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杰
作家葉永烈先生已去世,因其早年曾是青少年科普叢書《十萬個為什么》的主力作者,不禁使人想起一時洛陽紙貴、總印數達到一億冊的《十萬個為什么》。
《十萬個為什么》被定為中國青少年科普叢書,最早版本是1961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當然,說到《十萬個為什么》就不能不追本溯源。《十萬個為什么》是蘇聯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于1929年出版的一本科普小冊子,第一版只有簡短的五萬字。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并非真的是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在俄語中,“十萬”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數量之多。這個有些夸張的書名其實更早的時候是出現在一首詩中:五千個在哪里,七千個怎么辦,十萬個為什么。寫這首詩的人叫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是一個我們不熟悉的英國詩人。米·伊林讀了這首詩之后,感覺“十萬個為什么”很有誘惑力,于是就勾起了他用“十萬個為什么”做書名寫一本科普讀物的欲望。本意是讓讀者順著“十萬個為什么”去尋找“七千個怎么辦”,進而發現“五千個在哪里”。
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在蘇聯出版后,立即引起閱讀高潮,印數一再增加,很快出現了英譯本、法譯本、德譯本,以及1934年出版的三個不同書名的中譯本。一本叫作《問題十萬》,一本叫作《室內旅行記》,另一本的書名就叫《十萬個為什么》,譯者是中國第一代從事科普讀物創作的作家中“最杰出一位”王純才。他的翻譯達到了信、達、雅的高度,而且更加注重中國化。也就是這本與原書名一致的《十萬個為什么》,瞬間成為中國讀者最喜歡的翻譯科普讀物,1949年開明書店已經印到第十版。到198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更是創紀錄地第二十九次印刷。
這是蘇聯本《十萬個為什么》的由來。那么,《十萬個為什么》怎么又有了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中國本”呢?對這個問題沒有人作過權威解釋,但是肯定離不開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需要、讀者需求。政治環境是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令,科技界歡欣鼓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摩拳擦掌,作為生產精神食糧的出版社同樣備受鼓舞。位于上海的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們,產生了出版一套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科技普及讀物的想法,當時就有人想到了蘇聯本的《十萬個為什么》,提出出版中國自己的《十萬個為什么》。遺憾的是這么一個好的建議,卻被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攪黃了。1958年“大躍進”的樂章再次奏響,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指引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們再次吹響集結號,提出多快好省地出版一套少年科普讀物,中國版的《十萬個為什么》再次被提上編輯日程。
恰巧這個時候,時任上海市出版局代局長的羅竹風開始了對過去兩年上海出版系統工作的反思,其中就有對已經出版的圖書質量和數量的檢查。1958年上海總共出書八千六百多種,多數是配合宣傳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而速成的應景之作,是靠“剪刀加糨糊”匯編而成的。既沒有堅持圖書出版的“質量第一”“質量是圖書是生命”,更沒有做到加強審讀,對整體圖書情況進行質量評估,違背了圖書出版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出版宗旨,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紙張、印刷、發行成本陡增,圖書積壓嚴重。
為此,羅竹風專門召開各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會議,提出“出版工作是黨的思想陣地,各種讀物都應該強調質量。不能千方百計地提高書籍質量,不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就是沒有完成黨所交給我們的任務”。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片面理解黨的方針政策,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存在為難情緒,不善于兩條腿走路,一味地追求“快”,忽略了“好”。正是羅竹風的這個“好”字,打開了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們的思路。根據羅竹風的要求安排,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查、研討,編輯們逐漸確立了突破教科書和課堂教學框框的編輯思路,為“十萬個為什么”定下基調。
少年兒童出版社原是團中央直屬出版機構,根據中央統一部署,1958年7月少年兒童出版社移交給上海市出版局領導,這也給《十萬個為什么》編輯出版工作帶來體制上的利好。當時圍繞書名是有很大爭議的,畢竟王純才翻譯的蘇聯本《十萬個為什么》在先。后來在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之下,問題迎刃而解。那就是蘇聯本的“十萬”是虛指,只是用來形容“很多”,而我們即將編輯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要力爭用若干年的時間,真的做到“十萬個”為什么。而且每個問題都以“為什么”開頭,然后作出解答。
書名統一了,接下來就是規劃選題,遴選作者。羅竹風提出的修訂《辭海》的思路給《十萬個為什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首先是不要出版單行本,要成“套”,像《辭海》的分冊,只有成套了才能形成系列,而后陸續補充出版。再一個,雖然《十萬個為什么》要脫開教科書和課堂教學的模式,但還不能完全隔斷兩者的關聯,完全分散學生的閱讀精力,要做到若即若離,藕斷絲連,起到互相啟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一個為什么想到更多的為什么。1961年初版就分了物理、化學、農業、生理衛生、天文氣象五個分冊,接著又增加了動物、數學、地質礦物三個分冊。到1962年底,八冊全部出齊,共收了一千四百八十四個“為什么”,一百零五萬字,一版一印五百三十多萬冊。如此龐大的少兒科普讀物,在中國出版史上屬于“前無古人”。
