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努

“老百姓的認可,是我最大的收獲。”剛剛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的四川省開江縣任市鎮黨委書記李皓,回到鎮上就去田間察看“稻田+”的春種。他說,脫貧攻堅戰雖然勝利了,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啟,把任市鎮發展成全省特色鎮、中心鎮,是他設定的新目標。
近年來,開江縣圍繞“爭創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的總體目標,堅持走“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改革活縣、人才興縣、文旅靚縣”發展路徑,以縣域集成改革為突破口,科學有效助力脫貧攻堅,讓當地群眾分享到了更多紅利,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梁平的壩子,開江的田,成熟一季管三年”,開江縣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但傳統種植收益甚微,土壤生態系統退化,市場風險難以掌控……
若計算土地、勞動力成本,傳統耕作模式每畝利潤不到200元。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產不增收,不僅導致種糧積極性下降,而且,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也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風險。
開江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中國油橄欖之鄉、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黨的十九大以來,縣委、縣政府明確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實現縣域二次創新創業、全面振興發展的“最大機遇期”的戰略擺位。
2014年,開江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51個、20戶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非貧困村146個、貧困人口59796人,貧困發生率12.04%。
開江堅持“13531”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以黨建引領“摘窮帽”,對標補短“改窮顏”,三產互動“拔窮根”,管服并重“斷窮念”,扶危濟困“兜窮底”,讓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堅持“四個不摘”要求,累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6.55億元,縣本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29億元,全縣脫貧攻堅投入20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63個。
2020年,開江堅持戰“疫”戰“貧”兩手抓,扎實開展就業扶貧春風行動,2.3萬余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750筆、7909.8萬元,切實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
目前,開江5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高質量通過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邁出了同步全面小康的堅實步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有效實踐和探索。
開江縣委書記龐佑成說,開江作為全省9個、全市唯一的縣域集成改革試點縣,肩負著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立標桿、做示范、闖新路的特殊使命,“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落實省委和市委關于集成改革試點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大的勇毅氣魄去闖、更大的格局智慧去創、更拼的作風勁頭去干,奮力探索縣域集成改革開江模式,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貢獻開江力量。”
開江圍繞“1234”工作思路(即一個理念、兩大抓手、三產融合、四大產業),走“現代農業+美麗新村+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路子,全力打造“川東小天府、巴山米糧倉”和創建中國西部魚米之鄉(蝦蟹之都)。
以園區建設為抓手,建設大基地。2016年以來,開江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種養循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形成河谷平壩“稻田+”、丘林山區“果林+”兩大產業模式,初步建成以優質大米、大閘蟹、小龍蝦為主導的“稻田+”核心區2.5萬畝、輻射區5萬畝;建成以油橄欖、銀杏、椪柑、枇杷等適生水果為主導的“果林+”核心區1萬畝、輻射區5萬畝。
目前,“稻田+”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四川省級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以經營主體為重點,培育大業主。開江實施龍頭企業引領、經營主體孵化、為農服務支撐三大行動,設立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000萬元,引進省內外農業企業在開江成立稻法自然公司、民生漁業等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發展種養大戶和加工、流通、服務等企業主體。
成立產業研究中心和職業農民培訓中心,與上海海洋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院校建立合作機制,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孵化壯大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1800余個,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納入名錄庫管理家庭農場1029家,鴻發家庭農場入選全國26個示范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以數字農業為平臺,搶占大市場。開江與京東集團深度合作,建設數字農業信息平臺、智慧農業管理中心和農產品溯源信息化系統,開展遠程診斷、實時監控、追溯跟蹤等服務,今年將建成特色水產、優質大米等京東農場3個以上。推行“電商+商超+物管+社區實體店”配送模式,形成線上線下雙向流通格局,推動開江農產品走向全國。
全域推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有機康養、兼作套種”的綠色種養模式,“開江大閘蟹、開江小龍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稻田+”有機魚、稻蛙香米通過有機認證,橄欖油、橄欖酒入圍全省優質品牌,有效期內“三品一標”達到18個。
以融合發展為目標,打造大景區。開江堅持把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根據產業布局和區域特色,系統整合農事體驗、鄉村旅游、產品營銷,完善打造花卉主題園、農耕體驗園、生態體驗餐廳等主題景區,配套建設“三農”創客空間、生態體驗餐廳和共享農莊,不斷豐富園區內涵,拓展休閑觀光功能。
積極策劃薅秧歌、耍火龍等文化創意活動,大力發展田園、果園休閑體驗主題游,成功舉辦荷花文化節、“中國·西部小龍蝦美食文化節”;“稻田+”園區作為全省4個現場點之一,成功承辦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核心區任市鎮竹溪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以改革創新為根本,激發大動能。開江深入推進農村“6+13”綜合改革,基層供銷社、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分別列入省市改革試點,成功探索“五加”促“五化”模式,榮獲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獎。
目前,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通過省級驗收,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流轉率達35%以上。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采取“飛地發展、資金托管、固定收益、逐年返本”方式,助力集體經濟增收。探索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紅+二次分紅”利益分享機制,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開江是四川東大門,位于萬州和達州之間,距萬州深水港50公里,達萬高速、達萬鐵路和已開工的成達萬高鐵、開梁高速均過境設站,在四川省委“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中,開江作為東向出川、聯動渝萬,取道萬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凸顯。
開江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文章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創建等多重戰略機遇,賦予開江縣域集成改革試點、鄉村振興等利好政策,改革開放紅利不斷釋放,區位發展基礎逐步改善,為開江做強發展支撐、積蓄發展動能提供了千載良機,做到“干字當頭、快字為先、好字至上”,“生態開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在集成中有重點,在重點中有協同,努力形成具有開江特色的集成改革路徑。開江突出區域協同發展主導,貫穿特色產業培育主線,激發內生發展動能主因,彰顯幸福指數提升主旨,以6個專項改革方案為框架,全面縱深推進縣域集成改革。
從“十三五”成果來看,開江堅持量質并舉、突出特色,經濟建設實現新跨越,堅持城鄉一體、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GDP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一番。
當前,開江鄉村振興已全面鋪開。開江科學編制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和爭創鄉村振興先進縣實施方案,建成甘棠—任市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核心面積兩萬畝、輻射帶動3萬畝;14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基本完工。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深入推進,河湖水污染治理成效明顯,全縣大氣環境質量達標率95%,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基層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全面推廣,建立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162個,行政村“雪光工程”覆監率達80%。
長嶺鎮中山坪村、回龍鎮鎖口廟村、任市鎮竹溪村,分別獲得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四川省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