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豪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馳名中外, 除了它的用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紫砂礦之外, 還有它的制作工藝——手工拍打成型技藝也是在陶瓷界獨樹一幟的。 同時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內涵, 數百年來通過文人的參與和宜興能工巧手的積極創作, 宜興紫砂在中國陶瓷界乃至在世界藝術之林當中, 都是非常耀眼的一顆明珠。 總的來講,紫砂器分為光素器、花器和筋囊器三大類,花器作為這三大類當中主要的一項,以它獨有的表達方式, 贏得更多的紫砂壺愛好者的喜愛與追捧。 蔣蓉大師就是紫砂花器的代表人物,很多紫砂花器作品除了具備紫砂壺最基本的成型方式之外,還融入了一些雕塑、堆塑、淺浮雕的多種技法,這使得紫砂花器對于描形狀物、以物傳情的創作表達,是筋囊器和光素器所不具備的。 而要在花器當中做得與眾不同,更受喜愛、追捧,是非常有難度的。 制壺藝人在學習積累當中, 除了要向中國傳統的花器作品致敬,使得自己的功力累積達到一定的水準,還要讓自己的作品具備非常高的辨識度, 區別于同時代其他陶藝家的作品, 這就需要在作品中熔鑄更多的人文蘊涵,這關乎作者學識修養的積累。 在藝術創作中技法是非常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似乎也可以運用創意或者說是通過深厚的人文蘊涵來彌補有些作品技法、技藝上的不足,也就是說,作品所傳達的審美意蘊無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文化蘊含的儲備和高度, 作品的審美意蘊才會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層面,也就使得作品會顯得更加與眾不同。
這把“田園風趣壺”(見圖1)正是基于這個理念,在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表達出能得到大眾喜愛的審美意蘊。 中國古代文人很多都是寄情山水、盡享田園之樂,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的詩歌領域擁有了極大的影響, 歷朝歷代的很多文人都對此心向往之。我國古代詩歌有山水詩、 有邊塞詩、有田園詩, 可見田園生活、田園風情樂趣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和文人、詩人心中的理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其實對于田園風趣的追求,和中國古代士人的“用舍行藏”的立身處事理念有關。 國家有需要自己時, 則為國家服務,為生民立命、立心;國家不需要時,則退而隱居。這不由地讓我們想起東陵氏, 東陵氏也就是秦東陵侯邵平,“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他的故事讓后來的很多文人非常羨慕。 唐·王維《老將行》:“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就是指這個東陵侯卲平,先生柳就是指五柳先生陶淵明,他們這種隱居不仕,也為后來的文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 這其實也就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一種行為準則。那么如何以紫砂來體現這種田園詩的風趣意蘊? 這是需要動很多腦筋的。 比如說這把“田園風趣壺”,此壺身筒穩重為靜,壺把也就是南瓜的藤蔓,和壺嘴南瓜呈包裹形的葉作流動感, 達到一個靜中寓動的情境。 把這個壺鈕改為一個蝸牛, 就更增強了一種動勢, 同時蝸牛的身體顏色和整把壺的顏色形成一個反差,在蝸牛的背部略微施以一點釉色,這就使得紫砂的表現領域又有了新的拓展, 總體看來顏色是賞心悅目的,在紫泥的基礎之上又有了段泥,還加了釉色,就給人一種很新奇、很驚艷的一種感覺。

圖1 田園風趣壺
一般來講,“南瓜壺” 都是以南瓜的瓜蒂作為壺鈕,此壺以蝸牛為壺鈕,且壺蓋不取正中,以奇致勝。藝術講究的是守正出奇, 就像孫過庭在書譜當中所說的三個層次:第一是學書的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我想這和做壺應該是沒有其它區別的;第二層次就是“既知平正、復追險絕”;第三個層次就是“既知險絕、復歸平正”,能夠做到平中見奇、平中寓奇,互相彰顯是非常高妙的一種技巧。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 或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種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 在鋼筋水泥的叢林當中生活久了, 難免會覺得少了一些自然的生趣。 其實我們紫砂壺也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有一把具有田園風趣文化意蘊的紫砂壺擺在案頭, 我們可以用它來品茗,用它來體悟人生。 而且它恰恰也是人和自然界的一種溝通和紐帶, 使得我們深居城市也能夠心想山林,也能夠享受田園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