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琴
(宜興214221)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經典傳世作品都是從普通的生活之中得到靈感啟發而來的,紫砂藝術也不例外。 宜興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在過去“半耕半陶”的方式之下,把自然風情和田園之樂都融入到紫砂藝術的創作之中。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以各種蔬菜為題材的花器仿生系列,如“茄段壺”、“南瓜壺”等等,不僅僅惟妙惟肖地反映了這些果實的形態, 更是折射出過去農耕生活的怡然自得。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藝術的語言運用也逐漸地抽象起來,尤其是現代廣受歡迎,市場前景一片大好,而過去的老一輩藝人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潮流, 一大批新興的年輕藝術家加入到紫砂創作的行列, 為紫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再加上國際上陶瓷藝術界對于紫砂的關注,世界壺藝大賽在宜興的舉辦等等, 紫砂融入了世界潮流的表達方式和技藝水平,煥發了新的活力,令人無比的著迷。
紫砂造型藝術可謂是變化萬千、包羅萬象,首先得益于紫砂礦料的良好可塑性。 紫砂成型方式區別于一般的瓷器和玻璃器皿, 而是采用了手工拍打泥片成型, 這就使得紫砂匠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許多的思想理念可以通過巧奪天工的雙手來實現,于是各種幾何形態、方圓結合、仿生器型、筋紋韻律等等元素都可以在紫砂上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紫砂藝術最為根本的核心內容是蘊含在其中的文化內涵, 這是紫砂藝術歷經歷史變遷和世事滄桑而綿延至今的不二法門。 正是通過宜興紫砂藝人世世代代的傳承和創新, 宜興紫砂事業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在大師們傳承技藝、引領示范的作用之下, 呈現出百花齊放、 桃李滿天下的大好局面,年輕一代紫砂藝人也刻苦專研、兢兢業業,佳作不斷,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美好景象。
圖1 碧浪壺
紫砂作品 “碧浪壺”(見圖1)就是采用紫砂藝人們最為熟悉的紫砂底槽清泥料精制而成,在傳統器型的基礎之上, 加入了現代藝術的設計理念和紫砂捏塑的手法, 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壺壺身敦厚扁實,簡潔的線條在壺肩、壺底波浪形態的裝飾之下如同漣漪一般,賞心悅目;直流壺嘴如同鋼管一般微微上揚,出水非常爽利;與之相呼應的壺把彎卷近似于方形,過渡之處流暢自然,端握非常舒適;口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氣密性非常好;上面的橋鈕造型別致, 把江南水鄉宜興的特征巧妙地表現出來, 仿佛在波浪起伏的河面之上凌空搭建了一座橋梁一般。 同時,壺身還有陶刻裝飾四個大字“風華正茂”,字體俊逸、刻繪老辣,表達了年輕一代如同后浪一般風華正茂、洶涌澎拜,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紫砂藝術特色和語言。 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我有感于宜興處于江南水鄉, 希望用水的形態來凸顯出紫砂藝術的迷人魅力, 于是把碧波蕩漾的太湖當作題材和靈感來源,用抽象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出來。 從細節上來觀賞此壺“碧波”,細膩的泥料不愧是顧景舟大師最喜歡的質感, 壺身的造型在一圈波浪形態的裝飾之下顯得更為精致,充滿了設計感,可謂是簡約而不簡單。 壺身刻繪與主題和諧統一,完美地闡釋了乘風破浪、 風華正茂的人文韻味和豐富的思想內涵。
江南宜興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處于太湖西岸,境內有著獨特的三氿穿越, 由此形成的氿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宜興紫砂藝人的創作理念。 “水浸碧天風皺浪,菱花荇蔓隨雙槳。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經在詩詞中這樣描繪碧浪的形態特征, 讓我們在詩詞之中感受到水天一色、碧浪翻滾的壯美景象。 如今,在紫砂藝術獨特的造型之中也能感受到宜興紫砂藝人的感悟。 紫砂作品“碧浪”正是把碧波蕩漾的形態抽象地演繹到紫砂壺上面,通過凹凸有致、陰陽清晰的造型藝術, 把我們經常見到的自然景象融匯到紫砂藝術之中,讓我們在喝茶品茗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和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在我們最開始接觸紫砂壺的時候, 映入眼簾的第一要素就是形態的選擇。 無論是光素器的線條和幾何形態的組合,還是陶刻裝飾的文化魅力,都可以引起我們心靈的共鳴。 紫砂壺正是把傳統藝術之美和精神境界的人文氣韻完美地統一起來, 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之下,紫砂藝術堅守匠心、傳承古法,貌似不合潮流,卻恰恰擊中人心。 所以,紫砂藝術的魅力來源就是用最傳統的手法演繹出現代的生活元素,這也是未來紫砂發展的方向之一,需要我們傳承經典、緊跟潮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共同締造紫砂事業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