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霞 張鄭波 劉翱翔

摘 要:作為鄉土民居建筑文化活態傳承的典范,深圳第五園的空間美學和詩意設計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參照價值。采用“前庭后院”圍合式民宿空間布局,遵循“舍艷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則,只用黑、白、灰三色來進行極簡化渲染,將斷裂拼貼的素色山墻與包豪斯功能主義有機結合,注重公共景觀的“開放性”藝術化營造等空間品質創新設計實踐,讓它在眾多的現代中式民居建筑文化活態精神傳承實踐中顯得匠心獨運。
關鍵詞:傳統民居;深圳第五園;文化活態傳承;創新設計;鄉土田園詩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高速發展。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支持下,中國的農村、城鄉接合部涌現大量三五層高的小洋樓,這些小洋樓形成規整有序的“別墅群”或幾何矩陣房屋群時,產生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奇觀(圖1)。深圳第五園是眾多鄉鎮建筑的優秀代表,堪稱美麗鄉村的典范。它既不是農民獨立建造的,也不是西洋柱式結構的小洋樓,而是由萬科集團規劃設計的具有民居四合院形式的現代中式建筑群。
一、深圳第五園空間設計的特色風貌
深圳第五園,猶如灰色墨跡有序潑落于大地紙張之上,畫面淡雅,令人心馳神往。在機械工業時代,標準化城鎮空間生產裝配也能達到原野山林、田園民宿自然聚落成景的詩意效果。深圳第五園民居建筑文化設計,正是這種現代性潮流下的先鋒實驗性探索產物。萬科或因不滿于城市建筑中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和大量歐風美雨式商業樓盤建筑格局,而選擇向中國風建筑設計拓荒者學習,通過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田園風光有機植入現代工業標準化構件,巧妙嫁接進包豪斯功能主義空間結構的方法策略,在人與環境之間的田園樂感交流氛圍中開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脈氣韻,成功開啟了現代鄉土中國風筑居空間的詩意景象。
中國傳統農耕時代的鄉土村落,大多是依山川河流等地理走勢而建造起適應環境氣候的建筑,形成民族雜居的聚合式村落空間。無論是湘西民居、皖南徽派古村落,還是冀晉平原村落、浙閩贛沿水村落,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大而聚、小而居”“聚村而居”的圍合式空間結構。這種鄉土田園式聚合景象,既不同于古代中國宮廷建筑群(故宮、阿房宮等)的宏大氣派,不同于王侯將相與士大夫樓宇苑囿、亭臺樓榭那般蜿蜒幽深,更有別于歐美鄉村的散點布局形態。
所以,費孝通才會感嘆:“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中國鄉土社區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
二、深圳第五園空間設計的樂感詩意
深圳第五園空間美學設計靈感,便是直接源于中國傳統鄉村民宿田園聚落形態。整體格局是由竹林樹枝營構成中央景觀帶,再由景觀帶劃分出兩個邊界清晰的“混凝土村莊”。一條簡潔明快的半環路,將面積不等的兩村落有機協調起來。兩個界限分明的大村落內套多個小部落,每個部落均設有庭院、疊院及合院公寓洋房,單體洋樓由大小不一的幽深小徑串聯,宜人的空間尺度為用戶創造了極富人情味的鄰里樂感氛圍。
這種田園樂感不是農耕時代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而是相互開放、彼此讓渡、其樂融融的詩情畫意。“樂感,是對現世生命的執意追求,是儒道兩家的共同愿望。就精神意向而言,這種愿望體現為把現世生命的快樂感受作為精神在世的基礎。”樂感有內外界限,但彼此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首先,外向型樂感的獲取依賴于主人對居所周遭環境的感知體驗,心理驅動力通過攫取物理空間種種媒介要素,抵達詩情樂感的飽和點,這種內在感受是通過“欠缺-補償-滿足”的欲望機制得以自動實現。第五園建筑體空間營造的樂感氛圍指向于此,同時,瞄準內向型樂感中更為幽深的審美意向。
