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將 詹江宏

摘要:博物院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政治、文化、歷史的印記與傳承,如何做好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博物院設計,是一大難題。本文以南京博物院為研究對象,運用實地考察法、歸納與演繹法、比較與總結法,闡述了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大殿中的運用及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展示設計中的運用。從而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地域文化的博物院設計,成為當地的明信片。
關鍵詞:南京文化;南京博物館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G2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2-0118-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設計的理解與判斷,從過去的單一性、封閉性、盲目性逐漸走向多元化、專業化、個性化。隨著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快了世界設計流派之間的發展與融合,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人們發現,設計與文化領域一樣,他的魅力就在于民族性、地域文化和本土特色。在我國五千多年的傳統中,各個省市的地域文化,神話傳說數不勝數,現在各個省市區能夠代表當地文化特色的博物院建筑更是寥寥無幾,當地的建筑與其他省市區的建筑干篇一律,大同小異,缺乏地域文化底蘊。因此,以南京博物院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具有當地文化的特色之路。
1 南京文化概述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開始長達2500年歷史,無論從政治底蘊還是文化的沉淀上,南京這座城市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據重要的地位。2500年里,前后經歷了十朝再此建都,其中東吳、東晉、南朝一起并稱為“六朝”,故而南京又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美譽[1],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又透露些許儒雅之氣,經歷六朝古都的更迭,南京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引領與促進作用,影響頗深。皇家園林及文人雅士再此留下了許多瑰寶。例如《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描寫的秦淮河景象,跨江而居,秦淮河蜿蜒而過,市內有明孝陵、明故宮、總統府、夫子廟等地標性建筑等,都在訴說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各個階層生活的現狀。對于當代來說,南京更偏向于其悠久的文學傳統與豐富的文學資源,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發布,南京于2019年入選世界“文學之都”,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2 南京博物院概述
南京博物院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簡稱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院位于玄武區,因為用地比較緊張,所以巧妙靈活的利用當地的地勢采用了地下空間設計,博物院的環境在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游客一進入博物館,注意力與思維就會被環境特有的意境氛圍所吸引。南京博物院的立院宗旨為:“提倡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以適當之陳列展覽,圖智識之增進”。這一宗旨至今對于南京博物院仍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南京博物院由歷史館、藝術館、特展館、數字館、民國館和非遺館六部分組成。在此期間曾舉辦《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游客開放。另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繡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3 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設計中的運用
3.1 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大殿中的運用
南京博物院正門是以朝天宮原型建造的,而朝天宮歷史悠久、地域文化渾厚。早在東晉時是丞相王導的西園。南朝劉宋時期在這里建立了總明觀,是當時劉宋全國最高科學研究機構的所在地。北宋時期改建為文宣王廟,即孔廟。朝天宮之名是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賜定的,是作為文武百官及官僚子弟學習與朝見天子的場所。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五次登臨過朝天宮,而每次來都賦詩一首記事抒懷,后人將他所留詩文鐫刻在石碑之上,建亭紀念。現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至九年由李鴻章、曾國藩改建的,是清末江寧府學的所在地。現在朝天宮特別推出的朝賀天子禮儀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在國內著名的明史專家指導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編排的。共有6場11項程序,即駕幸、進表、傳制、進見、樂舞升平、還宮。演員陣容達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戲、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3.2 南京歷史文化在民國館設計中的運用