打開《十萬個為什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編者的話”,寫得非常精彩,文思噴涌、妙筆生花,這也是《十萬個為什么》能夠那么引人入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1962年8月,《十萬個為什么》第六冊地質礦物部分、第七冊動物部分、第八冊數學部分開始出版發行。兩個月之內連續三次加印,印數達到十七萬冊。“增編說明”透露《十萬個為什么》在1961年已陸續出版了五個分冊,這五個分冊出版以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編輯部收到大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要求繼續編輯出版這五個分冊所未能包括進去的科學問題。編輯部接受了讀者熱情的要求,決定在1962年繼續編輯三個分冊。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一經面世,需求量劇增,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因為出版時間局促造成的不足、差錯。根據羅竹風提出的“知錯糾錯”而制定的上海市出版系統“出版八條”規定,出版社開始對出現的問題一一糾正,剔除一些初版反映不好的“為什么”,充實內容,細化分冊,提高質量。按學科門類出版數學一冊,天文一冊,氣象一冊,自然地理一冊,物理兩冊,動物兩冊,植物兩冊,生理衛生兩冊。每冊約有一百五十到兩百個不等的“為什么”,全部十二冊共計二千零三個“為什么”。
第二版《十萬個為什么》于1964年正式發行。這個新版本的內容充實豐富了不少,學科分類更為系統明晰。為此,1964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堅決執行群眾路線——《十萬個為什么》是編輯工作革命化的成果”的長篇文章,把《十萬個為什么》的出版意義,提升為“主動精神”和“群眾路線”的高度。同年12月22日,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在共青團各省、市書記會議上,號召團干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并由團中央贈送與會者人手一套。到1964年4月止,《十萬個為什么》已發行了五百八十多萬冊,約七十三萬套;已有朝鮮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蒙古文等兄弟民族文字的譯本出版,還出版了盲文版。《十萬個為什么》匯成了一條知識長河,在千萬個讀者中源源不斷地流淌著……滴水匯成了江河,無數人的智慧集成了《十萬個為什么》。
《十萬個為什么》第二版出版,還未來得及拿出新版的補充方案,少年兒童出版社就被卷入到“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之中,“少兒社”被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并組織了一個新的班子對《十萬個為什么》進行從頭到尾的修正。1970年到197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十萬個為什么》(“文革”版)二十一分冊,其中一至十四冊為黃色封面,十五至二十一冊是藍色封面。這是一個各種標識非常混亂的版本,內頁刊有“文革”標志性的語錄,出到最后一冊政治形勢大變,毛主席語錄不再刊出。到了1977年底,少年兒童出版社又從上海人民出版社分離出來,后來的十八至二十一冊改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萬個為什么》開始第三次大修訂,并陸續推出第四版。這樣的節奏,與羅竹風正在全力推進的《辭海》1979年版十分相像。第四版肯定了1961年的出版本,否定了“文革”版的所謂修訂工作,以1964年版的規模和特色為基礎,保持內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動活潑、故事引人入勝的風格。仍為十四分冊,共計一千九百一十九個問題,1981年10月出齊。第四版無論封面設計、插圖、書籍裝幀,“為什么”的設置,與第二版幾乎如出一轍,帶有明顯的第二版的影子。此后到1990年又出版了十個分冊的“續編本”,與之前的十四分冊合并成為二十四冊的《十萬個為什么》,“為什么”達到了三千零七個。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十萬個為什么》在1999年出版了“新世紀版”,按排序也稱“第五版”。“新世紀版”對前四個版本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增加了更多的新科技、新技術、新理念引領下的符合時代特征的“為什么”。共分十二個分冊,收入二千四百六十個問題,各分冊的篇目三分之一為保留篇目,三分之二為改寫或新的篇目。
2013年8月13日,隨著《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首發式在上海舉行,走過五十多年不平凡之路、帶著幾代讀者的喝彩與歡呼、累計發行量超過億冊之多、成為原創科普圖書第一品牌的《十萬個為什么》,進入一個全新的科技發展的時代。雖然全書六百萬字十八分卷,八千多幅彩色圖片,收入四千五百個代表科技發展前沿和青少年關心的熱點問題,共有三千四百三十八個“為什么”得到解答,但是,離最初設計要做到名副其實的“十萬個為什么”仍相差甚遠。路漫漫其修遠兮。互聯網時代或許將這個問題變得十分簡單,十萬乃至二十萬個“為什么”都會在短時間內得到答案。
這是《十萬個為什么》五十多年的一個發展簡史。
或許,一套《十萬個為什么》擁有上億讀者的奇跡將不會再有,但是,那些與《十萬個為什么》有關的故事卻不會因此而消失。相反,隨著時光的推移愈顯珍貴,歷久彌新。隨手打開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其中的問題至今仍然十分有趣,有實用性,甚至有難度。如“橡膠輪胎上,為什么要刻上花紋?”“田里不用播種,那么多的雜草哪里來?”“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五十多年前的《十萬個為什么》就已經告訴讀者了,今天又有多少人可以圓滿解答呢?從這個角度講,《十萬個為什么》永遠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因為那時候寫此類書籍,一般不給作者署名,加之參與創作者甚多,除了葉永烈因其后來一直從事科普創作而名聲大噪,其他作者多是默默奉獻、無人知曉的幕后英雄。在此向葉永烈先生致敬,向那些參加《十萬個為什么》策劃、編輯、創作的所有人員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