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
【摘? 要】小學生行為評價是基于小學生學業評價的一項重要考核內容,在多元智能理論下對小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應該要注重主體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樣化,標準的等級化和設計的活動化。通過對小學生行為發展過程的關注,引導和評價,建立起多元化的激勵評價機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小學生行為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重新定義了人類智能發展這一理念,對于學生行為評價體系的建立也提供了全新思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行為評價,要求老師通過對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并要求學生要在實際生活中去踐行,來達到優化小學生行為舉止的目的。
一、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智能不同,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智能結構體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教育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它認為人類的智能結構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八個方面,每一個智能都應該受到同等的重視與開發。對于小學生的行為進行管理并不是約束學生的發展,反而是挖掘學生的潛力,從學生的不同特點出發,多角度的去尋找適合于學生的評價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其發展的動力。
二、小學生行為評價與發展策略
1.主體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的智能強項都是不同的,而且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想要客觀全面地對小學生進行評價,僅靠老師一方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保證多方面的評價主體,擴大評價面,將單一的評價變成復合的評價,力求對學生的行為做到全面公平科學的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老師評價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評價。學生根據評價的標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通過自評來培養學生關注自身行為的習慣,同時提高其改變的欲望。在小組互評中,組內的成員可以先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交流,并且做出自我評價,小組的成員以此為標準對成員進行互評。家長要配合學校,關注學生的行為,重點評價孩子在家是否依然能夠堅持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在教學結束之后,要全面總結和歸納課堂交流的結果,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而便于學生確定努力的方向。
2.方式多樣化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智力都代表著不同的潛能,而這一潛能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訓練,都有可能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想要激發學生潛能,就需要老師采用多樣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可以采用比較有趣的評價方式,比如獎章激勵法,如果學生某一個行為習慣堅持得很好,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中獎勵該學生一枚獎章,學生在累計獲得一定數量的獎章之后,可以去老師那兌換一個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滿足一個愿望。除此之外,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還可以采用過關游戲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比如將某一個行為訓練目標設置為小關卡,通過關卡的設立,可以激發學生堅持的動力,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3.標準等級化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先從外部約束,再到內部控制的過程,學生行為層次的水平反映出其道德規范在心中的內化程度,而這個程度的重點是在于自覺性。學生只有在自己充分意識到行為對于自身的意義之后,才能夠真正將自己的行為約束下來,所以在評價的方式上要以質評為主,量評為輔,關注孩子個性化的表現。標準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優的評價標準為,主動達到行為標準要求,并且能夠堅持做;良對于行為要求是能夠主動達到行為標準要求,但是效果并不好;及格是被動達到行為標準要求,且需要提醒之后才能夠做到;不及格是不能夠按照要求來達到標準,且被提醒之后仍然無法做到。
4.設計活動化
當對學生的行為約束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后,老師通過組織行為評價活動課,對學生的實際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老師應該把評價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活動當中,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提高其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活動當中,從而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目標上的設置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來進行劃分,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學習評價為主,中年級學生以引導評價為主,高年級學生以自主評價為主。在課堂中,老師通過為學生樹立評價的榜樣,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并且用榜樣的作用帶動學生優化自身的行為,促進班級整體的提高。學生家長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行為態度和執行能力以及活動效果來評判學生的行為,通過多方的活動,掌握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情況,以尋求最佳的教育途徑。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生行為評價,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標準等級化,設計活動化,對學生整個行為發展的過程給予充分的關注,適當的引導以及多方位的評價,結合老師和家長的力量進行家校共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生行為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tjkyblx2017/013
【參考文獻】
[1] 萬學勤 . 略談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的教學意義 [J]. 教育探索 , 2003(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