其次,內向型樂感的產生不完全依賴于外部世界,但也取決于筑居空間環境設計與主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存經驗、心性結構的感覺契合度,取決于空間諸物對激發主體感知、促成內外雙向交互轉換的交流狀況。內向型樂感機制突出的特征在于它自身自給自足的完滿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即是自足自樂的感知體驗。很顯然,內向型樂感的精神意向在指向自身的同時,也在超脫與精神意向相牽連的一切外在目的,將審美體驗、萬物感觸當作物感本身。內向型樂感的精神不再是單向度地由內向外尋求審美對象,而是在內化外界的同時脫離身外諸物,自成一體,即升級到完滿自足狀態。
最后,從根本上來講,“樂感乃是精神求樂需要對自身心意的自我把持,對心理情愫本身的自怡滿足。精神意向的目的只在于維持心理驅力本身的活力生機。沉浸在心理驅力的活力和生機的自行解除張力的活動之中。自行解除心態張力代替了意向投射于外的獲取性代償滿足,張力的自行消解成了愉快本身”。
三、深圳第五園空間設計的美感體現
首先,“前庭后院”式民宿樣式空間布局。在建筑立面上,通過內外雙層墻的交互使用,讓外墻在獲得自由與靈活性的同時,反襯內置功能墻的精煉與沉靜。同時,用花窗挑檐、回廊小道、竹林小橋等極簡構件來激活住戶的身心樂感機制,用“前庭后院”式結構布局為業主營造“自得其樂”的氣氛。這種讓墻體地面、屋頂庭院一同組成立體式空間照應的做法,讓我們仿佛看見安藤忠雄利用山坡走勢建造梯度分明、密度高而空間大的六甲集合住宅的身影。
其次,有機拼貼素色山墻與包豪斯功能主義結構單元。如徽派馬頭墻造型、粵東竹筒屋組織形式、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造型、云南的“一顆印”的圖案、江南“四水歸堂”式天井等傳統建筑元素與白色功能結構單元的有機拼貼裝配,讓新材料與老建筑工藝、批量模塊與地域個性之間實現充分融合。當傳統元素被拼貼進披上素樸極簡外衣時,開始呈現出干凈利落、勻稱整潔的詩意美感氣氛。
如第五園正門廣場入口圍墻、門欄以及獨立別墅庭院主體墻面雖然采用傳統磚墻構件,但磚墻的組合方式及空間形態卻充滿現代感。無數磚塊橫向堆疊,在墻體立面上形成規整有序的幾何形狀。磚墻塊面肌理、線條形狀、竹林光影、花窗造型迎面而來,那是從傳統形制規約中掙脫而出的媒材,它們不經任何裝飾,無所謂粗糙丑陋,只憑借自身的重量、幾何塊面、材質物性與世人照面。
再次,“舍艷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則,只用黑、白、灰三色來進行極簡化渲染。大面積的白色墻是用“上好石灰打底,再加少許石灰蓋面,以麻帚輕擦”后如鏡子一般光潔明亮,“能強有力地喚起我們對物體的物質性”感受,讓我們瞬間體驗到白色墻體那迎面而來的幾何線條、塊面肌理、光線明暗的媒介特性。同時,墻頂、墻角、屋頂以及室內外鋼架結構涂裝成的黑色,又讓觀者感官瞬間體驗到空間基礎的凝重和沉穩。“出于功能的目的而把黑色和白色放在一起——比如在白紙上打印黑色,平常消解的黑色便有了新的價值。黑白的顏色組合讓我們聯想到‘明確甚至‘真理的等意義。”灰色,主要出現在勒腳、屋檐、屋頂、花窗、后退墻體、院落內墻、水泥地板等輔助部位,顯得非常順從、不張揚。無論是淺灰還是深灰,它們都“依賴于周圍色彩多于依賴本為混合色的灰色自身,其色彩印象會隨著周圍色彩的不同而發生強烈變化”。
最后,注重公共景觀的“開放性”藝術化營造。聯排別墅、獨立公寓等銜接區域之間開辟出多條中央景觀帶,以地形高差和植物配置組建公共景觀走廊。同時結合游泳池的分布狀況,設計了怡人水景。通過蜿蜒曲折的水木花草景觀帶讓外部街巷、人行道及活動場所之間保持怡人的空間尺度。即通過“街、道、巷、池”的公共景觀設計讓庭院呈現出“起、承、轉、合”的節奏韻律,進而讓住戶在有限空間中收攝周邊風景乃至宇宙自然,體驗天人合一的融洽氛圍。
時空媒介的有序聚合與身心愉悅的詩性狀態共同構成了“第五園”場所精神。空間舒朗與主體樂感的交互融貫,“乃是與宇宙生機渾然同體,心智在賞心悅目中乍然忘我、物我不分,生命意向在盡情的自我表達中樂然自得、恣意搖情。生命感慨既自足又自矛,既自失又自得;個體生命深契大化生命,在有‘大美而不言的自足自逸的快樂境界中悠然獨化”。
四、結語
深圳第五園是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的激烈爭斗中做出的先鋒性探索典范,有效傳承了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精神的優秀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海勒.色彩的性格[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4]計成.園治[M].陳植,注釋.楊伯超,校訂.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5]原研哉.白[M].紀江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