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萍
小麥生長后期是從抽穗到成熟這段生長過程,主要包括抽穗、開花、授粉、籽粒形成與灌漿等生育過程。小麥生長后期經歷天數雖然只占到小麥整個生育過程的1/6,但這段時期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直接決定著產量的高低。這段時間是從4月中旬至5月下旬,要經歷高溫、低溫、冰雹、旱、風、雨等災害天氣,會導致小麥倒伏、青干,嚴重時顆粒無收,并且這一時期也是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等病蟲害高發期,盡管前期小麥生長良好,但不能保證豐收。所以,必須加強小麥后期田間管理,這是粒多粒飽、豐產豐收的保證。
一、生長現狀
(一)抽穗期
小麥穗的旗葉葉鞘伸出稱為抽穗,當田間有50%單莖抽穗時便進入抽穗期。從抽穗到開花一般需要5~7 d。從開花到成熟一般需要35~40 d,要經歷籽粒形成、灌漿和成熟3個時期。開花10~12 d,是籽粒形成期,這段時間籽粒生長特快,到期末時籽粒輪廓已基本形成,可達到最大體積的70%,胚已具備發芽能力。這段時間籽粒中的干物質累積較慢,千粒質量增加0.3~0.9 g。籽粒含水量較大,為70%~80%,開花后11~30 d為灌漿期,在這段時間干物質急劇增加,千粒質量增加1~2 g,最高可達3 g,籽粒的體積逐漸變大,并達到最大值,含水量逐漸降低,下降到40%左右。
(二)灌漿末期
在灌漿末期,籽粒干物質增加速度逐漸減少,千粒質量增加量降到1 g以下,籽粒的含水量也下降到35%以下,直至籽粒灌漿停止。根據實驗測定,當籽粒灌漿強度下降到千粒質量增加量為0.5 g左右時,在開花后30~35 d,又會出現灌漿猛增的現象,千粒質量增加1.0~2.5 g,要經歷2~3 d,這是小麥灌漿后出現的灌漿強度小高峰,在此之后小麥灌漿強度不斷下降直至停止。在小麥正常生長情況下都會出現后期灌漿強度的小高峰。然而,后期小麥植株生命力逐漸減弱,一旦遇到不良天氣,比如高溫、干熱風、降雨等都會影響灌漿,甚至灌漿停止,小高峰也不會出現。
二、管理措施
小麥生長后期的管理措施,目的是保持根系活力,防止葉片青枯和早衰,保持光合作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促進有機物的合成和累積,最大限度地將營養器官中有機物質轉運到籽粒中去,讓籽粒最大限度飽滿,提高粒質量。主要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澆灌漿水
小麥從抽穗到成熟,這段生長過程需水量占整個生長過程總耗水量的1/3以上,每667 m2日耗水量在1 m3左右。適宜的土壤水分,是植株生長過程中能進行較強的光合作用的保證。這段時間若是短暫缺水,也會使光合作用強度下降,葉片凋萎,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機物質。同時,水分是光合產物向籽粒轉運的載體,通過酶的作用,將所累積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糖和氨基酸,再轉運至籽粒中,最后合成淀粉、蛋白質等。籽粒的成熟度與植株含水量有著密切關系。當籽粒含水量下降到35%以下,灌漿即停止。灌漿期間,莖稈的含水量在70%左右,下降到60%以下時,灌漿速度就會非常緩慢。由此可見,小麥生長后期,土壤必須保持適宜的水分。小麥在生長后期除了澆孕穗水和抽穗水,還要澆灌漿水,在開花后13 d澆效果好。灌漿期澆水愈晚,效果越差。尤其是麥黃水,必須注意土壤水分和灌水時間,一般澆過麥黃水的不要澆灌漿水,在土壤水分不太缺乏的情況下,澆麥黃水效果不明顯。
(二)葉面噴施
小麥在生長后期,需要保持一定的營養水平,來延長葉片的功能時間和根系活力,促進物質的合成與運轉,防止早衰,提高粒質量。若是后期脫肥,綠葉面積下降快,灌漿期短,粒質量降低。若是葉色變淡,可在抽穗期至灌漿期每667 m2用2%~3%的尿素溶液50 kg進行葉面噴肥。試驗表明,在小麥開花10 d左右,每667 m2噴施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 kg,可有效補充籽粒對磷、鉀的需求,可以提高粒質量。
(三)防治病蟲害
小麥生長后期,常有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發生,有黏蟲、蚜蟲、小麥吸漿蟲等為害。因此,小麥抽穗后仍應根據植保預測及時進行防治,可用20%粉銹寧乳油,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對紋枯病、白粉病等進行防治,用多菌靈對赤霉病進行防治,用40%樂果對蚜蟲、黏蟲、紅蜘蛛、小麥吸漿蟲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