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偉忠
浮石飄色作為臺山市傳統民俗的瑰寶,民間藝術色彩濃厚。它記載了民族遷移的歷史,地方文化的形成、交流與演變,更呈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透過浮石飄色,我們能看到民間傳承已久的習俗與民間留存的原始精神信仰,能觀賞到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形式,能體味到浮石飄色的育人功能、生活哲學和智慧。可以說,浮石飄色是詮釋民間文化內涵最直觀的方式,具有育人功能。
一、傳承傳統習俗,弘揚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社會,各種文化形態奔涌而出。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變得更加多維,我們應該學會如何繼承本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從中汲取養分。浮石飄色是展示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窗口, 飄色的內容大多取材于歷史典故、民間神話與故事,并多以健康向上、愉悅身心的題材居多,這能夠發揮傳承弘揚中華民族一系列優秀民族精神的良好作用。比如: 穆桂英掛帥,講述的是北宋時期,西夏犯境,楊家父子相繼陣亡,當邊關再度告急,佘老太君率孫媳穆桂英及楊家眾女將領兵掛帥,將外寇趕出宋國凱旋。故事流傳至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在抗擊外敵入侵時,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巾幗不讓須眉的頑強精神。
二、彰顯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浮石飄色經歷代民眾的發展,其民俗內涵漸漸發生演變,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1.浮石飄色中的文人文化
浮石這一地方文學底蘊深厚,人們追求和諧喜樂的觀念厚重。每年農歷正月初六浮石飄色巡游便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最佳時刻,也是彰顯地域文化、強化地方文化認同的最佳時機。當地因制飄色作故事,不乏對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神話、名著等進行深度研究,對飄色的內涵與人物的裝扮,甚至每一架飄色的內容都爛熟于心。因此,中國的民間傳統文化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得以傳承發展。
2.浮石飄色中的傳統年味
浮石飄色作為傳承浮石已久的春節習俗之一,對鄉民團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年正月初六,浮石村人頭攢動,一時間隆隆的鑼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歡呼聲,大家的笑聲、交談聲,歡快的腳步聲加上精美絕倫的節目表演,歡樂喜慶、祥和美好、溫馨和諧的氣氛頓時籠罩了全村。浮石人從傳統時期盼望過年能改善伙食,能穿新衣裳,能買新玩具到現代社會大家從追求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能夠真正地享受精神過節、輕松過節,這是國家發展帶給村民的幸福生活。而浮石飄色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重視傳統節日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積極作用,以豐富年節形式,激活傳統年味,也是中國傳統年俗的魅力,充斥著滿滿的歡樂,寄托著人們滿滿的心愿,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歷史與民族情感。
三、推動文化延續,優化地方民風
團結兄友、和睦親鄰的傳統倫理道德,具有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豁達開朗、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發憤圖強、疾惡如仇、善惡分明的良好民族品質,更是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浮石飄色中的諸多節目內容具有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對民眾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1.有助于家庭團結
飄色巡游時,一般負責推抬色的就是其父親或叔伯們,這樣既能讓父母放心,又能增進家庭和睦,所以故事會可以說是考驗家庭默契和團結力的時候。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家庭團結,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眾多觀眾欣賞,孩子既能得到鍛煉,又能從小培育其熱愛家鄉文化的意識,這些對于父母而言甚是欣慰。這不僅只是一種年節習俗文化,而且在維持人際關系和穩固鄉村社區和諧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中國傳統村落鄉規民約的縮影。
2.有助于鄰里和睦
浮石飄色作為民俗藝術活動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春節后的正月初六才是真正意義上屬于浮石人民共同的盛會。這中間便體現了浮石民眾維系地方關系的獨特方式和呈現傳統農村的人情社會和微妙關系。人們通過一場場活動下來,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互幫互助,關系更為親近,鄰里之間更加和睦。
3.集各種藝術于一體
浮石飄色除了教化民眾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也作為一項集戲曲、文學、力學、設計、造型、美學、體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它涵蓋的傳統技藝知識和藝術、文學知識等,也是推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亮點。浮石村由此也出了不少民間藝人和民間作家。
四、體現民眾心理,實現信仰過程
民間傳統信仰對民眾的重要性,我們對待信仰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信仰成分,不可采取一刀切和全盤否定的態度,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傳統民間信仰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浮石飄色作為承載民族智慧,展現民族特色,強化民族認同,營造和諧社會,提升文化軟實力,塑造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其深厚的歷史意義、文化意義與社會意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