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史妍
摘要: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是廣大人民群眾出于生活習俗、生活需求、審美需求、教化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藝術價值以及美育價值,是當地百姓審美、立美、行美觀念的直接表現。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形式美、內容美、寓意美、故事美、內涵美可以在三峽庫高校美育資源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青年大學生審美知識、審美能力、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展,進而使當代大學生在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心靈美等四個方面全面發展,達到“審美”和“立美”的高度統一。該研究主要從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育中應用的政策依據、意義、可行性、必然性、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及相關策略等開展相關論述。
關鍵詞:三峽庫區民間美術 ?高校 ?美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2-0124-03
一、研究背景
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各階段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工作中十分關注美育問題,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論述”。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特別強調:“高校美育課程要依托本校相關學科優勢和當地教育資源優勢,拓展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019年8月30日陳寶生針對學校美育工作作出整體要求與規劃,提出科學配置美育資源,全面貫徹落實的總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以上相關論述及政策都為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做出了詳盡要求與政策導向。
二、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地方高校美育的意義
以三峽民間美術為資源,進行高校美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夠培養青年大學生對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能力;樹立青年大學生更為積極的審美觀;提升青年大學生愛家鄉、愛民族、愛傳統文化藝術的情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財富,增強民族意識,激發民族情感,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同時能夠進一步豐富高校美育的途徑和形式,擴展美育的內容,使青年大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美育資源,進而提升審美能力、審美心理、審美知識;豐富在校大學生表現美的方法和形式,進而通過相關的美育資源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健全的人格。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以豐富的美育資源服務于高校美育,能夠進一步優化高校美育資源布局;服務高校美育資源內涵建設;提升高校美育資源的文化性、藝術性、趣味性、多樣性,進而成為推動青年大學生美育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提升高校辦學質量,提升職業院校美育資源開發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最終促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局面的形成。同時能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落實;開拓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傳播路徑;提升三峽庫區文化藝術影響力,助力三峽庫區生態文化建設,進而實現教育與傳統文化藝術共同發展的目標。
三、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融入地方高校美育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在美育資源的建設上正從關注“有無問題”轉向“高質量有特色”的美育資源建設轉變,這一轉變是由量到質的轉變,因此從需求的角度來講,三峽庫區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能夠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凸顯特色美育、豐富高校美育資源的藝術形式,是高校提升美育質量的必然選擇。因此,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校美育體系具備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峽庫區豐富的地方民間美術資源是高校美育的寶貴財富,是養成青年大學生知美、立美、行美的重要途徑,能夠對青年大學生品德發展進行文化刺激,同時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學生審美情趣和對藝術的感知。三峽庫區民間美術作為我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9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名錄顯示,三峽庫區僅重慶地區市級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高達60余項,湖北庫區省市級非遺共計4項。這就在數量以及藝術表達形式上為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豐富有效的保障。
隨著傳統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口號日益高漲,國民的文化意識、民族意識與日俱增,文化自信成為大家追捧的時尚與潮流,在文化復興的大環境下當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往日將文化掛在嘴邊,卻不自知何為文化的國民。經過近年來政府提倡與國民文化意識的覺醒,“華麗的外表”已經無法滿足民眾需求,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內涵的提升。因此,這也將為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服務于高校美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受眾基礎和文化氛圍,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與生俱來的“美”也將能夠進一步提升高校美育建設的成效。
四、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融入地方高校美育的必然性分析
民間美術是地區之間文化區別的藝術表現,是一個地區傳統文化的濃縮,同時也是由該區域世代提煉出來的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本質上講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是該地區文化氣質、涵養、地理環境、鄉風民俗的綜合反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三峽庫區高校美育教育的開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的形成,應充分借助當地文化藝術等教育資源,體現地方特色,這就為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融入地方高校美育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是地方高校美育的必然選擇。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形式美、內容美、寓意美、故事美、內涵美等特征,是由其自身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所決定的。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具象化表現。因此在高校美育資源建設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能夠在熏陶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直接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美,并達到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的效果。在高校美育中融入當地民間美術資源與我國弘揚傳統文化,達到與文化自信戰略的一致。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源自百姓、依托百姓,同時也服務于庫區百姓。目前相關的非遺保護政策和非遺傳承現狀,決定了非遺的保護性傳承和開發性將會是一項長久且必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在各層次教育機構中融入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無疑能夠進一步提升民間美術的生命力;推進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使其在活態傳承中重歸百姓生活;在教育行業中展現自身的文化美、形式美、內涵美、技術美,做到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與教育的相互滲透和共同發展。
