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生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是毛澤東最早的精辟概括。原話是:“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一百年前,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是如何發生的?從毛澤東、習近平的論述和權威黨史著作《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人們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
習近平說過兩段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歷史意義下了定論:“1921年,五四運動之后,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人民點亮了前進的燈塔;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有了前進的主心骨。”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一部《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讓中共黨史的光榮夢想和苦難輝煌有了極為豐富的呈現。在這之前二十多年,胡喬木、胡繩領銜編著的一卷《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成為那個年代中共黨史撥亂反正的巔峰之作和廣大讀者的啟蒙讀物。而《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作為一部貫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紅線的黨史基本著作,青勝于藍,再領風騷,求實創新的成果首先體現在對黨的創建問題的研究闡述上。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的第一章,標題由以往的“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修改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創立”,側重于初創建立;“創建”,側重于初創建造。一字之變,重在過程,全篇新意盎然。
在建黨歷史背景的闡述上,《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主要鋪敘了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相隔只有十年,中國共產黨的老一輩革命家們,幾乎沒有例外地參加過辛亥革命或受到過這次革命的深刻影響。而《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兩大歷史任務”的概括,是中共中央對黨史認識的新高度、新觀點。這就使《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的研究和闡述占據新高度,引領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把原來“初期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播”“五四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廣泛興起”兩個目合并為一個目——“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題更加集中,更便于濃墨重彩地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內容。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第一次公布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早期組織成員的五十八人名錄。一是一目了然,讓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與早期黨員第一次有了一個完整的數據和權威的名稱。二是直面爭議,把關于早期黨員數字歷來存在的爭議公之于眾,該書采納五十八人之說,沒有采納以往的五十三人、五十七人、五十多人的觀點,體現了黨的創建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編著者對歷史問題的負責態度。
當然,就具體人名而言,并沒有形成定論,各地早期組織和成員仍然眾說紛紜。比如湖南籍早期共產黨員二十多人的名單,《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增列了易禮容、陳子博,但沒有列蔡和森。不管如何,湖南早期共產黨員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不言而喻了。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全國五十多名早期共產黨員中,湖南黨員約占五分之二,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進行了創造性的建黨活動,做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李達、鄧中夏、何叔衡等二十多位湘籍共產黨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八個早期組織中六個小組的建黨活動,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確立了仿效俄國列寧之革命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遠大志向,刻苦學習,精心研究,傳播真理,在建黨理論建樹和實踐活動方面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特別是翻開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第一個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概念的蔡和森,第一個強調“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的毛澤東,第一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李達,第一個省支部——中共湖南支部,第一個女黨員繆伯英,第一個工人黨員李中,黨領導工人運動的先驅李啟漢、鄧中夏,第一位女中央委員向警予,都出自湖南早期共產黨人群體。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文化的熏陶,確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地為之奮斗。
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黨史文獻是這樣界定的: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李達:中國共產黨重要創始人之一。
董必武: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蔡和森: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陳潭秋: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何叔衡: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鄧中夏: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
趙世炎: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創建者之一。
張太雷: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張申府: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中共一大代表,一般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關于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意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燈塔,指明了中國人民的斗爭道路。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首先需要有一個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則進一步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從來就勤勞勇敢、富于斗爭傳統。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毛澤東在講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我們中國《莊子》上有句話說“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斷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前途遠大而光明。
習近平則回顧歷史說:“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們的政治優勢。”
毛澤東稱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李書城的公館里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黨的“產床”啊!習近平說:“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里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指出: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由于它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能夠為中國人民指明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毛澤東在論述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時候,強調中國共產黨從自己建黨的一天起,就把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完成的兩重任務放在自己的雙肩之上了,并且已經為此而艱苦奮斗。
百年來,因為“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中國共產黨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生動表達了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毛澤東說過:“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從古以來沒有這樣的共產黨。”
