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涵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胃腸外周血管外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結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癌腫的增大,會表現出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局部腹痛等癥狀,晚期患者則會出現貧血、體重等癥狀[1]。外科治療是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術后疼痛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恢復進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良好的術后鎮痛應用于圍手術護理中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2]。預防性鎮痛是術后鎮痛的一種新概念,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因此,本文以結直腸癌患者作為對象開展研究,探討預防性鎮痛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我院胃腸·外周血管外科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0例,根據電腦抽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0-81)歲,平均(64.16±8.25)歲;病程(1-6)月,平均(3.51±0.48)月;體重(43-84)kg,平均(52.36±2.27)kg。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8-79)歲,平均(62.16±9.25)歲;病程(1-7)月,平均(3.59±0.51)月;體重(43-84)kg,平均(52.36±2.27)kg。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鎮痛泵常規鎮痛。手術結束前0.5h接上鎮痛泵,選取舒芬太尼和鹽酸昂丹司瓊注射液,各選取3ug/kg、4mg與100ml生理鹽水混合,輸注量為2ml/h,可自控追加量,為0.5ml/次,時間為15min內完成,根據患者疼痛可增加給藥次數,連續用藥3d[3-4]。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防性鎮痛。(1)術前護理干預。手術前評估患者身體狀態,了解患者術前患者心理變化情況,不預防使用口服腸道抗生素;術后不放置引流管或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加強患者術前飲食指導,8h禁食禁飲,降低術后惡心嘔吐和誤吸風險;術前晚8點為患者口服磷酸鈉鹽溶液,并讓患者2h內飲用溫開水1500mL,并觀察患者大便情況;(2)預防性鎮痛。圍術期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量表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選擇預防性鎮痛;氟比洛芬酯50mg混合0.9%生理鹽水10mL,靜脈注射,連續用藥3d。(3)術后加強患者生命體征及有效鎮痛。術后加強患者心電監護及吸氧干預,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盡可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患者補液干預,觀察患者尿量,根據患者疼痛耐受給予止痛藥物和使用鎮痛泵等,減少疼痛刺激及引起的呼吸系統并發癥。
1.3觀察指標 (1)術后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量表總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輕;(2)術后康復。記錄兩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和下床時間[5]。

2.1兩組術后VAS及HDRS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術后各時間點疼痛情況及HDRS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VAS及HDR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和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結直腸癌是常見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發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但是隨著病程的延長,將會造成癌腫增大,臨床多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及局部腹痛等。對于晚期患者多表現為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及原發性肝癌。近年來,預防性鎮痛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術后各時間點疼痛情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預防性鎮痛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心態。預防性鎮痛可在疼痛刺激之前,阻斷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減輕或消除中樞神經系統痛覺敏華現象,緩解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和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預防性鎮痛可明顯促進患者的康復時間。術后疼痛的緩解以及在術后護理的干預下,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預防性鎮痛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心態,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