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冰
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遼寧 撫順 113300
在常見的骨科手術中,我們常常會進行骨科無菌手術切口,但傷口感染確是我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且出現傷口感染后不利于患者盡快的康復,延長患者住院的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分析原因,找出應對的護理辦法[1]。現對于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研究調查,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了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無菌手術切口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63例;年齡23~85歲,平均(45.23±3.87)歲;其中<30歲的有49(24.5%)例,在30~60之間的患者有128(64.0%)例,>60歲的有23(11.5%)例;植入性內固定患者102(51.0%)例,脊柱內固定患者24(12.0%)例,髖膝關節置換患者26(13.0%)例,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48(24.0%)例。術后發生感染的患者有52例作為實驗組,術后沒發生感染的患者有148例作為對照組。
1.2傷口感染時的臨床表現 在手術切口表面可能會引起患者的紅、腫、熱、痛;按壓傷口時會出現按壓疼;患者體征會出現發熱、寒戰等臨床表現;患者白細胞數量會不同程度的增高[2]。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一般資料和醫療因素以及切口處的病原菌分析。一般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患者的體重、患者在手術前是否有糖尿病、患者對于術后護理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需要向患者發放護理程度滿意表,滿分為100分。醫療因素包括:護士的資歷、手術時間、住院天數、抗菌藥物的使用次數、對于病房衛生條件等[3]。

2.1兩組患者醫療因素比較 兩組患者實驗組比對照組中醫療因素護士資歷要更短、手術時間要長、住院天數也長、抗菌藥物使用次數更多、病房衛生評價要低,差異比較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醫療因素比較
2.2感染病原菌的種類 分析實驗組在傷口處主要的感染菌種,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發現22(42.31%)株,表皮葡萄球菌發現6(11.54%)株,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發現18(34.62%),大腸桿菌發現4(7.69%)株,銅綠假單胞菌發現2(3.85%)株,詳見表3.

表3 感染病原菌的種類
經過大量臨床研究我們發現患者出現手術切口感染可能與患者自身情況、患者和醫務人員在術前的準備工作、手術操作的細節以及患者術后的護理有著極大的關系。(1)患者的自身體質:通過研究發現,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自身抵抗力和是否患有糖尿病對于手術切口術后感染有著影響。患者年齡越大,抵抗力越弱,男性患者如果吸煙的話也會影響切口處感染,對于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也會增加手術切口感染的風險[4]。(2)患者和醫務人員在術前的準備工作:若術前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癥、低氧以及其他感染癥狀時,進行手術后極易誘導感染的發生;醫務人員若是沒有進行合理的消毒無菌的過程,以及手術室內存在消毒的不嚴格,也容易引起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3)手術時的操作細節:若是手術人員在進行切口時不注意,損傷手術部位,導致患者手術部位的血供受到影響,使傷口的愈合緩慢,這會導致傷口被感染的概率增加;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大出血或休克的狀態會使患者的機體抵抗力下降,也容易誘發細菌的感染;手術人員在手術過程中不在意無菌細節的操作也會給傷口處帶來細菌,導致患者傷口處并發感染的風險。
在經過上述的研究發現,實驗組比對照組在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體重、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醫療因素的影響包括護士的資歷、手術時間、住院天數、抗菌藥物的使用以及病房衛生的評價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菌種類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因此可以著重關注對于這兩種病菌的消毒過程。對于易感人群要派資歷深的護理人員進行重點檢控,如若出現感染癥狀,及時的對癥處理[8]。
綜上所述,出現骨科無菌手術切口的感染因素多種多樣,但我們在手術和護理過程中能著重注意,也能夠極大的減少感染的發生情況。對于進行過骨科無菌手術切口的患者要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護理方案,保持周圍環境的干凈整潔,對于感染的高發人群應該投入更多的經歷,派資歷經驗更高的醫護人員去重點觀察、陪同,能夠極大的減少骨科無菌手術切口處的傷口感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