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江萍

近年來,學校充分利用高陂本土的陶瓷文化資源,開展了“陶陶文化”課題研究,組建專家團隊,帶領師生深入陶瓷生產基地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當地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走訪陶瓷手工藝制作的民間大師,搜集各種陶瓷制作手法,挖掘學生感興趣的陶藝素材……然后把這些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合理編排,形成了《陶陶文化》校本教材,并在勞動教育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陶瓷傳統文化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有機結合,寓教于樂,增進了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了他們的家國情懷。
一、開設校本課程,科學開展陶藝教學
學校把陶藝課列入課表,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節課。學校指派專業陶藝教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陶藝教學,做到科學有序,循序漸進,逐步啟發學生感知陶藝、熱愛陶瓷文化。低年級學生主要用觸摸、揉搓等方式感受陶泥的細膩與柔和,了解陶泥生產制作過程,學習各種有趣的捏制方法。中高年級學生更多的是欣賞名家作品,了解作家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感受作品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培養動手制作陶藝作品的能力。教師適時激發、引導學生學習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走進學校,隨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陶陶文化”氣息。在陶行知先生銅鑄頭像左側,是一排青花瓷圖案的藝術布告欄,設置了陶藝專欄,定期展示陶藝圖片、活動照片。教室走廊的柱子上,懸掛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教室外墻,裝飾著學生的陶藝繪畫、陶藝專題手抄報等作品。每個樓梯的轉角處都搭建了精致的展示臺,擺放了學生的陶藝作品。學校設有陶藝制作室,室內陳列著師生捐贈的各種各樣的陶瓷工藝品。陶藝制作設備齊全,有智能電窯、轉盤、刮刀、刻刀等。放學后,學生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陶藝制作室,洗陶土,捏泥人,雕泥塑,不時低聲討論一番,而后又默默專注于自己手中的活計,那是一幅多么溫馨和諧的勞動畫面。在這種集藝術觀賞性和教育性的氛圍中,學生接受著藝術熏陶,不自覺地想要加入陶藝制作的行列,體驗快樂。
三、開展實踐活動,收獲勞動創造的快樂
1. 走進陶瓷基地。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前往陶瓷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富大陶瓷工業園參觀。學生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參觀了陶瓷生產車間,親眼見證了一塊塊毫不起眼的瓷土,在經過淘洗、揉搓、拉坯、利坯、畫坯、上釉、燒制等一系列制作工序后,最終成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工藝品。學生們近距離地感受陶藝師傅的認真與執著,激發了對勞動人民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陶瓷工業園還設有手工制作體驗區,學生在陶藝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大埔傳統陶瓷手工藝技術的制作要領,掌握基本的制作手法,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如何對陶瓷作品進行創新設計。體驗結束后,我們還指導學生制作手抄報、寫觀后感,形成勞動體驗報告。
2. 舉辦陶藝比賽。學生如果可以施展自己掌握的技藝,在某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不僅可以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還能收獲成功的體驗。因此,學校開展了很多主題鮮明的陶藝比賽,如“傳承家鄉陶瓷藝術從我做起”“我為高陂陶瓷做代言”等?;顒又校瑢W生上網查找資料、查閱書籍或詢問家長,了解家鄉陶瓷的發展歷史,然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出能代表家鄉陶瓷藝術形象的作品。這類比賽激發了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學校還開展了“班牌設計大賽”,一個小小的陶瓷班牌,從班訓內容的選取、字體的運用到圖案的設計,都融入了學生對班集體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意理念,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
3. 開展各類藝術活動。學校組建了陶笛、繪畫、剪紙等課外活動小組,這些都是“陶陶文化”課題衍生出來的特色藝術活動,不僅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還陶冶了學生的性情。陶笛小組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熟練掌握吹奏技巧,學會吹奏一些傳統樂曲,感受傳統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音樂審美情趣和個人藝術修養。我們還舉辦了“童心童畫”陶瓷繪畫設計比賽,“鼠你快樂”年畫剪紙比賽等,達到了健腦、健體、益心、益情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