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秋月
摘 要: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區域經濟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推動了東北三省的經濟,但區域經濟發展始終存在著顯著的不平衡。本文主要用標準差、變異系數和泰爾系數,考察了東北三省人均GDP的變化,利用單因素分析對2009~2018年東北三省各個主要城市主要指標進行分析,考察東北三省經濟在這十年有差異的部分。本文最終通過回歸分析考察了影響東北三省經濟差異的具體因素,并提出了縮小東北三省經濟差異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東北三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07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東北三省整體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落后位置,東北三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沿海地區和“首都經濟圈”比較,發展水平較低。推動東北三省經濟,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在于實現東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因此,探索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及導致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為推動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將提供助力。
為了考察東北三省區域間的經濟差異,本研究以非均衡理論和經濟增長收斂理論為基礎,找出影響經濟差異的相關指標,收集國家統計局、各省統計局網站提供的相關數據,通過分析考察東北三省經濟差異的結構特征,探究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的整體變化趨勢與影響區域經濟的主要因素。
2 相關理論
對區域經濟,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見解,區域經濟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圍內實施的一切相關的經濟活動。經濟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是很難實現的,經濟增長通常是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區傳導。需要選擇特定的區域作為增長極,使發展區域帶動其他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
赫希曼的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主要用關于“社會分攤資本”和“直接性生產活動”之間關系的模型來說明經濟不平衡增長。該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都處在一定的梯度上,而且產業和技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擴散和轉移。
3 東北三省經濟差異分析
3.1 東北三省經濟差異單一指標分析
區域經濟差異的測度指標主要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及人均國民收入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反映區域經濟的人均規模和結構,利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可以有效的反映區域經濟差異情況。
本研究通過查閱1978~2018年統計年鑒,收集到東北三省人均GDP數據。利用計算標準差、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公式,考察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及相對差異。
首先利用標準差考察絕對差異,標準差通常是指樣本數據偏離平均值的程度,標準差越大,區域間的經濟差異也較大。分析結果表明,1992年后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絕對差異呈現擴大趨勢,2008年后絕對差異又進一步加劇。2014年由于遼寧的人均GDP受到“新東北現象”的影響,明顯出現斷崖式下跌趨勢,導致絕對差異有一定的減少。2016年東北三省人均GDP標準差又有重新擴大的趨勢,表明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絕對差異的存在。
利用1978~2018年東北三省區域GDP、人均GDP和總人口數來計算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通過變異系數分析可以得知,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基本上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泰爾指數分析結果表明,除1992~1998年東北三省區域間的經濟差異的波動較大,2014年之后明顯提升之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呈現穩定趨勢。
3.2 東北三省經濟差異多種指標分析
考察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差異時,僅采用單一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將采用綜合指標數據,通過2009年到2018年東北三省各個城市的多項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從而判別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是否存在。
數據主要選取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人均公路貨運量,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額度,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全社會用電量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共收集了297個樣本數據: 遼寧128個,吉林69個,黑龍江100個。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的均值,遼寧(37.92),吉林(38.24),黑龍江(38.92)。三省的平均之差在95%置信區間內有顯著差異,說明三省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仍舊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和提升余地,需要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在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方面,東三省有顯著差異,即使在2014年“新東北現象”的影響,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有明顯跌落后,遼寧省各個主要城市與地區平均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為5022元,仍舊遠遠高于吉林(2889元)與黑龍江(2313元)的平均水平。說明吉林與黑龍江的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仍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角度來看,吉林與黑龍江在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方面有提升的必要。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在2009年到2018年之間在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方面,在95%置信區間內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遼寧各個主要城市與地區的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額為44932元,仍舊遠遠高于吉林(25173元)與黑龍江(28688元)平均水平。
在公路貨運量方面,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在近10年時間里有顯著差異。遼寧省的平均人均公路貨運量為418171噸,吉林與黑龍江省僅為134734噸與163292噸。在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仍舊是遼寧的均值為20760元,吉林省為17652元,黑龍江省為17310元,三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95%置信區間內有顯著差異。在人均全社會用電量方面,遼寧排第一,人均全社會用電量平均值為383789 千瓦,黑龍江人均全社會用電量平均值為294166千瓦,吉林為150664千瓦,三省的人均社會用電量在95%置信區間內有顯著差異。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額度,人均公路貨運量,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這四個方面,遼寧與其他兩省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而吉林與黑龍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量方面,僅有黑龍江與遼寧有顯著差異,吉林則與兩省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在人均全社會用電量方面,東北三省之間均有明顯的顯著差異,在人均綠地公園面積方面黑龍江省與吉林省有顯著差異。
4 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4.1 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主要影響因素定性分析
4.1.1 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總體來看,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呈逐年遞增趨勢,但遼寧自2014年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有了明顯大幅度下滑的現象,從遠好于吉林省與黑龍江省到遠低于兩省份,吉林省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樣也有小額度的下滑,黑龍江省則比較穩定。表明了東北三省區域內部資本投入還存在著很大的波動,這種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疲軟。
4.1.2 基礎設施因素
人均綠地公園面積,城鎮人均公園面積指城鎮綠地面積的人均占有量以平方米/人來進行表示。根據2018年東北三省人均綠地公園面積的數據可以得知,伊春、鶴崗、松原、佳木斯、遼源、雙鴨山、白城、大慶、黑河、長春、七臺河和吉林與牡丹江等13個城市屬于生態市,即人均綠地公園面積≥11平方米,其中8個城市位于黑龍江省,5個城市位于吉林省。本溪、綏化、撫順、營口、大連、遼陽、錦州、鞍山、阜新,白山,丹東,葫蘆島,朝陽,鐵嶺等14個城市的綠地面積則小于9平方米每人,其中綏化位于黑龍江,白山位于吉林,其余城市均屬于遼寧省。
4.2 社會發展水平因素
通過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可以衡量東北三省各個主要城市居民對于投資,社會再生產以及消費的意愿。
每萬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數量,衛生的經濟效益是指醫療衛生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價值,即醫療衛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也體現出衛生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或社會經濟對醫療衛生方面的依賴性。
4.3 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主要影響因素
通過回歸分析可以得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額度,人均全社會用電量等因素影響東北三省區域經濟差異。回歸模型的擬合度為0.563,模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5 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考察到,東三省的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是擴大的趨勢,而相對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東三省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阻礙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東三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經濟相對于遼寧省落后,遼寧省持續發展自省經濟的同時,需要帶動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經濟,通過區域間的統籌發展縮小東三省區域經濟差異。
參考文獻
[1]常小宇,王緒騰,卿楓,等.長三角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分析[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7):52-57.
[2]宋麗敏,喬中娜,區域經濟增長要素貢獻率差異分析—以東北地區為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8(01):45-53.
[3]張震方.基于泰爾指數的云南省沿邊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3):198-199.
[4]史東鵬,索柏民.國外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對東北振興的啟示及借鑒[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