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嫻
一、林下中藥材復合栽培模式探索
(一)光環境影響
1.光環境對生長帶來的影響。植物生長的基礎就是光合作用,此乃林下種植中藥材適合與否的依據。在各種香樟生態公益林下栽種紅茴香與大吳風草,探究光合特性于各種光強下的變化。最終結果表明,伴隨郁閉度(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程度)的增長,紅茴香與大吳風草凈光合速率為先增后降趨勢,即在中等郁閉度下呈現出最大凈光合速率。在郁閉的重陽木與欒樹等林下間作石蒜,根據葉片葉綠素與熒光參數變化分析得知,石蒜葉片對于增長的樹冠遮陰程度可以適應。
2.光環境對產量所帶來的影響。因為遮陰程度不一,影響林下藥材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到中藥材產量。對不一樣行間距的毛白楊林下間作桔梗與甘草等,發現伴隨林木行間距的縮減,樹冠遮陰程度增長,甘草產量受限。而適當的樹冠遮陰,使桔梗產量比無林地的大。在楊樹與蘋果林下間作丹參,蘋果林下的丹參產量和大田培育產量區別不大,可是楊樹林下的丹參產量與大田培育產量相比卻在減少。
(二)化感作用影響
化感作用就是植物在發育中,經過排出體外的代謝產物改變周圍的微生態環境,進而致使相同生長環境中植物之間出現彼此排斥與促進的現象。化感作用對植物發育整個過程影響極大。在林下中藥材復合種植模式中,植物化感作用在藥材選取過程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核桃是國內培育時間較長的一種植物,分布范圍甚廣。在核桃林下栽種藥材,該化感作用對藥材影響是栽種品種選擇的依據。有關核桃關鍵化感物質——核桃醌對于黃芩種子生長發育的影響表明,核桃醌具有抑制黃芩幼苗萌發的作用,同時伴隨濃度上升抑制作用會逐步增長,因此,核桃-黃芩不適用于林下中藥材復合種植模式。
二、林下中藥材復合種植模式成效分析
(一)試驗方法
此次試驗地所在區域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充足,年均氣溫為17 ℃,降水量為1400 mm,濕度為75%。夏天不炎熱,冬天無嚴寒,無霜時間長,山地土壤類型是微酸性紅壤黃泥土。鐵皮石斛幼苗是兩年生馴化苗,金線蓮種苗是馴化3月組培苗,黃精種苗是3~4年生種莖。試驗種苗通過鑒定是鐵皮石斛、多花黃精與金線蓮。種植方式,鐵皮石斛根據株數距離8 cm栽種在常綠闊葉林,距離地面2.5 m。金線蓮根據“株距×行距為3.0 cm×4.0 cm”栽植在穴盆,栽種深度以基質蓋過根系基部為宜。10月中旬收獲以后,在11月初重整補植黃精,根據株數距離24 cm定植。林下中藥材復合種植開展粗放式管理,無需噴灑農藥,也無需追肥,除需要除草等管理之外,只在干旱階段澆水,而大棚栽種中藥材根據生產技術流程展開一般性管理即可。生長情況,鐵皮石斛通過每叢芽數、莖稈增長與關鍵病蟲害作為指標;金線蓮選擇具備代表性的2 m×3 m(6 m2)樣方3個,統計存活率與關鍵病蟲害;黃精管理可根據市場要求適當采集,只需要統計出芽率即可。產量檢測,鐵皮石斛根據花與鮮條產量為準;金線蓮選擇具備代表性的4 m×4 m(16 m2)樣方3個,檢測中藥材干質量。
(二)結論分析
通過分析、比較大棚栽種鐵皮石斛生長情況,發現林下種植鐵皮石斛的出芽數比大棚栽種少,并且林下種植鐵皮石斛莖稈增長量也比大棚栽種鐵皮石斛低,林下種植為大棚種植莖稈增長量的68%。可是,林下種植鐵皮石斛病蟲害出現的概率少于大棚種植,由此看來,近于野生的林下種植模式通風效果更好,而大棚中的高溫與濕潤環境容易產生病蟲害。金線蓮林下栽種存活率小于大棚栽培,和大棚栽培相比存活率少于10%,林下種植金線蓮折干率比大棚栽培高,表示林下種植金線蓮干物質含量比大棚栽培高,某種程度上表明林下栽培金線蓮品質更好。和鐵皮石斛差不多,林下種植金線蓮病蟲害比大棚栽培金線蓮少,因為使用了穴盆與蔭棚的林下復合種植模式,能夠有效避免病蟲害問題發生。此次探索林下種植黃精11月至翌年2月2 m×3 m樣方中出芽率是60%,表明黃精在試驗地能夠正常發育。
就產量與效益而言,藥材復合種植模式效益好。鐵皮石斛產出比為1:4.3,同時栽培金線蓮與黃精經濟效益高,這3種林下藥材套種模式每667 m2產值高達4萬元。林下藥材套種模式與大棚種植模式比較,經濟效益更加明顯,這是因為近于野生種植可以進行粗放管理,任由植物生長發育,能夠節約施肥與人工管理成本。
林下中藥材復合栽培模式是現如今可以選取的最好的一種栽培方法。這種方法和大棚種植中藥材比較而言,可以合理使用林地資源,經濟效益高。在選擇使用林下中藥材復合種植模式的過程中,種植者必須要思考育苗成本,同時在合適的采收期收獲,確保中藥材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