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偉 黃艷冰

文明校園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系統思維指導建設實踐。文明校園建設中的系統思維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確定生成文明校園系統的要素及其功能、結構和相互作用,還有提升系統主要功能及促進系統發展。本文以中山市實驗小學文明校園建設為例闡述系統思維視域下的文明校園建設策略。
一、整體性系統思維:整體布局文明校園
整體性,是系統思維有別于其他思維方式的首要特征。單個要素通過一定的結構相互作用,形成之前所不具備的新功能而實現整體價值,才能形成系統。故認識一個系統,要從整體認識要素開始,即建設文明校園要從整體認識文明校園的要素開始。
1. 功能定位與相互作用
教育部與中央文明辦聯合印發的文件《關于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2015)中給出了《小學文明校園創建標準》。標準包含“六個好”,分別是:領導班子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動陣地好、教師隊伍好、校園文化好和校園環境好。如何認識這些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學校領導班子是建設文明校園的統領者——它發揮著引領其他要素發展的作用,是其他要素的決策者,并監督其他要素的發展;思想道德教育決定了文明校園建設的根本目標——它指示著建設文明校園的前進方向;活動陣地是文明校園建設的途徑——它決定了其他要素實現的時空、水平、方式等;教師隊伍是推動文明校園建設的執行者——直接作用于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陣地、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又反作用于領導班子;校園文化是文明校園的載體,展示了文明校園的一般形象;校園環境是硬件設施,是保證其他要素產生作用的基礎。
但整體性不是要求所有要素全盤同步發展,也不是零碎片面調整,而是處理好發展的主次先后,兼顧各種要素,朝同一方向著力。“朝哪個方向著力,如何著力”是隨之而來的問題。確定思想道德教育是文明校園建設之目標要素后,也就回答了方向問題——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校園。
2. 整合理念和具化形象
校園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具象。校園文化最核心的表達是“一訓三風”。2017年,中山市實驗小學領導班子集體在建校60周年之際提出了一訓三風的系統化成果,塑造智趣教育“六好一體”的形象。
智趣教育理念系統化成果是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新要求重新整合后提煉出來的。從字面上看,“一訓三風”的格式從詞語整合成了四言短句,更便于識記且有助于建立理念的整體化的形象。從內核上看,校訓傳承了“務實”“學習”的精神;校風突出了“實驗”,創新了“整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比以往單獨強調的若干素養更具有時代使命感,順承了“核心素養體系”的整體理念;用“教研”指出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方法和方向,而“智慧”與“幸福”是學校智趣教育理念另一維度的釋義。“學得快樂玩得聰明”的學風,讓學和玩相互聯系,也讓智慧與情趣相互促進,這是智趣教育理念最直接的表達。教學活動富有情趣,課堂內外充滿智慧,這是校園文化的一次整合,也是“六好一體”形象的具體化表現形式。
二、結構性系統思維:優化文明校園結構
每個系統都是一個更大系統的子系統(或稱為要素)。要優化系統,就要優化子系統及其結構,也即優化子系統中的要素及其結構。結構優化追求“1+1>2”,它不僅研究某一子系統的結構優化,還研究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優化。
1. 立體分層的課程設置
中山市實驗小學基于結構性系統思維開發了選擇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使課程形成三個層次并可以在層次間互動、轉化。
第一層次是基礎性課程,是必修課程,含語數英音體美等。
第二層次是選擇性課程,是指在充分開發利用教師隊伍和校園環境資源的基礎上開設的社團活動,供師生雙向選擇。以體育社團活動為例,學校開設了“4+6”共10個體育社團項目。“4”是指游泳、足球、籃球和羽毛球,這4種課程屬于體育基礎性課程的組成部分,但基礎課程之余學生還可以通過選擇參加相應的社團活動進一步獲得運動技能的提升。“6”是指攀巖、輪滑、射箭、擊劍、體操、乒乓球這6個社團項目。選擇性課程的發展,是師資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活動陣地的擴展,也是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的深度融合。
