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勤
(宜興214221)
在當下忙碌的生活節奏之中, 飲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休閑放松的形式, 特別是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對于茶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紫砂自然而然地就走進了普通百姓的視野, 成為了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沖茶利器。 宜興是紫砂的故鄉,同時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茶葉產區之一,在唐代的時候,宜興紫筍茶被選為貢品,唐代茶仙盧仝有著“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記載。 如今,宜興紅茶和紫砂壺相得益彰、壺茶同譽,共同譜寫出新時代的健康飲茶生活范式。無論是造型流暢的圓器、橫平豎直的方器,還是惟妙惟肖的仿生器, 紫砂藝術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意境和匠人的巧奪天工結合起來,讓我們在休閑放松、愉悅身心的同時, 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蘊含在紫砂壺中的精氣神韻。
紫砂作品“秋韻壺”(見圖1)采用了比較簡約的藝術裝飾手法, 力求在保持紫砂壺實用性的基礎之上,再融合更多的視覺審美的元素。 在壺嘴、壺把、壺鈕的位置進行了花器的形態演繹,使得整器既充滿了濃郁的自然風情,又能夠輕松地駕馭各種類型的茶葉沖泡, 可謂是賞玩皆宜。 此壺壺身扁圓飽滿、周身圓潤,宛如一枚秋天的柿子;壺底置足,凸顯出一定的層次感;壺嘴小巧婉約,出水非常爽利,兩片秋葉裝飾其上,從壺嘴延伸到壺身的位置,樹枝的設計也非常老道,上面的樹節非常粗糙,給人一種經過風霜雨雪磨煉的感覺,葉子的脈絡清晰,似乎搖搖欲墜,要去尋找它的伙伴,似乎生機勃勃,對于秋葉凋零命運的抗爭;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圓圈的壺把,上面分布著疏密結合的樹節;同樣的處理也來自于壺鈕的設計, 壺蓋則是嚴絲合縫地扣在壺口,氣密性良好,整體性也非常的和諧,讓我們在感悟到簡約和樸質之美的同時, 能夠體會到紫砂藝人對于自然生活的觀察和情感思緒的流露。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秋韻壺”,采用了最為純正的紫泥來精心制作, 器型的選擇也沒有過多的繁瑣設計,而是穩扎穩打,一招一式之間就把紫砂藝術作品最為經典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細節和功力注入其中, 通過點點滴滴的捏塑把秋天的無窮韻味濃縮在簡潔的造型之中, 讓我們在秋日五彩斑斕的山野之中,擇一方靜謐之所,泡一壺清香徐徐的茗茶, 賞一會心愛的紫砂壺, 體會著人世間的大雅之趣。
圖1 秋韻壺
秋天,是一個氣溫由熱轉涼、萬物開始凋零的時節,充滿了許多的情愫在里面。 在歷史上,許多的詩人都曾經在秋天吟誦出來絕美的詩句,從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秋日的壯美風景,而從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描繪之中,體會到其中的無可奈何。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劉禹錫在 《秋詞》中寫道的那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充滿了樂觀向上的浪漫主義情懷。 而在紫砂的藝術作品之中,也有許多關于秋天的題材作品, 主要就是通過豐收的果實、陶刻的裝飾等等元素來凸顯出來。 諸如“南瓜壺”之類的作品不勝枚舉,在后來紫砂藝人的演繹之下,更是豐富了秋天題材的作品,把其中的濃濃韻味以多種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紫砂作品“秋韻壺”正是將秋天帶給我們絕美的視覺體驗和生出的種種思緒與紫砂藝術結合起來,非常的和諧融洽,起到相得益彰的藝術表達效果。 通過從整體造型的把握,流暢的壺身特別惹人可愛,而上面的枝干處理細節滿滿,把秋天的蕭瑟呈現出來, 同時幾片葉子的處理則又保留了對于生命的渴望和勃勃的生機, 讓我們感受到紫砂壺之中蘊含的自然野趣, 凸顯出紫砂藝術的人文之韻。
當我們回味紫砂歷史的時候, 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紫砂藝人對于大自然的觀察和真實情感的流露。從明代小書童龔春創制紫砂壺“樹癭”開始,我們就感慨于紫砂藝人的巧奪天工, 紫砂全手工的成型工藝更容易讓作者有充分的代入感, 可以讓紫砂壺不僅僅是一件實用的喝茶利器, 更多的是成為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和人文價值。 在今天,紫砂壺已經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帶來玉液瓊漿的同時, 在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