五、實施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與高校美育資源融合的過程中,多樣化、多維度的與美育相結合,是對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美育價值、教育價值的深度挖掘、提煉、再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高校美育資源開發,是否能夠保障其在不同專業之間的實用性?是否能夠對青年大學生的身心、能力、情感、意識等發展施以積極引導?資源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兩個因子將直接影響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育中的實施成效,如果不能從根本上保障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兩個問題,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美育也就失去了應用價值。三峽庫區民間美術高校美育資源應用環節,如何既能使美育活動規范化、科學化,又能體現美育資源應用的靈活性因材施教?這就需要將相應院校、專業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師資發展水平、辦學特色等相結合,綜合考慮應用環節相應方案的制定,以保障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美育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
六、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融入高職美育的策略分析
(一)堅持本土優先原則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是在地方文化、傳統、習俗、資源共同作用下應運而生的民間藝術形式,其是在本質上對當地百姓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藝術再現。三峽庫區高校應堅持充分借力本地民間美術資源進行校園美育資源的開發,例如萬州地區可以充分借力三峽石、木版年畫、三峽繡等具有本土特征的民間美術形式進行校園美育資源的建設。這種堅持本地優先的原則可以在師資原材料的采集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學生能夠最為深刻、真實、直觀的感受相關民間美術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探究相關美育資源的深層次內涵,更為直觀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美、形式美、內涵美、情感美,進而提升自身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心靈美。
(二)堅持傳承、發展、建設同步原則
在高校中積極挖掘利用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是豐富高校美育資源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但教育的目的除了育人還應注重對文化藝術的傳承,因此,在充分挖掘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美育價值的同時,也應積極的為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傳承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例如三峽庫區漆藝美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夠使青年大學生了解漆文化的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術美、藝術美等,極大地豐富高校的美育資源與美育內涵,同樣的在高校開展相關的漆藝賞析、技藝技能學習,也能夠在文化上、技藝上傳承并發揚庫區漆藝的美,從而達到美育、傳承與發展的多贏局面,促進高校美育與民間美術傳承發展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三)多方協同原則
高校美育要求學生應具備欣賞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具備愛美,追求美的動力,落實踐行美的品格。內容上,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美育資源的挖掘應在民間美術賞析、民間美術文化內涵剖析、民間美術技能研習等幾個方面全面實施,盡可能的在情感、意識、能力、習慣等方面全面落實美育教育,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審美、立美、行美的能力與意識。形式上,高校美育的落實應該包括美育課程的實施、美育環境的打造、美育活動的開展等。因此,在高校融入三峽庫區民間美術資源,應根據不同藝術形式的特征制定全面的美育實施方案。具體可從民間美術賞析、作品制作等課程入手,也可以從民間美術題材校園文化建設、民間美術作品展覽、民間美術社團活動等多個方面挖掘開展,將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美育資源充分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循序漸進全方位的利用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美的熏陶,進而實現美育的目的。
(四)整體性原則
學者肖寧孫偉在1996《試論教育體系中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關系及地位》提出:“‘五育的關系也就可以從真、善、美、健、實這五個字的內在聯系來說明。它們既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又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為條件”。任何一種教育形式的缺失都會導致破壞教育的整體性、多維性、綜合性。因此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育中的實施應該是將德智體美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做到互為依存、互為促進,切忌在“五育”中將美育與其他四育分割。
(五)知行合一,重在培元
美育的兩個維度是立美、行美,其中立美是指具備欣賞美、創造美等美的意識與能力,行美是指落實美的行為舉止的具體行動,即知與行。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育中的應用,應該在立美的基礎上加強青年大學生行美的教育,充分挖掘三峽庫區民間美術中的形式美、內容美、寓意美、故事美、內涵美,并對青年大學生的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心靈美施以積極引導,達到“審美”和“立美”的高度統一。
七、結語
三峽庫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育資源中的開發與應用具有良好的政策引導,是庫區高校落實美育的重要舉措,能夠推動庫區高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的落實,助力庫區高校美育資源建設。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也應在堅持本土優先、多方協同、整體性、知行合一,重在培元等原則下,充分保障美育資源開發的實用性、適用性,保障美育資源應用的科學化、規范化,并結合自身實際辦學情況、師資水平以及專業方向進行合理且靈活的應用,最終實現美育與五育協同發展,教育與民間美術共贏發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趙伶俐,鄧佳,黃雪.《高校美育》課程對人生價值觀影響的實驗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2]馮建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理據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
[3]胡緒陽.走向美育的完整[L].教育研究,2006(03).
[4]肖寧.孫偉.試論教育體系中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關系及地位[L].言林教育樸學·高教研究,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