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曹萌
近期,國內資管市場對外開放傳來新進展。繼貝萊德建信理財和匯華理財后,第三家合資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兩年內三家合資理財公司獲籌,外資正逐漸步入國內理財市場。
2月22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中國銀保監會同意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羅德投資”)與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交銀理財”)合資在上海市籌建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羅德交銀理財”)。
施羅德交銀理財是自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后,獲批籌建的第三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也是2021年首家獲批籌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

此次獲批籌建的施羅德交銀理財,施羅德投資出資比例為51%,交銀理財出資比例為49%。按照這一比例,施羅德交銀理財又是一家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一名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對《法人》記者表示,銀保監會的批籌相當于給予施羅德交銀理財一張“出生證”,目前籌備組尚未成立,而從籌建到正式開業還需要一段時間。下一步,交銀理財將按照監管要求嚴格執行有關程序,積極推動施羅德交銀理財盡快開業。
公開資料顯示,施羅德投資于1804年在英國成立,目前已有200多年投資經驗。截至2020年6月30日,施羅德投資的資產管理規模總值達6496億美元,而派駐在全球范圍的資產管理人員達5600多名;交銀理財則于2019年6月13日揭牌成立,是交通銀行的全資子公司。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對外開放舉措推進實施,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推進金融業進入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階段。
自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已批準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華設立近100家各類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5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包括國有六大行、9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以及3家合資理財公司。
25家已經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中,工銀理財與招銀理財獲得的關注度最高,相應的境外金融機構有高盛和摩根大通。此外,交銀理財、中郵理財、光大銀行等也曾公開表示加快合資理財公司建設。
合資理財公司正在悄然興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此前表示,理財子公司作為新興的子行業,未來也需要外資參與,目前來看,外資機構單獨發起成立理財公司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合資的形式是一條有效路徑。
在政策支持下,2019年12月20日,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華理財”)獲得銀保監會籌建批復。由東方匯理資管出資55%,中銀理財出資45%,注冊資本為10億元人民幣的匯華理財,于2020年9月30日在上海正式揭牌開業。
第二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貝萊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于2020年8月獲批。其中,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出資比例為50.1%,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比例為40%,富登管理私人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9.9%。
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機構普益標準認為,外資資管機構相對國內銀行來說,在產品體系、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更加完善,引入外資資管機構有助于加快銀行理財轉型。另外,境外機構在境外資產配置方面具有優勢,有助于破除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形成差異化競爭。
不過,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金融開放”這把雙刃劍有可能帶來各種風險和挑戰。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財政金融室副主任郭威認為,隨著金融業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金融市場。而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相對競爭力較弱,存在較大競爭壓力,經營管理水平差距將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被放大,可能引發經營不善甚至倒閉風險。
同時,我國金融業利潤、商業信息、市場規模以及核心資源存在被國外資本獲取的可能,進而影響我國對金融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曾指出,當前多種金融機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并設計各自資產管理產品。雖然產品性質相同,但不同監管機構監管以及適用法律法規和監管標準并不一致。由此,導致的監管套利是資產管理市場亂象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外資與銀行理財子公司合資成立外資控股的銀行理財公司,強大的管理能力和銷售渠道相結合,加上規則優勢,會對基金行業形成不公平競爭。而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發行凈值型產品規范運作,由銀行資產管理部門逐步消化不規范的理財產品、完成銀行理財業務的規范化,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安排。
現階段,由于規范理財產品時,母行和理財子公司有許多關系需要探討,銀保監會制定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勢在必行。但是,其制定目標應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管理公司規則合一、監管合一,否則會出現相同業務不同規則與監管套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