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杰
作業設計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學校要把握作業育人功能、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等十條要求,切實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豐富作業設計內容和形式,促進有效教育教學?現結合數學教學實際、學校實踐,就作業設計、布置等問題分享所思所悟。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培養學生的能力
由于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習慣、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品質等均有不同,以往教師“一刀切”式的作業布置方式就顯得不太恰當,不能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能夠采取作業分層這一措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學習動機等,可以將教學日常作業內容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類作業、推薦類作業、提高類作業。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基礎性作業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設置鞏固性作業內容,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基礎知識,比如在新授課結束后,可通過適當的當堂練習加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拓展類作業,讓有能力的學生有進一步發揮的空間,比如自己設計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并指著制作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說一說它們的特征,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其特征,同時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有了進一步的思考;推薦類作業根據學科特性和需要,教師適當補充、推薦,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教師可推薦閱讀一些數學雜志上學生感興趣并與所學知識有關聯的學習內容,在每個單元結束新授課后,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整個單元的知識脈絡,讓學生制作知識的思維導圖,加深對知識點的整體把握;提高類作業,每周一次,由備課組老師協調統籌出題,可以對書中的習題進行適當的變化,例如鞏固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的特征設計的基礎習題是“設計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框架,需要多長的鐵絲?”那么我們對它進行適當的提高“用同樣長的鐵絲制作花燈框架,小麗圍成了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花燈框架,小方圍成了一個正方體框架,這個正方體花燈框架的棱長是多少厘米?”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
采用作業分層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切實減輕作業負擔,讓不同的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設計準備型作業,找準學生的起點
良好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較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是教師備好課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參考。準備型作業喚醒學生的沉睡型知識,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為學生探究新知識做好充分的鋪墊。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植樹問題“前,設計如下準備型作業:(1)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張開五指,仔細觀察手指和手指之間出現了什么?這4個空隙也可以說成4個間隔,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那么4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3個手指呢?2個呢?(2)手指數和間隔數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3)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嗎?再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前,讓學生完善兒歌: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兩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三只青蛙呢?四只呢?填寫之后談談你的發現。媽媽比兒子大26歲,兒子1歲時,媽媽幾歲?2歲時呢?3歲、10歲呢?你又有什么發現呢?在教學“年月日”一課前,讓學生任意找一張年歷,填一填你的年歷每月幾天?圈出你的生日,這個月有幾天?圈出爸爸和媽媽的生日,分別說說有幾天?你喜歡的節日是什么?有幾天呢?這一天是這年的星期幾呢?你還知道哪些信息呢?這些準備型作業的設計充分考慮到趣味性,讓學生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欲望,也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腳手架。
準備型作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為課堂教學服務,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經驗,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三、設計體驗性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所學學科的基本素養,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經驗等,促進今后的學科學習,并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例如,一年級學生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開展小小商店購物游戲,為學生準備好充足的人民幣,有的小朋友是小小售貨員、小小購物員,學生在購物、售貨的場景中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體驗大面值、小面值人民幣的用法,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計算。中年級學生在學習“算24點”后,可準備一副撲克牌,親子互玩,利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看誰能快速算出24,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感,同時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高年級學生在學習“折扣問題”后,可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解決問題,比如:學校準備購買300支單價15員的鋼筆獎勵給三好學生,現有三家書店同時有優惠活動:天天書店按八五折出售;陽光書店每滿200員返還30元現金;新華書店則用“買五送一”即每買五支鋼筆免費贈送一支鋼筆的方法吸引顧客,學校去哪一家文具店購買鋼筆最合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理解折扣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還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應用。
體驗性作業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場景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在解決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四、設計拓展性作業,促進學生的自主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利用數學學習中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引領學生自覺學習、自覺發展。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統計”后,要求學生統計父親或母親一周上班的時間、做家務時間、看電視等娛樂時間以及睡覺的時間。學生完成以上作業的同時,經歷了簡單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因為這些數據的來源真實,來源于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學生在分析這些數據時能切實感受數據所蘊含的信息,統計學習的真實意義被體現出來。六年級學生在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讓學生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很多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并不是一次就能制作出來,需要通過反復的思考、修正、調整與完善,這一系列的操作不單純加深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也對后續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的學習也做了鋪墊,學生也會考慮到制作紙盒還需要設計面與面粘貼的紙,這樣,學生對表面積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理解,體現了學習知識的自為性。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測量兩塊大小不一的鵝軟石的體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體積的認識,讓學生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經驗上,嘗試研究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拓展性作業能培養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腳手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自覺作為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作業,真正實現由“讓我做”向“我要做”轉變。
五、設計特色化作業,彰顯學生的個性
數學家羅素曾說:“數學不僅擁有真理,而且擁有至高的美,一種冷峻而嚴肅的美,正像雕塑所具有的美一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比如對稱美、簡潔美、邏輯美等。布置數學報作業,能多層次、多角度呈現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養,提高創造和審美能力。
例如,在以“數學家的故事”為主題的數學小報設計中,學生搜集了很多著名的數學家,有中國數學之父華羅庚、數學王子高斯、對圓周率的研究有杰出貢獻的劉徽、祖沖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等,開拓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眼界。在六年級下冊整理與復習中,學生的學習是枯燥而乏味的,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將知識點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在數學報中,學生有的用智慧樹呈現,有的用簡約的線條來表達,也有的用階梯式來體現,還有用簡短的文字來表述,既有形象的圖形呈現,也有的精美的文字表達。學生呈現的知識結構完整、表達形式新穎,一方面展示了學生收集、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展現了學生在構圖、提花等版面設計時的審美能力。
在數學小報的設計中鼓勵學生加入自己原創的“數學小日記”,學生通過記錄數學學習中獲得的感悟,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識點的應用積累及對數學問題的疑惑等進行記錄,強化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用發現的眼光觀察世界,感悟數學的美。
數學報制作活動體現了跨學科教學,它集中展現了學生閱讀、寫作、繪畫等不同能力,內容豐富,既具閱讀性又具觀賞性,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的有效載體,增添了學生學習的樂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同程度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新發展要求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育人質量,是學校教育思考的問題。優化作業設計,把握好作業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開闊視野、開拓思維,將作業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場域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發展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