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小麥種植前肥料主要用作底肥和種肥,是小麥增產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小麥增產的基礎。施在耕作層的底肥,不僅可以保證小麥幼苗生長健壯,還為小麥的全生育期提供養分。
一、種肥的合理施用
(一)小麥播種
小麥播種時,用少量化肥或半速效優質有機肥集中施在種子附近,或在播種時拌在種子中混合播入土中,這些肥料統稱種肥。由于種肥在種子附近,易于種子發芽生根后吸收,促進根系生長、壯苗,特別是山區、丘陵地區等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錯過適播期,增產作用十分明顯。但是,種肥只對種子生根、幼苗生長起作用,要使每塊田地都能達到增產效果,應增加底肥用量,增強土壤肥力。
(二)選用種肥
種肥選用時,應盡量采用對種子或幼芽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在現有氮肥中,硫酸銨吸濕性小,易于溶解,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沒有副作用,適宜作小麥的種肥。尿素中的氮元素含量較大。尿素在高溫時會產生縮二脲,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有影響,不適宜作種肥。如果把尿素作為種肥,要與別的肥料混用,且含量不宜過大,盡量避免與種子直接接觸。過磷酸鈣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動性小;鈣鎂磷肥無腐蝕性,物理性好,都可用作種肥;磷酸銨含氮、磷成分高,作種肥效果好。在現實中也可選用對種子發芽無影響的有機肥料作種肥。
若選用硫酸銨與小麥種子混播,每667 m2施肥量3~4 kg,也可按照種子質量的1/2與麥種拌均勻后混合播種。在實際操作中,也可看土壤墑情、土壤肥力、麥種的質量等因素來增減種肥的用量,在基礎肥力較好的高產區可以不用種肥。若選用尿素作為種肥,應嚴格控制氮肥用量,每667 m2用量以不超過2 kg為宜,最高不超過2.5 kg,要在拌種后及時播下。在現實中,翻耕過后的垡頭上撒氮肥,然后耙平,實際也起到種肥的作用。
二、底肥的種類和合理施用
(一)有機肥
有機肥主要包括人糞尿、堆肥、塘泥、餅肥、土雜肥和綠肥等。各種有機肥所含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等比例不同,對小麥生長所起的作用也有差異。人糞尿以氮肥為主,肥分濃厚,肥效快,大部分作為追肥使用,也可作底肥使用;餅肥的養分含量較高,以氮為主,也含有較多的磷、鉀和微量元素,經發酵腐熟,可與粗肥搭配使用。
(二)化肥
化肥主要有碳酸銨、尿素、硫酸銨、氯化銨等,在使用化肥方面主要以尿素為主,其他幾種用得較少。磷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重過磷酸鈣幾種,目前市場上以過磷酸鈣應用較多,但重過磷酸鈣養分含量高,效果較好。鉀肥主要有硫酸鉀、氯化鉀,均有廣泛應用。復合肥可分為二元復合肥和三元復合肥,同時含有兩種營養元素的稱為二元復合肥,含三種的稱為三元復合肥。二元復合肥有磷酸二銨、磷酸一銨、硝酸磷等,硝酸磷肥的氮元素易流失,在降雨較多、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不宜作底肥;三元復合肥是氮磷鉀復合肥,市場上較為流行的是氮、磷、鉀含量各為15%,主要是按照氮肥、磷肥和鉀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在施用復合肥的時候應根據當地土壤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施用某種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對氮肥需求量較大,在施用復合肥的同時,應配合氮肥一起施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三)施肥量的確定
合理確定一塊麥田的施肥量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要測定基礎肥力,還要考慮供肥能力、化肥利用率,同時也要結合當年氣候、小麥品種以及各項經濟因素等。目前,較為通行的確定施肥量的方法:一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二是根據田間試驗和大面積生產調查數據來確定施肥量。配方施肥技術所提出的指標:每667 m2生產小麥500~600 kg,需純N12~14 kg,P2O5 6~8 kg,K2O 10 kg;每667 m2生產小麥400~500 kg,需純N11~13 kg,P2O5 7 kg,K2O 8 kg,旱地可以少施磷肥和鉀肥。
(四)根據氮肥底肥、追肥比例,合理確定底肥氮肥用量
根據地力狀況來估算所需施肥量,將有機肥、磷肥、鉀肥等化肥一次性施入,但是氮肥肥效快、易損失,應根據地力狀況、產量水平和土壤質地等情況,采取合適的底肥、追肥比例。在中低產田,應盡早追肥,提高單位面積穗數、產量。實踐表明,氮肥施用過多過早,易造成群體過大,采取“氮肥后移”,爭取大穗、防止倒伏、提高穗質量是主攻方向。根據苗情、群體發展狀況,在拔節前后追施,沙質土壤透氣性好、吸附性弱、養分易流失,底肥當中的氮肥可少施;丘陵地區冬春降雨少,底肥當中的氮肥可多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