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羅慶斌 譚明佳
摘? 要: 根據欠發達地區高校的現實情況,研究了計算機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分析了影響學生實踐教學的各個因素,以解決學生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出滿足企事業單位現有需求的高質量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文章提出了一些經過檢驗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創新能力; 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1)02-55-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ess-developed region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computer science is studied.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smatch between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compute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the existing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ome tested and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ess-developed regions; innovation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通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提升高校工科類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利于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綜合改革,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1]。2010年,教育部發布了有關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見,要求高校更新現有教育觀念,將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改革傳統教學方法,豐富教育內容,創新培養模式,最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將培養目標定位于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要將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3]。
“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和“新基建”項目建設,使計算機類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近年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5G技術相關理論及應用,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遍及各個領域。但是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難以吻合,傳統教學中培養機制特別在創新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足[4-6]。2019年麥克斯調研表明,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專業崗位與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矛盾比較尖銳。實踐創新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推進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強大助力,是高等教育適應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本質必然,是不斷提升計算機類學生社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7,8],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可以培養計算機類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素養,使他們獲得必備的創業知識、增強創新能力,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中對計算機應用及創新能力的需求[9,10]。
湖北民族大學位于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畢業生的就業與學校地理位置、生源質量、學生培養、就業選擇等方面與其他同層次高校存在許多差異,湖北民族大學畢業生在恩施州及周邊地區就業比例較高,而計算機專業因專業特殊性在發達地區就業需求量較大,在該地區雖然有一定需求但是計算機相關公司在規模和技術力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生源質量、學院教學資源等,研究計算機類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對于教學管理和教學過程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湖北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在教學改革方面,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立體化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注重行業需求跟蹤、教師能力培養、人才培養方法制定、創新導師隊伍建設、試驗環境打造、課程考核及評價方法等等,開展了從學生進校到畢業的全過程創新實踐教育,構建計算機專業學生全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通過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學科競賽、創新團隊、參與科研項目等活動,強化學生實踐,鼓勵創新,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落到實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我們探討一些措施如下。
⑴ 緊跟產業行業人才需求。計算機應用技術日新月異,為了更好的培養政企事業單位急需的人才,學院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社會發展要求,每年組織專門專班,深入調研和收集企業的用人需求,準確定位學校周邊及沿海往年就業人數較高的市場人才需求情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消除計算機類人才培養與就業間存在的鴻溝。通過開設緊跟市場需求的方向課程和創新培訓課程,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計算機軟件行業最新技術及應用。
⑵ 加強企校合作和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學院已與省內外20余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科研教學合作關系;已簽訂校外實習基地30余個,這些基地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實習生提供較好的工程實踐環境。目前,學院雖然具有較好的實驗平臺,能夠滿足學生一般性的實踐需求,但先進技術和工具在企業的應用比在學校要更及時更廣泛。學院緊跟企事業單位用人需求,掌握企業用人信息,實現實習和就業的有效銜接,有效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學生的專業素質、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道德品質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⑶ 結合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組織教師參與企業先進技術培訓。學院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計算機教師特別是實踐課程老師積極參加工程實踐,讓老師到一線企業實踐鍛煉,造就了一批“雙師型”教師。同時,學校近年來出臺了相關政策,把工程經歷作為職稱評定和聘用的重要評價條件,并撥付專項經費支持老師承擔工程項目的開發工作,長期保持與行業內相關企業緊密的聯系;同時鼓勵老師參加各類教育和學術交流活動;鼓勵教師開展人才下企業活動,同時讓企業工程師參與科研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2020年,我院派出近10人到企業做技術服務和合作工作。
⑷ 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為提升計算機類學生的創新能力,學院開設了多門創新實踐類課程,優化課程設置,改善以往重理論輕實踐觀念,優化計算機理論與實踐的比重。結合培養目標,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創新項目和創新活動增加平時學習內容。同時,根據計算機專業人才市場需要,信息工程學院結合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與培養特點,加強了“雙創”課程體系建設。目前學院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人數大大增加,學生積極性較高,同時在課程教學內容上有了較大轉變。
