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坐在書桌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患著感冒,鼻塞、頭暈、咳嗽……從身體到思維,都感到不好受。此時此刻,你應該也能體會得到,我是多么懷念身體健康時的每一寸時光,是多么渴望這惱人的感冒馬上從我的身體里滾開……同時,我也意識到了這血肉之軀的脆弱和寶貴,它讓我感受這世界的光明和溫暖,也帶我體會這世界的混沌和寒涼……但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成功還是挫折,愛還是憎,我都禁不住要感激生命體驗的奇幻多姿——感冒一旦康復,我又將元氣滿滿;意氣風發時,可能又會遇上一道難以逾越的坎;跨過這道坎,人生的風景更加令人心曠神怡。
生命是如此奇妙。因為有了生命,我們才得以遇見更加奇妙的世界。生命一旦啟程,將會經歷什么,是不確定的;一定會有多姿多彩的經歷,卻是確定的。想想吧,這是一件多么“炫酷”的事情啊!
我記起了與六年級學生一起閱讀《花婆婆》的情景。繪本中的花婆婆用一生做了三件事。我們討論這三件事的意義。
花婆婆做的第一件事是像她的爺爺一樣去很遠的地方旅行。孩子們認為這件事的實質是豐富人生的經歷,是結交更多朋友,是拓寬視野,是探索人生的意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所有的未知都是“遠方”,都是“詩”。第二件事是當她老了,像爺爺一樣住在海邊。小房子、花園、海邊,這些事物讓孩子們想到了“累了,就休息休息”,還想到了“安頓自己的心靈”。十一二歲的小孩,對生命旅程的認識,同樣是深刻的。
重點討論的是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第三件事”到底意味著什么?有人說,“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這樣的答案幾乎是不用思考就能給出來的,讓人覺得很空洞。一個孩子這樣詮釋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同時與大家一起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共同的世界為每個人提供了許許多多,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感恩這個世界,讓世界更加美好。”
我印象更深刻的是課堂上的一個插曲和這個小插曲的“后續”。有一個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反正都是要死的,干嘛要做那么多事啊?”
孩子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熱烈地討論起來。
“就像花婆婆一樣,她做了這三件事后,死了,也覺得有價值了,不然就沒有意義了。”
“正是因為知道最終會死的,所以才要做很多事情啊。”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一定會走向死亡,所以更要珍惜,更要活得有意思和有意義。”
“我還想到了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
…………
后來,提出話題的男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已是第二天。他說:“昨天晚上我又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有了新的想法。我覺得,聰明人都要好好活著,為了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笨人就別活著了。”
“那么你覺得什么樣的人屬于聰明人,什么樣的人屬于笨人呢?”我微笑著問他。
他夸張地眨眨眼:“這個問題還沒有想清楚。所以,我還得思考。”
“看來你不明白的問題還多著呢。”
“對啊,只有活著才能慢慢弄明白啊。”
在對《花婆婆》的討論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關于生命價值的自我教育。雖然有點“蜻蜓點水”,但是,如果孩子們記住了花婆婆,記得大家曾經一起聊過花婆婆做的三件事,對生命的思考,一定會是積極的吧。
對于學校中的兒童來說,什么樣的生命教育才是適切的呢?為什么很多以顯性話題呈現的生命教育課程或活動,總會有蒼白無力之感?我曾經與老師們一起交流惠特曼的一首小詩《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中一小節的兩種不同譯文。第一種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幾年,或者連綿很多年。”第二種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贊嘆、或憐憫、或熱愛或恐懼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他的所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某些時間,/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續終生。”
這兩種譯文的區別在哪里?區別就在于第二種譯文不是簡簡單單地認為一個孩子遇到什么,就將成為什么。一個孩子,只有當他以主體身份體驗了他所遇見的事物——“以或贊嘆、或憐憫、或熱愛或恐懼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這個事物才會對他展現出意義來,才會影響他的認知、情感和對生命的理解。
有一個班級的孩子,我從三年級一直陪伴至小學畢業。剛剛接手這個班級時,孩子們身上有各種各樣讓人頭疼的問題,有與同伴鬧小矛盾就歇斯底里的,有一覺得受了委屈就哭著喊著要跳樓的,有情緒爆發時就掀翻桌子的……后來,我和他們一起種了一季黃瓜,和他們一起閱讀和表演《夏洛的網》,和他們一起閱讀和分享《毛毛》,還一起養過一只不知怎么來到了教室里的雌螳螂。我們每一天的教室生活,都洋溢著活潑潑的生命氣息。我們偶爾也討論討論“生命”這個話題,但都是從他們有切身體驗的別的話題有意無意延伸而來的。從四年級開始,再也沒有人歇斯底里,再也沒有人哭喊著要跳樓,他們充滿陽光,積極創造著一個個飽含熱情的、天真爛漫的生命成長的故事。
后來回想和這個班的孩子共同度過的四年光陰,我們是將生命教育融入了教室生活的日常里,所以才一起收獲著美好而積極的生命體驗。
如何將生命教育融進教室生活的日常呢?
