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畢競悅
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筑,這里是中國第一家民間國際郵局——天一信局所在地。
天一信局舊址為西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前后兩座。中有天井,樓高7.5米,建筑寬25米、深28米,于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被中國國家郵政博物館認定為“有記載的中國最早民間國際郵政”。2013年6月,福建僑批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福建第一個入選世界文獻遺產的項目,而天一總局則成為研究福建僑批不可或缺的實物文物。
閩南文化具有某種海洋文化的特征,蘊含自由、開放的基因。距今3000多年前的漳州東山東門嶼太陽紋巖畫遺跡,形象地反映出閩族先民最原始的航海本能。古閩人在與海洋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利用星辰、洋流遠距離航海,植下了海洋性基因。數百年來,一代代閩南人漂洋過海,憑借敢為天下先和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艱苦創業,涌現出一大批工商巨子和政界精英,為當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天一總局大樓 資料圖片
跨國移民的大背景,催生了僑批業。在外打拼的華僑,稍有積蓄就連同問候平安的家信一同寄回家鄉。于是,維系海外僑民與國內僑眷之間經濟與情感紐帶的“僑批”應運而生。“僑批”源于閩南語,“批”是閩粵方言對書信的稱呼。
郭有品(1853—1901),字鴻翔,清代福建省龍溪縣流傳社(今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人。父親郭振寧英年早逝,遺有四子,郭有品排行第四。他童年時聰穎好學,深得塾師器重。1869年,年僅16歲的郭有品在開店鋪的長兄郭有德資助下,隨客頭漂洋過海,前往呂宋經商。由于他忠厚老實、尊老敬賢且樂于助人,深得同鄉華僑、僑眷的信賴。
1874年,郭有品受一些富庶僑商的委托,開始充當水客。一開始,他專門替呂宋僑商及其雇傭的鄉族華工攜帶銀信回國。到家鄉之后,他親自登門將銀信送交給僑眷,并傳口訊、收取回文,待下次南下時帶回交給寄批人。這種水客或客頭單干的“一條龍”服務,深受當時華僑、僑眷的歡迎。因為僑眷除了收到銀項和家書外,還可從水客或客頭的口中了解到海外親人的近況信息,感覺十分親切。
在幾年的客頭生涯中,郭有品體會到經營僑批盈余豐厚,于1880年在家鄉創辦了天一批郊。“天一”,取自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即“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合二為一。
“天一”徽志是以“天”字為中心,周圍用“一”字呈圓形包圍著,頂部留白,寓意天下一家。“天一”亦可解釋為“天下第一”之意,寓有服務質量天下第一、信譽天下第一、經營規模天下第一、傳遞速度天下第一、通信質量天下第一等。
1896年,大清郵政局成立。1897年,郭有品向大清郵政局登記注冊天一信局,成為中國郵政史上第一家民間國際郵局。
中國傳統社會,主要是熟人社會,信用的樹立依賴于熟人間的關系。僑批業不僅帶信、還帶錢,具有較強的金融色彩,且跨越了國境。那么,此類業務中如何樹立信用呢?
起初,郭有品作為水客往返于福建閩南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有一次,發生了一起事故。郭有品遭遇臺風輪船沉沒,所帶洋銀沉入海底,他本人也險些葬身茫茫大海。郭有品被同鄉救出后,深感責任重大。海上遇險,屬于天災,郭有品本不用負責,但他毫不猶豫地變賣了自己的房產田物,兌換成洋銀。憑借自己衣袋中幸存下來的幾張名單,一一賠償給僑眷。此事傳到華僑耳中,瞬時使得郭有品名聲大噪,美譽遠傳東南亞各地及閩南僑鄉。
1901年,郭有品染疫逝世,其長子、時年17歲的郭用中(又名郭行鐘)接管了天一信局。郭用中借助郭有品的個人信用,繼續擴張僑批業務。1902年,天一信局改稱“郭有品批館”或“郭有品天一信局”,并刻制印章在僑批或回批上加蓋宣傳。這樣,郭有品個人信用在天一信局企業信用中得以延續。“郭有品”印章,從清末一直使用至20世紀20年代。
之后,郭用中逐步將信用管理制度化,從最初的個人人格信用上升到企業制度信用。其中,最主要的制度就是信用戳。

“天一”銀票票根 資料圖片
天一信局通過章戳將僑批業的口頭約定以物的形式確定下來,信用戳的內容可看作信局與華僑、僑眷所定的契約。一般章戳是連同局名、信用文字、地址一體刻制,蓋在僑批封、回批封或信紙上,公開傳遞信局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便于客戶監督,并可防止假冒。
同時,天一信局明確告示,信差要講信用,不允許額外索取小費等。戳記的文字常有“交大銀,無甲小銀,無取酒資”等字樣,規范投遞行為,樹立信用。“交大銀,無甲小銀”可減少兌換差價損失,保證匯款足額;“無取酒資”說明匯兌費用已由海外匯款人支付,國內不必付資費。
天一信局,還有許多便民措施。例如,僑民寄批,信局必發給寄批者“票根”,以備查詢;每次批信均配有“回批”紙,以供僑眷回復僑批時使用;收解僑匯手續正規,明確匯款費率;雇用固定信差,做好僑匯保密工作等等。
通過制度化管理,天一信局不但規范了自身信用行為,而且在市場交易中保證了利益不受侵害。由于天一信局嚴格內部管理制度,注重信用,天一總局還成為大清郵政的代理機構,稱為“兼理番關分局”和“兼理郵政分局”。
隨著僑批業的發展,天一信局不斷擴大網絡,提高運作效率,以滿足業務增長的需要。在建立天一信局之后,郭有品于1891年又在廈門、安海、馬尼拉設立三處分局。在國外,天一信局以菲律賓馬尼拉為據點,向東南亞各國輻射;在國內,以廈門、安海、流傳為據點,向閩南各僑區輻射。
鼎盛時期,天一信局在海外設有機構24家,國內10家,雇傭員工數百人。1921年至1926年,每年收匯1000萬~1500萬銀元。此外,在海外各地的天一信局,均有眾多代理機構或代理人。
清末民初,海外僑匯資金的匯兌大都控制在外國銀行,尤其是匯豐銀行手里。民國后,東南亞華資銀行設立,開始逐步辦理部分僑匯國際匯兌業務。隨著國際貿易增長和國際金融不斷創新,天一信局為適應時代需求,除了傳統僑批業務外,還增設上海、香港機構,辦理國際匯兌業務,并改名為“天一匯兌信局”,成為收批、傳遞、送批及僑款匯兌等全功能的匯兌信局,推動了中國近代金融業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前夕,即1928年,天一信局停業了。但是,郭有品建立的一整套銀信攬收、承轉交接、委托派送、資金調撥的經營機制,以及天一信局在100年前就能夠在海內外建立起30多個分支機構的經營網絡,值得我們現在的企業借鑒。
可以說,誠信是“天一”發展和壯大之本。天一信局以“信用”為僑民、僑眷傳信,堪稱中國近代民間信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