蘇梅英
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一共選編了不,4篇經典文言文。這些文言文不僅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富有情趣,而且還是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來編排的。因此,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對文言文實施梯度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關注文體特征,梯度安排教學環節
文言文在遣詞造句方面與現代文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文言文的文體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進行梯度教學,幫助學生體會文言文的內涵。
1.多形式讀,感受語言精妙。對于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要感受文言文精妙的語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注音、聯系生活、結合插圖、借助注釋等方法,讓學生學會朗讀,并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借助課文注音、請教同伴等方法,糾正課文的讀音,爭取把文言文讀正確:然后讓學生給文言文的每個句子標注停頓,將文言文讀通順,如“群兒戲于庭”這句話可以停頓為“群兒/戲于庭”:接著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同桌合作讀等形式,幫助學生讀好停頓,讀出節奏: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試著背誦下來。這樣,學生就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慢慢領悟了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2.多方法悟,理解文本內容。文言文有的詞語一字多義,有的詞語古今異義,等等,這對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文中注釋、插圖等,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中的“善哉乎鼓琴”的“善”就是一字多義,既表示“好”的意思,也表示“擅長”的意思。又如,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中的“兔走觸株”的“走”字是“跑”的意思,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中的“學而不厭”的“厭”字是“滿足”的意思,這兩個字都是古今異義。教師只有讓學生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學生才能真正讀懂文言文,從而感受到文言文的情趣。
3.抓住“文眼”,感悟文本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
生抓住文言文的文眼,讓學生圍繞文眼展開學習,體會其獨特的人文精神。如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一文,“還卒業”就是這篇文章的“文眼”。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文眼”展開教學:“同學們,認真讀讀這則文言文,想一想李白為什么會’還卒業’?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會圍繞“文眼”展開學習。從“未成,棄去”這句話,讀出了李白的厭學;從“老媼方磨鐵杵”這句話,讀出了老媼的堅持不懈,從“感其意,還卒業”這句話,讀出了李白的感悟……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從“還卒業”一句中讀懂了只要有恒心,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道理。
二、厘清教學目標,梯度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選編的文言文,是按照由淺及深的順序梯度編排的,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每個年級的教學目標,還要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1.縱向對比年級目標,層層推進核心目標。文言文的教學,要縱向對比每個年級的教學目標,及時把握契機,為學生搭建落實核心目標的橋梁。以“理解文言文意思”這個核心目標為例,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不同的要求。如:三年級上冊的教學目標是“朗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意思”;三年級下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讀懂課文,明白道理”;四年級上冊的教學目標是“結合注釋,了解故事大意”;四年級下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五年級上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把握課文內容”;五年級下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感受語言的風趣”;六年級上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講述故事內容”;六年級下冊的教學目標是“借助注釋,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從“理解意思”到“了解思維過程”,教學目標是層層推進,逐步提高的。
2.橫向聯系單元導語,加強言語實踐話動。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都明確提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言語實踐活動,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如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文,它所在的單元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借助注釋說說:伯牙有哪些心志?鍾子期是怎么表達的?學生讀后,就會知道,伯牙志在太山和流水,而鍾子期的“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則巧妙地表達出伯牙的心志。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想象:伯牙還會有哪些心志?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鍾子期的表達方法進行創作,如“徐徐乎若清風”“皎皎乎若明月”“茫茫乎若草原”…這樣,學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想象,借助言語實踐活動,把自己的想法真實地表達了出來,充分感受到了《伯牙鼓琴》的藝術之美。
三、巧設學習支架,梯度發展學生思維
文言文不同于現代文,不能僅僅通過理解大意就能實現閱讀和理解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發掘和捕捉文言文的思維訓練點,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1.捕捉關鍵點,豐富思維路徑。入選統編教材的文言文不僅語言精妙,而且思維含量特別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捕捉文本中有思維含量的關鍵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所學的知識進行感悟。如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文,主要體現了楊氏之子“甚聰慧”的特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甚聰慧”這一關鍵點,啟發學生思考: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甚聰慧?學生仔細閱讀文本后,尋找到答案:從“應聲答日”一句中,感受到楊氏之子的反應非常靈敏;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感受到楊氏之子思維的嚴密性……教師還可以通過拓展文本繼續啟發學生思考:假如來客是李姓或楊姓,楊氏之子又會怎么回答?這樣,學生在言語的實踐中,智慧的火花就會慢慢點燃。
2.緊扣矛盾點,啟發深度思維。文言文描述的故事大多精彩紛呈,而且故事中還有許多矛盾點,為學生積累語言和發展思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唯我不動”無疑就是這篇文言文的矛盾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圍繞這個矛盾點展開教學:為什么諸兒會競走取之,只有王戎不動?他們的理由各是什么?你支持誰的看法?為什么?在這樣的層層追問中,學生就會運用相關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的評判。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諸兒和王戎的神態、動作、心理等展開想象,豐富故事情節。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想象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從而讓學生在講述故事中發展思維。
總之,統編教材選入大量的文言文,旨在傳承經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此,教師一定要遵循教材編排的特點,把握文言文的文體特征,縱向關照不同年級教學目標,橫向關注單元語文要素,對文言文實施梯度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促進他們精神的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