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省聊城市實驗中學副校長 竇延麗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河北、遼寧、江蘇、福建等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的各項工作。
在高考命題方面,通知明確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高考如何更好發揮立德樹人、服務選才的功能,適應國家對各類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的需求?《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實驗中學副校長竇延麗。
竇延麗認為,立德樹人作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山社稷和后繼有人的政治高度,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和高考的根本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團座談會上提到紅色基因教育,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習黨史、領悟黨史正當其時,我們的教育要讓孩子們弄清楚他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么、是怎么來的,決不能數典忘祖。”
在竇延麗看來,堅持立德樹人才能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維護公平公正等基本功能才會有正確方向,人才強國等戰略才能開啟。
竇延麗認為,要將立德樹人轉化為素養導向,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線一以貫之,命題從立意設置、素材引入、試題設問、答案設計等不同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法治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創新意識等都進行植入。
竇延麗建議,高考試題要密切聯系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生產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解題”到“解決問題”,從“做題”到“做人做事”,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真懂會用,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才能助力發展素質教育,充分發揮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對基礎教育的導向性作用。
“我們要適應服務選才要求,讓學生學會選擇,在選擇中發現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潛能,在選擇中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這是國際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行之路。”竇延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