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灝東
?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閱讀教學變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加速器,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品味意境、組織讀寫結合的活動、引導學生主題探究等做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設置問題,發展思維能力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要巧妙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沿著問題展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首先,我就文章的寫作手法提問:“這篇文章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為何選擇了這些事物?它們是否能展現出鄉下人家的特點?”其次,圍繞文章的結構提出問題:“文章的結構是什么?如果你來創作的話,你會如何調整作品的結構呢?”此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深入思考:“鄉下人家和城里人家的區別是什么?作者如何抓住差異點,選擇寫作材料?”最后,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創作進行思考:“如果要你圍繞自己生活的環境進行創作,你會如何選材?”圍繞語言、結構、選材等多個角度提出問題,使其顯得更為全面,學生的思路也很清晰。
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出多種思考角度,這樣有助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究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學生也能將自己掌握的思維方法運用到生活中。
二、品析意境,提升審美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優美的詩歌和散文作品,體會作品中的意境,提升審美能力,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嘗試創造美。
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月桃花水》的時候,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的方式,讓學生進入作品獨特的意境中,體會其審美價值。在配樂詩朗誦后,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意境,此時我又引導學生閉上雙眼,嘗試在腦海中還原文字的內容,將文字轉化為圖片,再嘗試將腦海中的圖片轉化成語言,說說自己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最后,引導學生對比自己的表達和文章中的表達,看看作品怎樣利用詞句表現出對三月風景的贊美。在這樣一番賞析中,學生進入了文章獨特的情境中,感受到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同時,他們也嘗試通過自主表達的方式創造美、展現美,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不少詩文有留白處,教師要適當運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感官系統,多角度、創造性地理解和感悟課文,進而提升創造力。
三、讀寫結合,培養語用能力
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是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尋找作品中的好詞好句,并思考作者如何選詞,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然后總結寫作手法,并思考是否能用于自己的創作中。這樣,有利于其語用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刷子李》的時候,我組織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圍繞“形形色色的人”這個主題展開自主創作。首先,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如何描寫刷子李,特別是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細節描寫,看看作品如何展現刷子李的動作細節,體現其高超的技藝。此外,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寫作手法,讓學生發現作品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這樣能夠更好地展現刷子李的能力。在學生理解了這些后,我組織他們開展自主創作的活動,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人,看看他們在行為上有什么獨特之處,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進行相關創作,嘗試運用細節描寫展現出該人物的個性特點,并試著運用對比、反襯等手法助力展現人物。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特點,展開豐富多彩的讀寫結合活動,如圍繞作品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仿寫,針對作品中的留白處進行擴寫、補寫,轉換文體或文章結構進行改寫,等等。
四、主題探究,提升文化素養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中國傳統節日、古詩詞等不同的主題開展自主閱讀活動,補充各種課內外素材,在探究中提升文化素養。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天》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嘗試感悟中國文化的魅力。首先圍繞“節日”這個主題說說自己了解哪些節日,有哪些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搜索,通過上網查詢等方式收集更多和節日有關的信息,了解各個傳統節日的淵源,了解有哪些相關的民俗活動,有哪些相關的名人,有哪些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經典詩文。此后,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說說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和感悟,最后鼓勵學生寫寫自己所了解的傳統民俗活動,若能在親身參與后寫真實感受則更好。這樣的主題活動緊密圍繞傳統節日展開,能讓學生深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