首先,教室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該自然而然地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和目標。
我始終以為,當教師與學生因為課程在教室里相遇,這課程就不再是普遍意義上的課程了,而是這一個教室里獨特的、承載著師生共同愿景的課程。課程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當然應該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生命教育的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和能力。如果教室里的課程讓學生感受到的只有冰冷而沒有溫情,只有分數而沒有趣味,只有人云亦云而沒有自主創造,也就沒有了鮮活而熱情的生命體驗,生命教育的缺失也就不可避免。教室課程的學習和創造,應該是一個積極的生命建構的過程,是生命意義得以彰顯的過程。
學科課程要有生命教育的自覺。我是語文教師。在語文課程中,我特別重視和學生一起感受字里行間流動的生命氣息,經常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經常陪著學生一起將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和經驗建立聯結。閱讀課本中的《桂花雨》,我們會欣賞描寫桂花的古詩詞,會聯系描寫雨的詩句,會聯結與中秋節有關的詩詞,讓這些詩詞中的文化和生命體驗同課文一起滋潤學生的心田;閱讀神話故事,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將自己想象成英雄之神,創作英雄之神的故事;閱讀《毛毛——時間竊賊與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我們結合自己和家人,討論時間和生命的意義……學科課程固然要重視學科本體性學習目標的落實,但任何學科課程,都會聯結具體的、可感可觸的生活情境,都離不開師生之間心靈呼應的對話和合作。將生命教育融進學科課程,是教育應然的選擇,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成長課程要有生命教育的滲透——或者說,生命教育應該是成長課程的核心目標。我是班主任。我會請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課桌上養一盆鮮花綠植,讓他們與鮮花綠植相互陪伴;我會在學生中高年級的時候,讓他們回憶和梳理自己從一年級開始的各方面的成長變化,讓他們看見生命成長的奇妙;我請學生在一張A4紙上莊重地寫上自己的名字,在名字周圍寫上自己擁有的各種角色,給每個角色打分評價……
其次,教室生活的創造和體驗,應該時時處處洋溢著活潑潑的生命氣息。
幾十個天真爛漫的兒童,每天在同一個教室里朝夕相處,應該是充滿溫馨的,是相互欣賞和支持的,在彼此的眼眸里、一言一行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對于那些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惑和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室生活應該具有“治愈”的效果和力量;甚至,在家庭里遇到問題的學生,也可以因為在教室生活中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而收獲心靈的慰藉。
我們偶爾會從網絡上看見令人痛心的消息,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兒童做出這樣令人痛心的選擇,與生命教育的缺失可能有極大的關系。無論是哪方面的教育,最好的狀態是讓兒童感覺不到你在教育他——同樣,生命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所以,洋溢著生氣勃勃的生命氣息的教室生活創造和體驗,是一個教室里生命教育的最好選擇。
用一首感恩詩開啟每天共同擁有的教室生活;一起動手把教室布置得溫馨而美觀;在同伴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讓贊美成為一種習慣;教師成為每個學生信賴的知心人;每個人在教室生活中都擁有至少一個為大家服務的角色或崗位;一起栽培一種植物或者養一種小動物;為每位同學送上生日祝福;期末的時候,同桌之間寫一份溫暖的寄語……讓兒童對每一天的教室生活都充滿向往和期待,都能在教室生活中感受到新的生命價值被創造出來,這樣,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就會種進心田。
再次,結合身處其中的“重大事件”,開展主題性生命教育活動。
網絡時代,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對關乎人們生命和命運的重大事件,常常會表現出更積極的關切——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采取應對性行動,甚至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這種時候,往往是對兒童開展主題性生命教育活動的良好契機——認知和行動的統一性,會使生命教育更容易深入兒童心靈,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生命觀,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育悲憫情懷。
比如新冠疫情,每一個兒童都與成人一樣感同身受,即使不是生活在疫情嚴重的地區,生活和學習也受到了明顯的沖擊——緊張、焦慮、同情、感動……各種情感體驗變得如此真切,如此刻骨銘心。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觀看新聞、交流想法、分享故事、制作宣傳海報等方式,引導兒童從呵護生命的角度反思人類自己的行為,感恩醫生、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無畏和忘我的付出,學會保護自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鍛煉身體……主題性生命教育會格外深入人心。
這樣的生命教育活動,也可以是結合班級“重大事件”來開展。曾經任教的一個六年級班,一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在同學生日那天,每個人用小刀割破自己的手指,“歃血為盟”,發誓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這件事被其他同學傳到了我的耳朵里。課堂上,我先對他們被割破的手指的狀況表示關切,詢問他們有沒有打破傷風針;接著,我表揚了他們對友誼的重視。然后呢?我引導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這樣做到底是智慧的選擇,還是不明智的選擇。這次關于生命和友誼的討論,讓孩子們學會了愛護身體,尊重生命,懂得了友誼不在于“歃血為盟”的承諾,而在于彼此的信任、互助,在于享受美好生命的每一天里,用行動為朋友帶來陽光和溫暖。
融進教室生活的日常,是生命教育應有的自然樣態。我希望,教育者的每一個笑容、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里,都能讓兒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充滿了光明和溫暖,洋溢著愉悅和活力,飽含著同情和理解,創造著驚喜和奇跡……即使感冒了,即使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一抬眼,看見的都是生命的力量和光芒。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