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藍蘭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依賴網絡,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利用互網絡行網購、網上學習等活動。與此同時,網絡犯罪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其中以網絡詐騙最為突出。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一網絡詐騙犯罪的概念,重點在于網絡詐騙的定義和常見類型以及網絡詐騙的特點。二是司法應對方面,重點在司法實踐層面探討網絡詐騙犯罪立案條件。
關鍵詞:網絡詐騙;司法應對;犯罪特征
分類號D924.35
一、網絡詐騙的定義
1994年,我國正式引入互聯網,互聯網推動了社會發展,同時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很多傳統違法犯罪互聯網化以及一些新型犯罪也隨之滋生。
國內學者普遍認同的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定義網絡犯罪的概念,一是網絡在犯罪中的作用;二是行為人必須是使用計算機、通信等手段來實現的犯罪;三是存在侵害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行為。依據以上三方面,我們可以將網絡犯罪定義為:行為人通過計算機通信技術,攻擊其他系統或信息,危害網絡及其信息安全與秩序或利用網絡實施其他犯罪行為的總稱。①簡言之,網絡詐騙犯罪是指利用網絡平臺來實施各種詐騙的行為,如利用存在病毒的電子郵件、釣魚網站、虛假兼職,退款、中獎等,誘惑和欺詐受害者,使受害者利益受到損害。②
二、網絡詐騙的特點
1、網絡詐騙犯罪沒有具體的犯罪現場、行為較為隱蔽
網絡詐騙主要區別于傳統詐騙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兩點,一傳統詐騙行為有具體的犯罪現場,但是網絡詐騙是沒有具體的犯罪現場,犯罪行為地和結果地不一致。二行為人與受害人無需見面,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一般通過網上聊天、電話短信等方式進行聯系,由此網絡犯罪嫌疑人就能通過網絡盜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銀行帳好、密碼或者讓受害人給提前準備好的賬號上轉賬以完成犯罪。
2、網絡詐騙犯罪的嫌疑人呈現低齡化、低文化、區域化的特征
網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的年齡大多不大,且文化程度較低。除此之外作案人籍貫或活動區域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某些地區因網絡詐騙犯罪行為高發、手段相對固定而成為網絡詐騙的高危地區。
3、受害人群廣泛。
雖然網絡詐騙的受害人大多是在校大學生、在家帶娃的全職媽媽或者是中老年人,但是,只要是會使用網絡、網購、支付寶的人均會成為網絡詐騙嫌疑人的詐騙目標。
4、詐騙方式多樣化,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
三、網絡詐騙的常見類型
1、網絡兼職、刷單等方式
網店為了提高銷售量以及好評,會選擇在一些軟件打廣告或者是請一些網紅推銷產品,除此之外便是雇傭“水軍”進行刷單,網絡刷單這一工作應運而生,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在空閑時間賺錢的心理在網上發布兼職廣告,引誘受害者在其提供的淘寶店拍下某訂單,并承諾付款后,把訂單款和傭金一并打回受害者賬戶,但付款后,不法分子又稱需要接著拍才能返還訂單款,受害者不甘心失去前一筆傭金以及購買貨物的資金,極有可能會聽從犯罪嫌疑人繼續下單,導致更大的損失。
2、冒充領導
不法分子通過盜用公司經理或高層的QQ號微信賬號,或者打電話發短信給受害人謊稱是受害人的高層或是領導,以請客戶吃飯、出差沒帶錢、生意轉賬為由,讓公司職員匯款,騙取大量財物。 如近期公交車上的公益廣告所投放的“警察和花玉”就講述了犯罪嫌疑人以領導的身份騙取受害人的錢財,告訴人們警惕網絡詐騙。
3、冒充購物客服退款詐騙
現今網絡購物已經深入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網絡購物產品信息或快遞信息后,冒充客服給受害人發送信息,稱購買的物品質量存在問題,可以給與相應的賠償,或者冒充客服稱給予受害人免單或者返現的優惠,隨后誘導受害人掃描犯罪嫌疑人發送的二維碼或者點擊鏈接登錄所謂的網站,以獲取到受害人銀行卡賬戶、密碼、手機驗證碼等信息,并誘導受害人將貸款轉賬到指定的賬戶內。
四、網絡詐騙的司法應對
網絡詐騙讓被害人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精神傷害,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公害”,④網絡詐騙不同于傳統的詐騙,網絡詐騙沒有具體的犯罪現場,且網絡詐騙的犯罪行為地和結果地不一致,犯罪行為人與受害人無需見面,一般通過網上聊天、電話短信等方式進行聯系,在網絡上就能完成犯罪,而在實施詐騙的過程中,行為手段往往涉嫌其他犯罪。
非法使用“偽基站”發送虛假信息行為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慣用的手段方式。行為人在人群密集區域使用“偽基站”強行向不特定多數人發送詐騙信息,不僅影響正常的無線電通訊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情節嚴重的,還會危害公共安全。由于該行為客觀存在的這些社會危害性,《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條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第一百二十四條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以及第二百六十六條關詐騙罪的規定對其加以規制。
除此之外,銀行卡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詐騙行為人為逃避偵查往往不會使用自己實名的銀行卡,而是使用通過購買或者其他途徑非法獲取的他人的銀行卡來詐騙。而非法持有他人數量較大的銀行卡,將會觸犯《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兩高《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9 年 12 月 16 日起施行)(以下簡稱《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解釋》)中規定,持有數量達到 5 張以上不滿 50 張的,應當認定為“數量較大”,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50 張以上的,屬于“數量巨大”,上升一檔量刑幅度,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①徐金水.網絡詐騙犯罪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②孟慶博.? 網絡毒瘤-網絡詐騙犯罪[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61.
③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銀監會發布的《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開篇稱“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是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公害”。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法學院,浙江 麗水 3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