第三層次是拓展性課程,即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之外的課程。如校歌、校徽、校標的創作設計活動,再如提供科技體驗的科技節、文娛體育活動的陽光體育節和藝術節等。這些拓展性課程發生在常見的校園活動陣地,形成了一系列的校園文化。
2. 多向多維的師資調配
教師隊伍作為執行者要素,通過多層次的課程與其他子系統發生聯系。優化教師子系統,本質上是一種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用人制度的變革。中山市實驗小學針對體育教師隊伍進行了“一師多班”“一班多師”的多維師資配置實踐,這是結構性系統思維的運用,意圖充分發揮教師專業水平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進而達到教師子系統的優化。
“一師多班”改變了體育教師的配班模式,教師除了負責若干班級的基礎體育教學,還向某一年級教授自己本專業技能。歷經六年的體育學習后,每個學生都可在基礎性體育課程中掌握基本體育技能并學習4種專業體育技能(指游泳、足球、籃球和羽毛球)。由于“一師多班”,每個班有一位本班專屬的公共體育課教師,還有一位教授專項技能的教師,形成了“一班多師”的局面。
以“校本項目專業化”發揮教師專業水平。在課程分層設置的過程中,將現有教師的體育專業項目設置為“基礎性課程”,并保證每班的技能項目體育課每周至少一節,從而讓該專業教師得到本專業項目教學實踐的機會,發揮了教師應有的專業水平和價值。
以“陽光課間課程化”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即“統籌安排每天的體育大課間,根據不同年級必修項目的學習進度,形成‘課內學習技能、大課間練習技能的模式”。該模式實質上是增加了體育教學活動的時間,提高了體育大課間教學的有效性,進而為體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打下基礎。
三、開放性系統思維:促進文明校園發展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的狀態。即系統演化的內在動力是要素相互作用,外在動力則來源于環境。系統要維持自身的有序發展就必須向環境開放。
協同理論提出,系統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時,子系統之間會產生非線性相互作用,并相互合作導致系統產生新的有序狀態。協同理論所研究的從無序到有序的臨界轉變,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與演化的機制。
開放性系統思維要求我們將文明校園和外部環境中的其他系統看作一個“文明共同體”共謀發展。文明校園利用外部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推動文明校園系統中的子系統以及家庭、社會整體共同發展,這是協同效應的具體表現。向外部什么系統開放,汲取何種物質、能量和信息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文明校園培養的是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少年,最終使其服務于社會主義社會。家庭是基本的社會生活單位,青少年也應首先在家庭中發揮作用。故在文明校園之外,最先享受文明校園成果的是家庭。因此,文明校園應向家庭開放,向家庭汲取有利于拓展活動陣地、完善校園環境等的物質和能量,平衡兩個系統在文明育人方面的信息差。家庭和文明校園以及文明校園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則是隨著家庭參與文明校園建設而發生。
基于辯證系統思維,需協同乃因有差異,但消滅差異并不可行,理論上沒有差異的平衡態系統是一個孤立或封閉的系統,與開放相去甚遠,也必然導致解體滅亡。“求同存異”才是孕育和諧的方法,也是文明校園保持“趨于穩定狀態”的最恰當表達。中山市實驗小學通過開放溝通來縮小育人差異,促進文明校園和諧動態發展,同時通過物質、能量等資源的交互完成協同育人。簡言之,開放溝通促進和諧,共享資源協同育人。
家庭通過參與多元的活動完成與文明校園系統的溝通互動。從層次上看,有基本的班級活動,如組建班級家委會、接受班級家訪、體驗班級教學、參加班級活動義工小組等;也有年級、校級活動,如組建年級校級家委會和義工隊伍、參加學校開放日等。從范圍上看,有廣泛性活動,如全校性或年級性的家長會;也有針對性活動,如社團展演、家長沙龍、主題家長學校等。為了保證溝通的有效性,這些活動往往都伴隨著家長調查,如開放日家長評價調查、社團活動家長評價調查、體育藝術文化節家長意見調查,等等。在后續的文明校園建設探索中,按歸屬系統或層次梳理這些溝通活動,將有助于形成一個家長參與活動的系統。
資源的共享突破了文明校園建設的時空限制,共享的對象不僅僅是家庭,也包括家庭所在的社會系統。文明校園系統內部的活動陣地、校園環境甚至教師隊伍都是有限的資源。從空間上看,家庭、社會的參與拓展了活動陣地、校園文化子系統的容量;從時間上看,則減少了校園環境、教師隊伍建設的增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