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學生是未來各行各業的生力軍,是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力量。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至關重要。本文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從分析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現狀入手,進而思考新時代如何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58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是未來各行各業的生力軍,是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水平,將對我國社會進步乃至中國夢的實現產生重要影響。
基于此,筆者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的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采取網絡調查的方式,共收回有效問卷408份,包括一、二、三、四年級的學生;此外,筆者還對部分學生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進行了訪談。
1 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現狀
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對法律和規則的認知,即是否了解法律和規則;第二,對法律和規則的認同,即在法律和規則價值取向方面的認可;第三,對法律和規則的遵守,即具有遵守法律和規則的愿望和習慣;第四,對法律和規則的信仰,即使外在的法律和規則轉化為人的素質。
1.1 部分大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認知程度較低
大學生擁有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前提是對法律和規則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認知程度較低。筆者在與學生的交談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閱讀過《大學生日常生活手冊》,而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對其中的校紀校規有一定的了解。在對“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問題的回答中,只有24.75%的學生選擇的是“不滿14周歲”,而高達50.49%的學生選擇的是“不滿12周歲”,另外18.63%和6.13%的學生分別選擇的是“不滿16周歲”和“不滿18周歲”。對于“你了解《勞動法》嗎”的調查中,接受調查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四學生,他們選擇“一點也不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分別是23.4%和76.6%,而沒有學生選擇“非常清楚”。在“你對自己掌握法治知識程度的評價”問題的回答中,只有3.19%的學生選擇的是“豐富”,而35.05%和61.76%的學生分別選擇的是“匱乏”和“一般”。
對于不同的規則,學生的認知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你最熟悉的規則”問題的調查中,50%的學生表示自己最熟悉的規則是“學校管理制度”,而13.73%和36.27%的學生分別表示“法律法規”和“公民道德規范”是自己最熟悉的規則。
1.2 部分大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認知和認同不協調
在“對個人而言,你認為規則最重要的價值”的問題中,63.97%的學生選擇的是“賦予公民自由的尺度”,36.03%的學生選擇的是“約束公民行為”。對于“規則都是合理的”這個問題的回答,6.13%和57.11%的學生表示“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而21.32%和15.44%的學生則分別表達出“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態度。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學生雖然對法律和規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這不表示他們對法律和規則是認可的。
1.3 部分大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認同和遵守脫節
大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認同和遵守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即大學生雖然知道法律和規則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不能嚴格的遵守。在關于“大學生應當無條件服從規則”問題的回答中,6.62%的學生表示“完全同意”,38.97%的學生表示“基本同意”,而高達33.33%和21.08%的學生分別表示“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在“完全同意”“違反規則應當受到處罰”的學生中,只有65.77%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闖紅燈”,而其余的學生或多或少都闖過紅燈。從這里這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違反規則的原因不在于不知,而是當規則和自身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們傾向于選擇后者。
1.4 部分大學生沒有形成對法律和規則的信仰
部分學生雖然遵守法律和規則,但并不是自己主動地、發自內心地想要去遵守,而只是被動地、迫于無奈地遵守。在“規則限制我的行動自由”問題的回答中,有10.54%和43.14%的學生分別表示“完全不同意”和“基本不同意”,而39.22%和7.11%的學生則分別表示“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這一觀點。遵守法律和規則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僅僅是因為外在強制的因素,而并不是在實踐過程中把法律和規則內化為一種需求。
2 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狀況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
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衍生出倫理類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處于這種文化狀態下的人們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都相對比較淡薄。在“你認為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阻力最主要來自于什么”的調查中,46.08%和15.44%的學生分別表示,“社會不良風氣橫行”和“傳統人情文化根深蒂固”是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主要阻力。社會上大到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偷稅漏稅、假冒偽劣、以次充好,小到不講誠信、闖紅燈、過馬路不走斑馬線等不遵守法律和規則的現象時有發生,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同時,在信息碎片化的自媒體時代里,各種媒體對這些不良現象給予了大量的報道,繼而通過互聯網急速激發的情緒,從而使大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比較片面,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對法律和規則的信任,影響了他們對法律和規則的信仰。
2.2 學校教育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律教育
在對“你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多項選擇)”問題的調查中,學生選擇“學校教育”和“新媒體(網絡、電子期刊等)”的比例較大,分別為81.62%和80.88%。在與部分學生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的交談中,筆者了解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可以說是在校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最重要的途徑。然而事實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本身的重點并不在于法律知識方面。部分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指出,本門課程由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部分組成,而教師在實際授課時基本上是以前者為主,后者則并不作為重點講授內容。
2.3 家庭教育不到位
我們經常提到要“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家庭教育強調最多的還是智育,也就是說部分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而對孩子德育方面的培養關心較少,不注重樹立孩子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此外,一些家長自身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比較薄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反而給孩子樹立了不遵守法律和規則的“榜樣”。
2.4 大學生認知誤區引起
隨著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社會法治進程不斷推進,“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得到彰顯和強化。然而,一部分人并沒有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內涵,只是簡單地認為“以人為本”就是以個人為中心。這種思想在大學生中的突出表現就是過分強調自我和個人利益。他們漠視他人的權利,甚至為了實現自身的權利而不惜侵犯別人的權利。
3 加強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教育的途徑
3.1 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要積極發揮社會教育在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養成中的作用。一方面,在社會中要形成遵守法律和規則的良好氛圍。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進而用規章制度約束市場行為。同時,各項制度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增強依法執政能力,杜絕“潛規則”“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等現象。另一方面,規范媒體的行為。如今是自媒體時代,各類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有些媒體為博得眼球,竟對某些新聞未加以考究就予以發表,這嚴重污染了輿論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大學生的判斷。
3.2 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原生家庭是大學生成長成人的搖籃,家庭氛圍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樹立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就要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今大學生多為95后、00后,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傳統的灌輸方式已經不再可行,父母和家人可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遵紀守法、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等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對其中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有充分的認識,進而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積極遵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3 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3.3.1 加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理論教育
大學生的理論教育是其養成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最初階段。筆者認為學校理論教育可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以達到更優的效果。以往學校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養成主要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和相關主題報告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并且以老師講授為主,方式較為傳統。面對活潑的95后、00后,這種教育方式可進行適當調整。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涉及法治和規則相關的部分,可組織學生參加法院庭審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法律和規則的權威性。同時,在課程講授過程中,老師也可把法條和現實案例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法律條文。
3.3.2 以黨團活動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培育
根據調查顯示,有82%的學生認為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培育可在黨團活動中進行。黨團組織具有強大的組織力和號召力,同時黨團活動生動有趣,因此可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我校可利用黨支部活動、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團組織活動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培育。黨員和優秀團員要以身作則,發揮帶頭作用,以積極的方式帶動其他同學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法治意識、提升法治實踐的能力。
4 結論
綜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狀況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能否實現全面發展,而且更關系到未來社會能否得以良性運行。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培育既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理應重視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
參考文獻
[1]孟書廣,張迪.公民法治意識形成的機制及啟示[J].人民論壇,2012,(32).
[2]蔣傳光.公民的規則意識與法律秩序的構建[J].社會科學研究,2008,(1).
[3]周愷.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教育研究[J].法制博覽,2017,(25).
[4]付凱利.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研究[J].理論觀察,2016,(3).
[5]唐曉陽.當代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D].鄭州:鄭州大學,2016.
[6]曾利.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