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丁玉華,江門市教育研究院小學數學教研員,廣東省特級教師,教育部首批中小學領航名師,教育部中小學領航名師工作室、廣東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項目“優秀學員”,東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培訓專家,廣東省首批中小學教師研訓專家,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級專家;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7項,研究成果“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四階段、三注重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獲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研究成果“基于遷移理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獲2016年廣東省中小學創新教育成果一等獎,研究成果“名師工作室‘四維建構、六向革新研修模式的實踐探索”獲2020年廣東省中小學創新教育成果一等獎;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60篇,著有《追尋智慧課堂——我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索之路》《小學數學典型概念課教學研究》《名師工作室研修模式的探究》等。
問題:激活科研思維
《廣東教育》:丁老師,作為一名擁有豐富教育科研經歷和經驗的教研員,您認為,中小學教師應該以怎樣的思維看待、開展教育科研活動?
丁玉華:我認為,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必須注重“問題”二字。首先,要有問題意識,從教育教學中發現暫未被解決的、能夠促進教育教學的“真問題”,以解決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為出發點和導向,不能純粹地“為科研而科研,為課題而課題”。
其次,教育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我們要以問題形式,將研究目光聚焦到教育系統的某個子系統、某個要素、某個環節,并將能夠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教育教學現象和問題,從現實層面抽象到思維層面,以概念、理論、命題等形式進行表達,形成問題域,劃定研究邊界,避免“大而全”的研究。
最后,教育科研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活動,新問題的產生往往蘊含在舊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因此,我們要注重新舊研究之間的邏輯聯系,通過在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構建出研究問題鏈,以研究的邏輯遞進深化對教育教學的認識。
《廣東教育》:正如您所說,教育科研應該注重研究之間的邏輯聯系與遞進,以成體系而非零散的研究深化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在已有的研究中,您是如何構建研究問題鏈的?
丁玉華:剛開始,我所關注的是數學作業的設計問題。作業設計問題作為課程改革一個重要方面,但許多教師只是認為作業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投入其中的精力和智慧往往是微乎其微的。這樣設計出來的作業,大都是機械重復、毫無趣味,會讓學生望“業”興畏。數學學科知識結構環環相扣的嚴謹與邏輯,決定了“遷移”是探索數學學科奧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開展了“基于遷移理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的課題研究,運用心理學中的遷移理論,對作業設計中知識的遷移、思維的遷移、情境的遷移、方法的遷移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讓作業設計從“機械”向“探究”轉變;注重作業設計的多樣性,讓作業定位從“教材”向“生活”轉變。
完成作業這一行為的本質,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而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正確與否、程度深淺等,則受到概念學習的影響。因此,我便將眼光放到數學概念教學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數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以及教師在教學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導致概念教學過程存在“概念教學脫離現實,注重灌輸”“概念形成過于倉促,忽視過程”“忽視概念的運用,定位不準”“忽略概念間的聯系,孤立教學”等問題。為此,我通過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懂而不會現象的應對策略與實踐研究”,構建了小學數學“四階段、三注重”概念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感知概念—探索研究、理解概念—體驗理解、定義概念—拓展應用、應用概念”,注重把概念的產生作為一個問題來呈現,注重把概念的形成作為一個過程來體驗,注重把概念的本質作為一個策略來應用。
學生片面甚至錯誤地理解概念、運用知識,這反映在作業上,便是錯題的存在。錯題是學生對知識點缺失真實的暴露,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經歷了分析、對比、理解、調整等學習方式后對問題的一種反饋。然而,學生對“錯題”視而不見、簡單應付、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識,許多教師的“糾錯”教學觀、方法論均處于缺失模糊的狀態,疏于從理論方面對“錯題”進行深入剖析、運用與建設。因此,我開展“‘錯中生慧——基于學力提升的小學數學典型錯題研究”課題研究,以數學糾錯為根本,深入剖析錯題根源本質,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推進教師教學觀念發展,并希望開發出一套與小學數學教材配套的糾錯優質資源。
“情智”:構建優質課堂
《廣東教育》:教育科研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求,是“求真”的過程。而要真正地變革課堂,就需要將探求所得的規律,系統地應用在具體的教學中,以此構建優質的教學課堂,實現教學“真善美”的統一。那么,您是如何構建優質教學課堂的?
