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云
一、秸稈利用現狀
目前,農作物秸稈主要是玉米秸稈和小麥秸稈。現階段農作物秸稈利用方式有秸稈肥料化、秸稈飼料化,主要利用途徑有秸稈深耕還田、添加腐熟劑腐熟還田、旋耕還田、秸稈青貯、氨化、直接粉碎用作飼料等。
(一)秸稈肥料化
秸稈肥料化利用主要是以秸稈直接還田為主,通過秸稈深耕還田及加腐熟劑腐熟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時還可以增強農作物的抗旱、抗病等能力,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這種方式不僅能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能增加土壤肥力。
(二)秸稈飼料化
秸稈飼料化利用主要指利用青貯、微貯、揉絲化等處理方式,把秸稈轉化為優質飼料,或對秸稈進行密封儲藏,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處理制成飼料,飼喂牛、馬、羊等大牲畜,并將其糞便還田,即過腹還田。
二、秸稈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態系統中一種十分寶貴的生物質能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是保護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要堅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
(一)農民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
受傳統農耕思想的影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缺乏秸稈經濟意識,沒有從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去處理問題;農民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長遠利益、社會效益以及利用新途徑等方面的認識不到位。農村勞動力較少,秸稈綜合利用的配套機械設施不完善,秸稈利用帶來的效益較低,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資金投入不足,規模化發展難度大
近年,國家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穩定有效的投入機制,僅依靠地方政府補貼扶持,資金量還遠遠不足,農民和生產企業的積極性還未充分調動起來,直接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的規?;l展。
(三)秸稈還田技術推廣阻力大
一是秸稈還田影響下茬農作物播種。農作物種植大都是一年兩熟,小麥收獲后,馬上就種夏播作物(玉米、大豆),短時間內,大量秸稈在田間無法處理,小麥高留茬及收割的麥秸堆放地里,嚴重影響秋收作物的播種。二是秸稈還田當季不能見效。秸稈直接還田后在土壤中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轉化的周期較長,不能作為當季作物的肥源,且一年只能還田一次。三是秸稈還田成本因素制約。小麥秸稈還田每667 m2需增加成本30元,玉米秸稈還田每667 m2需增加成本35元。同時需要大量的農業機械投入,特別是“三夏”,若投入機械不足,很難滿足農時要求。四是還田秸稈數量、土壤水分、秸稈被粉碎的程度等影響秸稈還田的效果。由于耕翻較淺,秸稈腐熟不好,導致土填不實,麥苗出現黃苗、死苗現象。
三、秸稈利用的制約因素
(一)秸稈利用成本較高,農民積極性不高
目前,秸稈還田的轉化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是影響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秸稈利用推廣工作仍存在很多困難,主要表現在農村缺乏秸稈經濟意識,沒有從產業化的高度出發,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長遠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利用新途徑等方面的認識不到位。農民認為秸稈的利用價值較低,帶來的收益甚微。另外,農村勞動力短缺,秸稈收集運輸成本較高,秸稈收購價偏低,加上收獲季節時間緊、農活多等也制約著秸稈綜合利用??傊捎媒斩捴苯舆€田或其他秸稈利用方式,增加了作業量,提高了成本而且配套機械設施并不完善,對農民缺乏吸引力,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
(二)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尚不成熟
秸稈還田相關配套技術與配套機具的研發力度不足,缺乏適應小地塊、便于操作的還田、打捆機具;秸稈固化與炭化生產設備配套率低、耗能高;秸稈飼料轉化率、消化率不高。一方面,無法提供成熟的、技術經濟性可行的大規模綜合利用秸稈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新技術應用規模較小,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缺乏,技術集成組合不夠。成型的秸稈加工企業不多,秸稈回收、深加工利用率所占比重過低,企業為保證經濟效益,選擇在半徑較小范圍內收集秸稈,從而導致邊遠地區秸稈利用途徑不多,缺乏有效的綜合利用。農民對綜合利用方法掌握較少,缺少秸稈生物轉化食用菌、編織以及固化等投資少、易掌握、見效快的技術發展秸稈副業。
(三)秸稈綜合利用成本過高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實現機械化秸稈全量還田,須配置大功率農業機械,并增加作業量。據測算,增加一次秸稈還田作業,每667 m2成本增加35元,秸稈在腐熟過程中還產生甲烷等氣體,不利于農作物生長,需施加氮肥予以中和。此外,出售秸稈勞動量大,多數農民不愿意費時費力把秸稈收集后等待出售,再加上近年油料、人工、場地費用上漲過快,運輸成本過高,秸稈收購商數量銳減,把秸稈收集出售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
(四)綜合利用獎罰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前,雖有一些秸稈綜合利用優惠政策,但覆蓋面不寬,激勵機制不健全,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需針對秸稈的綜合利用,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執行方案和技術措施。對于焚燒秸稈等行為依法予以處罰,對積極實施秸稈還田或其他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的農戶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加大成功方案的推廣力度。另外,還應堅持因地制宜,設置專項資金來建立試驗基地,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推廣項目、技術和設備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四、秸稈綜合利用的效益
(一)經濟效益
秸稈通過機械粉碎深耕還田、生產有機肥、飼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可直接、間接增加企業、農戶的收入。利用生產有機肥擴大經營,增加企業銷售收入;秸稈還田可幫助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收入;秸稈青貯飼料營養豐富,增強適口性,間接增加養殖企業的收入。
(二)社會效益
通過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對企業、農戶等進行補貼,將不再有大量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鄉村街道,消除安全隱患,避免秸稈堆漚產生的難聞氣味,改善環境衛生,使鄉村容貌更加干凈整潔,有效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可以使冬季采暖成本降低,提升農村冬季取暖水平,大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時改善農業過量秸稈還田帶來的弊端。
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實施,逐步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轉變秸稈利用方式和養殖業生產方式,促進縣域內養殖業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牛羊肉,豐富城鄉菜籃子。
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實施,農作物秸稈得到有效利用,避免秸稈焚燒,農村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通過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土壤內微生物多元化,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秸稈還田可以改良土壤。在土壤、水、氣、熱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還田秸稈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酶活性。一般每667 m2秸稈還田數量為200 kg,可相當于50 kg磷酸二銨的肥效。這樣既解決了長期使用化學肥料、缺乏有機肥料對土壤理化性狀產生的負面影響,又解決了秸稈過剩問題,培肥地力,提高產量,實現了良性循環。
利用秸稈還田、秸稈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可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數量,減少污染排放,進而減少對點源、面源和食品源的污染。有機肥和有機生態復合肥的開發生產,對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和減少污染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農作物秸稈被粉碎,作為有機肥輔料和飼料,可以減少秸稈焚燒的概率,防止和減少對大氣污染氣體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