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茜 高曉燕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職業性噪聲聾是國家重點職業病監測病種之一 。從網報數據來看,噪聲成為呼和浩特市企業數和接觸人數最多的職業病有害因素。為進一步做好職業性噪聲聾的防治工作,掌握噪聲作業人員健康狀況,本文對呼和浩特市8977例接觸噪聲作業人員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預防控制措施,為我市衛生管理以及噪聲作業人員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收集 呼和浩特市各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2019年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子系統“職業病與職業衛生信息監測系統”網絡直報中的《職業健康檢查個案卡》信息。
1.2方法 將重點職業病職業健康檢查個案卡資料由網上直報系統導入永中office2016電子表格,選取職業病危害因素為噪聲的資料用 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雙耳高頻平均聽閾≥40dB為異常[1]。
2.1基本情況 8977例接噪工人中,血壓異常1479例,異常率16.48%;心電圖異常621例,異常率6.90%;雙耳高頻平均聽閾異常648例,異常率7.22%。
2.2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結果
2.2.1不同行業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結果 呼和浩特市地區接觸噪聲的行業較為廣泛,根據不同行業的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情況分析,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異常率(26.83%)較其他行業高,且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5)。
2.2.2不同性別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結果 根據男女不同性別檢查情況分析,男性高于女性,且異常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88.810,P<0.0005),見表1。

表1 噪聲作業人員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情況(按性別)
2.2.3不同年齡和不同工齡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結果 雙耳高頻平均聽閾異常率隨著年齡增長異常率增高,且接噪工齡越長異常率越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5)。見表2表3。

表2 噪聲作業人員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情況(按年齡)

表3 噪聲作業人員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查情況(按工齡)
噪聲不僅是我市目前生產工作場所中存在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也是我市企業數和接觸人數最多的職業病有害因素。長時間暴露一定強度的噪聲,會損傷機體的聽覺系統和非聽覺系統功能,所導致的噪聲聾是我國法定的職業病[2]。噪聲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已被大量的文獻所報道[3-4],輕度表現為耳痛、耳鳴等不適癥狀,重度可導致職業性噪聲聾。職業性聽力損失早期表現是高頻聽閾下降,在此階段一般的會話和交談不受影響,多為可逆的生理性改變,可以通過職業健康在崗期間檢查發現,如果繼續從事噪聲作業,有可能導致語頻聽力開始下降,內耳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最終可能造成永久性聽閾位移[5]。因此,開展重點職業病監測與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工作對及早發現噪聲聾,及早預防控制職業性噪聲聾等職業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在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雙耳高頻平均聽閾檢出率偏高,提示監督、疾控等部門應重點監督監測此類行業的用人單位,實施轄區內重點管理。
本次研究顯示,男性工人雙耳高頻平均聽閾異常檢出率高于女性,隨著年齡和工齡的增長,雙耳高頻平均聽閾異常率逐漸增加,接噪工齡 30-39 年者的聽力異常率是剛入職者的7倍左右,這說明噪聲暴露與聽力損失存在時間-劑量-效應關系。
綜上所述,根據呼和浩特市的噪聲作業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情況,應采取相應有針對性的措施:首先,政府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大力宣傳《職業病防治法》、促進職業健康教育,做好工人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工作,篩出噪聲作業職業禁忌證;其次,建議企業要從生產工藝流程入手,盡可能引進低噪聲機械設備,提供有效的防噪用具,提高工人職業衛生健康防護意識,做到自覺防噪;再次,針對我市的噪聲作業人員職業健康檢查情況提示我市應把男性、高年齡段和接噪工齡長的作業工人作為職業性噪聲聾防治的重點人群,做好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的二級預防工作,發現聽力異常作業人員,盡早換崗調崗。最終實現在政府、企業、勞動者三方面共同努力下,大大降低職業性噪聲聾檢查異常率,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生產性噪聲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促進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