⑸ 加強創新導師隊伍建設。學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在政策上引導和支持教師參與創新教育,目前學院有近70%的教師擔任本科生創新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參與雙創項目、學科競賽和一些老師的科研課題,現在基本形成高年級學生人人都參與創新項目的局面。同時,學院每年劃撥專項經費,讓長期在企業工作的高級技術人員針對教師培訓,提升導師實踐能力。
⑹ 構建優良實驗環境,提供良好創新平臺。學院現有試驗設備總價值4000多萬,學校每年撥付專項雙創經費用于學生創新設備購置,為學生雙創教育創造較好的實踐環境。學院于2006年成立了創新中心,負責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和日常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并為每個部門聘請了教練負責學生創新活動的專業指導。同時,創新中心通過導師制和傳幫帶形式積累的大量的創新資源、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文化和氛圍。
⑺ 學生全員參與創新活動。學院開設有創新創業課程,每年舉辦各種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同時組織開展了各個其他的創新活動,基本實現所有學生參與目標。對于進駐創新中心的學生,創新中心每個部門總教練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安排任務進行日常訓練,形成了創新活動全員參與的局面,全面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近年來計算機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普遍較高、創新創業意識大大增強。
⑻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各個部門會根據國家級、省級、校級和院級賽事情況,按照相關的賽事訓練及準備工作,定期舉辦如ICPC、CCPC程序設計訓練、軟件開發、網頁設計與制作、網絡安全等相關主題的訓練,并為A級、B級和C及賽事做準備,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良好局面。學生可以把課堂所學及時應用到實踐中,通過各類競賽,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和團隊協作能力。
⑼ 注重創新實踐內課程建設,推進“質量工程”項目。學院先后建成“數據結構”、“C語言編程”、“數據庫系統原理”、“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等校級、院級優質課、精品課。同時,學院正在建立創新資源共享平臺,把創新培訓課程資源相關資源如視頻、課件、資料、實驗元器件、成果和競賽組織等,實現統一管理,讓優質教學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⑽ 課程考評機制改革持續推進。近年來,按照工程認證體系,學院實現了部分課程設計型實驗、驗證型實驗和綜合性試驗的有機結合。同時對現有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不再以期末考試成績定效果,注重實踐過程考核。強化并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復雜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激勵學生取得創新成果并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
⑾ 強化質量監控,注重教學質量反饋。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和就業質量的反饋,目前,除了實現學生學習過程跟蹤外,還對學習結果進行分析,對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反饋。通過對反饋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就業指導等各個環節的不足,把反饋結果用于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過程監控和學習進程控制,讓培養內容和過程滿足教學目標要求。
⑿ 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制度建設。學校及二級學院近年來加強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度建設,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負責雙創課程教學、學科競賽、項目管理和其他工作。如負責全校創新創業、就業指導類課程教學與課程建設;負責全校學生創新學分的認定與管理工作;統籌協調并指導各學院開展學科與專業技能競賽;組織實施跨學院的大學生學科競賽項目;負責學生雙創競賽及項目檔案管理工作;組織實施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組織實施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項目;組織實施創業項目孵化和大學生創業服務工作;負責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2 改革成效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形成了特有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學生普遍樹立起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勇于創新的意識,全員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學生成績突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四年來,計算機類學生參與校級信息技術創新大賽有800多人次,信息技術創新大賽已成為學校精品賽事;100多名學生參加教師科研項目近20項;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超過80項,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25項;發表論文30余篇,完成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20余項;獲得國家級學科如ICPC、中國軟件杯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數字媒體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等競賽獎勵40余人次,獲得省級學科競賽一、二、三等獎超過100人次。所建設的實踐教學平臺及其各類教學資源為全校各專業服務,年受益學生800多人,成功組織各類學科競賽校級選拔賽,每年參加人次達800余人,促進了各級創新平臺的建設,學院創新教育平臺規模為全校之最,獲得的成果等級和數量均位列全校前列,學生參與創新活動覆蓋面為位列全校前列,在省屬高校中也名列前茅。畢業生整體表現出綜合素質高、工程適應性好、實踐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質,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實踐教學為提高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結束語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立體化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注重行業需求跟蹤、教師能力培養、人才培養方法制定、創新導師隊伍建設、試驗環境打造、課程考核及評價方法等等,開展了從學生進校到畢業的全過程創新實踐教育,構建了計算機專業學生全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通過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學科競賽、創新團隊、參與科研項目等活動,增加了學生實踐的機會,鼓勵其創新,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落到實處。該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可以應用于其他同層次院校。學院將繼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就業質量,更好地滿足當前經濟及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高文兵.眾創背景下的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6.1:49
[2] 陳希.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20.12:4
[3] 姚亦飛,于繁華,李曉寧.工程教育理念下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113
[4] 盧慧,李華馬,學彬.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計算機網絡原理問題點斷式微翻轉教學方法設計與應用[J].計算機教育,2020.7:74
[5] 何杰文.基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20.6:58
[6] 張永強,陳捷,賀普崢.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高校計算機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J].教育評論,2018.5:79
[7] 巫湘林,王鳳領,胡元闖.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策略[J].教育現代化, 2020.53:48-51
[8] 何杰文.基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20.12: 58-59
[9] 劉冬冬,丁正祁.基于學科競賽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黑河學院學報,2020.6:110-112
[10] 武滿芳.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