從南京博物院功能布局來看:它有六個展覽館,分別是歷史館、民國館、非遺館,這三個展覽館展示了南京歷史文化,而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則展示了現代科技。在這六館中,民國館的設計最為經典,對于民國館而言,它不單單是設計,更像是民國文化的再現與傳承。當你走在民國館街頭的時候,會讓你感覺到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在“道路”兩側商鋪鱗次櫛比,郵局、雜貨鋪、咖啡店、茶館、戲院……都是舊時模樣。大到蒸汽火車頭、小到墻上的轉盤電話機,對于民國館的每個細節的設計,處處都體現了“民國化”[2]。現代的混凝土材料與傳統木質材料,再加上建筑形式的結合與碰撞,能讓游客走在一條民國的舊街上,用心體會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當地的歷史文化及各種風土人情。在這里你能看到民國時期的黃包車、老郵局、火車頭和南京火車站、銀樓等,這些都是根據當時生活樣式及設計風格來建造的,完全還原了民國時期各個階層生活的現狀。充分解讀當時入們的生活水平,對于這些店面不僅可以參觀,還可以購買商品。當站在二樓走廊時候看看樓下穿梭的人群、各種老物件、老標語會有時空穿越的快感,給人置身于民國街頭的錯覺。在這里你能看到郵寄信件、按方抓藥、購買首飾等具有濃濃的民國風,在民國館還能看到一個戲院,茶桌已經擺放整齊,接下來,這里將有戲曲表演。采用此種展示模式的目的,是希望游客通過在民國館的游覽,了解民國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方面,在游覽中了解和感受民國文化,伴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轉換,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3]。歷史館、民國館、非遺館都是過去傳統文化的再現與解讀,而特展館,藝術館則是現代當地生活水平及文化精神的闡釋,數字館是現代通往未來的紐帶,從六館中能夠繼承過去的歷史文化,重視現代科技的發展,才能期盼未來的發展方向(如圖1)。對于南京民國時期文化,是一張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南京乃至江蘇歷史文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南京博物院開辟了參觀者的互動體驗新模式,同時再現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融與碰撞。
4 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展示設計中的運用
南京博物院的內部空間設計寬敞自由,有一定的導向性,對于陳列室內部空間設計,主要是營造不斷引入入勝、有變化、有起伏、有節奏、有導向性的循循漸進的效果。要讓觀者置身其中,步移景異的效果,不斷獲得新鮮感,忘記疲勞[4]。從而獲得真實感、空間感、流動感以及立體感。南京博物院歷史館的設計表現出自由、奔放、活潑,有別于其他地域文物的凝重,深邃神秘的色彩,又不失江南地域傳統文化的靈動、清秀、精巧的神韻,而且還具有南京獨有的傳統歷史文化[5]。而燈光環境在展廳空間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決定展品的最終效果,南京博物院的燈光設計隨著功能的變化而變化,每個展館燈光整體偏暗,色調偏暖黃色,在展區域沒有大片的照明,突出強調展示文物,對每一件特定的展品,都有特定的光源照明,將展品的色彩、肌理、造型等都以真實的藝術特征展示在游客面前,營造出和諧的展示效果[6]。展示道具的設計,采用墻壁鑲嵌式、玻璃柜式、木式等,以玻璃式為主,既保護了文物不受損壞,又可以清晰地展示在游客面前。公共休閑區的燈光設計,大型通道內照明光線良好,開有大面積的天窗通風采光,展廳墻面多為灰色,展臺多為黃灰色,部分墻面為灰白色,整體裝飾為冷色調,突出了文物的歷史悠久,讓人沉浸其中回到過去,具有代入感。公共休息區域為淺黃色的大理石,地磚整體偏暖;有親和感,使人放松。
南京博物院設計讓我們看到了如何運用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空間設計、展示設計、色彩搭配等手段,營造出一個富有藝術個性的展示環境,通過這一環境有計劃、有目的地展現給游客,作為設計者,我們要用美的功能性設計語言來創造展示空間[7]。南京博物院自開放以來取得成功,是由于它能挖掘歷史文化的內涵,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創新實踐探索。
5 結語
縱觀中國現在的建筑及博物館市場,建筑設計幾乎被國外建筑師承包,雖然建筑形式各式各樣,但文化內涵完全失去了中國特色。走在哪里感覺都一樣,地域性特色蕩然無存,南京博物院設計所取得的成功,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研究。所以推行當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領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像博物院這樣的建筑,它不僅是歷史的傳承,還是當地的精神食糧,也是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8]。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博物館建筑設計中極具意義。
參考文獻
[1]長北,江南建筑雕飾藝術·南京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楊新華.盧海明南京民國建筑保護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名城,2011 (06):32.
[3]楊新華,丁波.1912—1949:特殊時代建筑成就[J].中國文化遺產,2011 (05):17-18.
[4]沈柏春.論博物館陳列設計與觀眾的因素[J].中國博物館,1990 (03):24-29
[5]李天培,探析傳統文化背景下民族博物館的空間營造及展陳設計[J].西部皮革,2018,40(12):160
[6]陳同樂,試論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形式滲透[J].東南文化,1999 (06):90-97.
[7]賈書曾.淺談博物館陳列設計的特征與要求[J].改革與開放,2012 (04):184
[8]王芳,王力,傳承文脈、地域特色與建筑創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創造[J],華中建筑,2006(1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