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前往赤峰市參加比賽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烏蘭牧騎3名隊員,遭遇大雪被滯留在K896次列車上,于是他們把車廂變成首演舞臺,把參賽作品呈現給了旅客們。有旅客用鏡頭記錄下這一美好瞬間,溫暖了廣大網民。鄂爾多斯市迅速響應,精心組織策劃,全媒跟進報道,該新聞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大媒體、商業網絡平臺等3000余家媒體刊發了此條新聞,全網累計閱讀量近4億,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二,話題總閱讀量達2.8億。網友們紛紛跟帖熱議:“太好聽了,為這特別的演出鼓掌!”“建議舉辦方給予特別的獎勵。”“真正的表演是讓人民群眾欣賞的,你們做到了!”……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錯過比賽,沒有錯過服務人民”的特別演出讓烏蘭牧騎再次火遍了全國。
實踐證明,每一條新聞線索都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從身邊平凡小事中挖掘新聞素材,增強自身的新聞敏感性;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流中捕捉最有價值的信息,用敏銳的洞察力在第一時間抓住新聞的落點,以小見大,折射出重大主題,以此增強報道的力度。
一、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從平淡生活、身邊小事中挖掘鮮活新聞,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在大量的信息、生動的事實、典型的事例中,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新聞素材。新聞“猛料”可遇不可求。新聞工作者應該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善于觀察遇到的人和事,探究各種問題和現象,勤于捕捉線索,積累各類素材和知識。唯有如此,才會創作出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
大的時代精神往往蘊含在一個個小的新聞場景中。具體而細小的新聞素材,乍一看,只是些“小”題材,事實上,當你敏銳地抓住看似微小卻獨特的新聞視角時,就會釣到“大魚”“活魚”,通過小的新聞視角揭示重大主題,寫出精彩的新聞作品。好的新聞理應做到“以小見大”,只有從小處著手,講真實故事,才能擁有真正的大眾視角。在全媒體時代,只有善于從司空見慣的小事里透過表面看本質,挖掘出蘊藏的深層意義,才能將更深層、更精準的思想見地,潤物無聲地傳播給大眾,提升宣傳效果。
烏蘭牧騎隊員把車廂當作首演舞臺,是一條典型的從小事中挖掘出大主題的好新聞。火車延誤錯過演出,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經過記者挖掘梳理,找到了契合時代精神的大主題,有針對性地寫出了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新聞稿件,充分體現出其新聞價值。天氣雖然寒冷,列車上的真情演出卻讓旅客倍感溫暖;沒有按時到達比賽現場,卻將參賽曲目演奏給了更多的人欣賞;錯過了比賽,卻贏得了旅客們熱烈的掌聲和網友們的一致好評。這種強烈的對比迅速抓住人心、打動人心,讓讀者從中受到啟發。它所反映出來的主題,是烏蘭牧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導向,人民在哪里舞臺就在哪里,新聞價值體現的是烏蘭牧騎把初心和使命始終掛在心上、落在實處的生動實踐。
二、擦亮“新聞眼”增強新聞敏感性
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迅速而敏捷地辨別和捕捉生活變動的信息,并衡量其中新聞價值大小的一種能力。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有高超的寫作技巧,還要練就過人的新聞敏感能力。新聞工作者憑借自身新聞敏感性,能夠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過濾無效或與事件不符的信息,并捕捉到更多不同角度看事件的價值線索,分析并辨別相關線索是否具備深度挖掘的內涵,從而增強受眾黏性。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新聞工作者要有精準把握新聞的敏感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迅速準確地判斷某一事實的意義;二是及時判斷同一新聞事件許多事實的重要性;三是及時判斷某一事件能否引起讀者的廣泛興趣;四是及時判斷某一事實能否對全局產生積極影響;五是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事實中看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增強采訪工作的計劃性和新聞報道的預見性。
新聞敏感非常重要,它是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強化知識積累,勤于實踐,通過多讀、多看、多寫,關注時政、民生、行業等,不斷培養善于觀察、發現及思考的能力。只有沉下心、俯下身,置身群眾,扎根沃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會有新聞敏感,才能在關鍵時候發現新聞點。培育新聞敏感并把握好度,需要時時注意、處處留心,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為提升新聞創作的質量,編輯記者應積極提升自身文化內涵、綜合素質、社會實踐經驗,培養創新創造思維與互聯網信息分析能力,提高新聞敏感性,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挖掘出大量有價值的新聞,創作出有廣度和深度的新聞報道。
烏蘭牧騎隊員在列車上演出溫暖同行旅客,這條新聞之所以轟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記者敏銳的新聞敏感性。車廂變成了特別的舞臺,參賽曲目變成了一場暖心的表演,讓烏蘭牧騎的3個小伙子意外走紅;扎根生活沃土,在人民中間綻放,讓烏蘭牧騎成為文藝戰線上一面鮮艷的旗幟。心中有人民隨處是舞臺,將烏蘭牧騎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寫作要有讀者意識
全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渠道更加廣泛,表達手法不斷創新,但強化內容建設依然是根本。新聞寫作要增強讀者意識,讀者意識藏在新聞作品的字里行間。有讀者意識的新聞報道會更有生命、有趣味、有故事、有情懷,更易引發讀者共鳴。
新聞價值在于人們對其關注的重點,是否能引發社會的思考。新聞價值的體現關鍵在于內容,而民聲、民心、民意又是內容的關鍵。好的新聞報道不僅要反映社會現實,更需要被社會大眾喜聞樂見。一則新聞報道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讀者距離的遠近。在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洪流充斥著信息渠道,受眾一般都比較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和新聞。當記者決定找小切口、講真故事時,要從最能引起讀者注意的問題或事物著手。只有把反映人民呼聲作為新聞報道的主要任務,才會受到公眾的信任。
從新聞生產來說,采取矩陣模式宣傳展示,更能讓新聞報道“動”起來,讓受眾在互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引導。抓住受眾的興趣點,通過更有針對性的選材和策劃,把對重大決策部署的宣傳,轉化為受眾易于接受的表達形式。新媒體環境下,與“大水漫灌”“高舉高打”式的新聞報道相比,“精準滴灌”小落點式的新聞報道更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新聞吸引力更強。
3個烏蘭牧騎隊員將參賽曲目獻給同車旅客,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舞臺。這個新聞素材被多渠道、多形式接收,并將采集而來的素材進行符合各自平臺特點的“深加工”,通過多種終端多次分發,做到即時、全面地播發內容,講好新聞故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達到“聚而合之”的最大宣傳效果。新聞報道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組委會破格允許他們參賽,他們的作品最終獲得了銀獎,達拉特旗烏蘭牧騎3位小伙還獲得了組委會增設的特別獎。為了回應廣大網民的關心和社會期待,鄂爾多斯媒體記者跟進追蹤報道,刊發了《馬頭琴聲溫暖同行旅客 ?“輕騎兵”載譽歸來信心倍增》《烏蘭牧騎——在人民中綻放》等后續報道,將“暖心”故事的結局分享給受眾。與此同時,央視《黃金100秒》欄目導演組也注意到了此事,并且向3位烏蘭牧騎隊員發出了邀請。
有細節就有溫度,有溫度就有熱度。這樣的新聞傳播出去是好故事,更是好聲音,是主旋律,也是正能量。
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需要錘煉出見微知著、發現新聞的好眼力,透過事物表象發掘內在價值,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創新,用小切口表現大主題,才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新聞。
作者簡介:武文玲,鄂爾多斯日報社編輯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