丁玉華:數學學科的特點比較枯燥,許多教師教學時較為關注知識與技能,容易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求。當前的數學課堂里,講授、一般性提問互動、課堂練習、學生板演等方法仍主導著當下的課堂,而對于實踐操作、問題情境的創設與深度探究的組織仍然缺乏;評價方法單一,注重結果及學生的外在表現,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思維過程及思維品質缺乏深度觀照。因此,我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視域,提出了“情智共生,趣效雙贏”的小學數學“情智教學”理念。
相對于以往的數學教學,小學數學“情智教學”凸顯“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以素養為本”的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追求。其提倡站在兒童的立場研究教材,顧及兒童精神上的渴求和追尋,挖掘數學內生性的資源,通過創設好的問題情境,還原數學生長的本質屬性,探尋知識和智慧的生長點,打造有趣、有序、有思考力的“情智教學”,讓真實的學習能夠發生,努力實現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靈活地、綜合地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批判性地審視和創造性地解決陌生問題,具備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品質,能夠在多元異質、復雜多變的社會和團隊中參與合作和有效溝通,以此來發展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廣東教育》:請問,小學數學“情智教學”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丁玉華:“情”與“智”是小學數學“情智教學”的核心要義,將情智融入到課程、教學、評價之中,著眼于學生情感和智慧潛能共同開發,同時重視課堂的情感與智慧品質,在教學中實現先情后智、情中有智、智中有情,以情促智、以智塑情。
“情”包括情感、情境、情商三個維度:情感維度是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習態度與習慣,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數學情感;情境維度是“情智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要求教師通過設置具體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素養的發展;情商維度是指教師要從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識人、自我激勵、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六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協作精神、可持續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智”包括智性、智趣、智慧三個維度:智性維度是指教師要培養教學智性,能夠在任何的教學環境下,都能靈活地運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育機制,以智慧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智趣維度是指任務情境要趣味化和數學化,既要展現數學學科之趣、創設學習過程之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要體現學生認知的沖突以及數學知識的本質,讓學生由感官滿足的淺層“愉悅”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深層“智趣”,進而發展成“志趣”;智慧維度是指教師能夠圍繞數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從課程意識、生本意識、創新意識等方面入手,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數學基本概念的形成與理解、數學思維方式的感悟以及對數學探究精神、理性精神的追求等方面引導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師生智慧共生。
引領:實現專業發展
《廣東教育》:教研員的角色定位不僅是教育科研的實施者,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對于作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而言,更是如此。
丁玉華:是的。作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不能僅是看到教師們所實施的教學、研究的課題,還要看到實施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研究的教師,要讓教師通過教學和課題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因此,我從專業學習共同體的視角切入,以團體動力學理論、社群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等為依據,對名師工作室的內涵、理論基礎、效能發揮、研修模式改進、實踐智慧凝練等方面開展系統的研究,探索如何創新名師工作室的研修模式,提煉了名師工作室“四維建構、六向革新”研修模式。
“四維”即從名師工作室“三類文化”的建設、工作室主持人“五種素養”的修煉、工作室成員“四項本領”的錘煉、工作室學員“六個目標”的設定四個維度,開展工作室的建設;“六向”即從“磨課”轉向“磨人”、變“培訓平臺”為“成長舞臺”、從“技術性實踐”轉為“反思性實踐”、實現從“教研訓”分離局面走向“教研訓”為一體、課題研究從“栽花”之勢形成“開花結果”之效、從“一枝獨秀”走向“多維輻射”六個方向,變革工作室的研修模式。
目前,我正開展“新時代小學數學教研員專業發展的路徑研究”課題研究,計劃通過教研員專業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專業學習共同體及其對教研員專業發展的價值研究,探索教研員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路徑,進而促進小學數學教研員的專業發展。
《廣東教育》:在您的引領下,工作室的成員們都獲得了怎樣的發展?
丁玉華:工作室先后承擔來自廣州、佛山、湛江、肇慶、中山、汕頭、汕尾、清遠、云浮、珠海、梅州、茂名、東莞、惠州等27批次200余名省級骨干教師、省“百千萬”名教師培養對象等的跟崗研修培訓活動,在培養、指導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方面成效顯著。至今,工作室跟崗學員中,先后有5位成長為省特級教師、2名成長為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4名成長為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1人成長為京蘇粵浙名師及一批省市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指導19人獲國家、省級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等比賽一等獎。2019年,工作室學員陳國柱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榮獲一等獎(排名第二名),實現了江門市參加同類全國賽“零”突破。
新時代有新的發展目標,新征程必然賦予教師新的使命擔當。下一步,我將以更加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為江門市基礎教育的優質發展作出新貢獻。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