該書也提到其他共產主義者的建黨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在黨成立前后,與黨的上海發起組沒有聯系的一些先進分子也在獨立地醞釀建黨。1920年7月,一批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在法國蒙達尼公學集會。蔡和森在會上“主張激烈的革命,組織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即仿效俄國十月革命的方法”。他還同李維漢等商量過“準備成立一個共產黨”的問題。“這些事實說明,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已經成為中國最先進的分子的共同要求”。毛澤東在陜北跟斯諾追溯中國共產黨創建史時說:“同時,在法國,許多勤工儉學的人也組織了中國共產黨,幾乎是同國內的組織同時建立起來的。那里的黨的創始人之中有周恩來、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個女創始人。李維漢和蔡和森也是法國支部的創始人。”
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傳為佳話。最早從事中國共產黨創建活動并卓有成效的是“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他們不但高舉新文化、新思想的大旗,而且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創建的先驅。他們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湖南的“毛蔡二子,海內人才”(指毛澤東、蔡和森),追隨“南陳北李”開展建黨,交相輝映,也是杰出代表。
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何叔衡代表中共湖南早期組織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與創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等擔任會議記錄。毛澤東和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黨活動受到代表們的重視。李達回憶:一大期間,代表們在住所互相交換意見,報告各地工作的經驗,當時黨的工作很注重馬列主義的宣傳與工人運動兩項,長沙小組的宣傳與工運都有了初步成績,從當時各地小組的情形看,長沙的組織是比較統一而整齊的。李達曾經由衷地說道:“黨的一大的最大功績是發現了偉大領袖毛澤東。”“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得到了毛澤東同志出席參加,這是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光榮。”
李達作為黨的上海發起組代理書記,積極承擔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繁重會務工作。會上,他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局委員、中央局宣傳主任。他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宣傳家和教育家。毛澤東十分看重李達的建黨貢獻,1948年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之際,毛澤東在西柏坡給湖南大學教授李達帶信說:“吾兄乃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盼兄速來參與經營。”公正肯定了李達的中國共產黨“發起人之一”的歷史地位。
一百年前,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初誕的中國共產黨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秉持以人民為中心,永葆初心、牢記使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領航偉大復興。
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的概括和總結,讀者了解到中國共產黨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歷史特點。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產生的。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本國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三重壓迫,具有堅定的革命性。在這個階級中,不存在歐洲那種工人貴族階層,沒有社會改良主義的基礎。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國,工人階級根本不可能進行和平的議會斗爭,他們很少可能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抱有期望。盡管他們的人數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強的戰斗力。
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開展的中國各地工人運動中,湖南早期共產黨員發揮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湖南涌現出以共產黨員毛澤東、鄧中夏、劉少奇、李立三、何孟雄、羅章龍、李啟漢、羅亦農、郭亮、張昆弟等為代表的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群體。他們是青年先鋒、工運闖將,站在工人階級斗爭的最前列,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毛澤東曾回顧從事建黨和工運的經歷說:“我們搞革命,自1920年起,先搞青年團,后搞共產黨,哪有經費、自行車。我們搞報紙,同工人很熟,一邊聊天,一邊改稿子。”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修正主義遭到破產之后。中國共產黨所接受的,是沒有被修正主義閹割的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列寧主義,是在斗爭中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劃清了界限的科學社會主義。
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是一個區別于第二國際后期的社會改良黨的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在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斗爭中,蔡和森做出了卓著的貢獻。他刻苦學習、精心研究和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在建黨理論方面頗有建樹,獨樹一幟。1920年初,他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先后翻譯出《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和宣傳十月革命及各國工人運動的資料,在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中廣為流傳,對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多次寫信給毛澤東,還致函陳獨秀,探討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要創建共產黨,并系統地闡明了有關建黨的理論、方針和組織原則。1920年,他在給毛澤東的信中提出,要“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指出這個黨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必須采取徹底革命的方法,堅決反對各種改良主義,堅定不移地發動人民大眾起來革命,推翻反動統治,把政權奪到自己手里,建設新的社會;必須密切聯系群眾,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必須是高度集中的組織,有鐵的紀律;必須堅持黨員的入黨條件。歷史證明,蔡和森闡述的建黨原則具有遠見卓識,是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對國內早期共產主義者的建黨活動起到了動員作用。蔡和森、毛澤東兩位建黨先驅之間的通信與探討,不但促進了湖南早期黨組織的醞釀與成立,而且對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理論與實踐產生了積極影響。
所以,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對于這個初生的黨來說,理論準備不足可以通過學習加以彌補,經驗缺乏可以在斗爭的實踐中進行積累,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這個黨的弱點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不能同機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限,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它就只能成為資產階級的思想附庸,就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了。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指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一切反動勢力感到深深的恐慌。這個運動在萌芽時即被斥為“過激主義”,被視為“洪水猛獸”,而遭到中、外反動派的聯合壓迫,以致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就不能不處于秘密狀態,以后更長期受到殘酷的迫害和血腥的鎮壓。這種極端嚴酷的環境,是中國其他政黨很少遇到過的。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由于它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能夠為中國人民指明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所以,幼年的中國共產黨還是迎著種種誣蔑和壓迫,在斗爭的實踐中不可遏止地成長和發展起來。歸根到底,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社會前進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破天荒誕生和進行活動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正確地結合起來,這是一項前人沒有遇到過的缺乏現成經驗的艱巨工程,也是一項沒有外人能夠提供參照和借鑒的獨創壯舉,需要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有一個艱辛摸索的過程,一個在尖銳復雜的斗爭中積累經驗、尋找突破的過程,所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不能不經過艱難曲折的歷程。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多難興邦,殷憂啟圣。”“失敗為成功之母。”毛澤東同志也常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一切正義事業發展的歷史邏輯。我們的事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經歷世所罕見的艱難而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