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嫵怡
摘要:我國城市舊居住區存在著居住人口密度高、收入低的居民多、老齡化加劇等問題,由此產生了很多環境問題。對老舊住宅區的環境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大計。
關鍵詞:老舊住宅區;環境;更新;改造
居住環境是人們最重要的生存空間,住宅區環境質量的好壞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優美的居住景觀設計不僅能夠美化居住環境、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閑場所,而且能夠有效的改善周邊的環境條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發展中伴隨著新建小區環境標準不斷增長,老舊小區的各種環境問題逐漸顯露。
一、我國老舊住宅區環境更新與改造的意義
(一)節約資源消耗,適應新時代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歷史趨勢
全面改造已有的舊住宅區是節約資源的重要手段,舊建筑的再利用免除了拆解造成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避免了新建,并且有效地節約了新建筑資源的侵占。這些舊住宅結構穩定,可以繼續使用。因此,應充分利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在設計年限內發揮最大作用。
(二)構建和諧社會,適應國民經濟繁榮發展的要求
目前老舊小區中的居民主要為城市低收入人群,其中包括離退休職工、老人及外來人員等。這些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呼吁改善居住環境,但由于能力有限,難以實現。改造和更新老舊小區,不僅提高了小區中居民的生活水平,還體現了保障特殊人群利益的社會原則。另一方面,對舊房子進行改造而不是簡單的拆除,具有經濟價值。首先,避免了因拆除舊建筑而產生的經濟費用和拆解后的經濟賠償金,其次也節約了拆解后的新建筑的建設費用,縮短了建設周期,加快了居民住房問題的解決。
(三)加強城市文化建設,響應城市歷史文化傳承
就老舊住宅區的改造本身而言,由于保留了原有的居住狀態,保持了居住區內居民的舒適度和社會范圍,保障了居民的熟悉感和歸屬感;對于市區的傳承來說,老舊住宅區的保留有利于老城區居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保護老城區居民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利于塑造更具城市特色的景觀,創造城市特色。
(四)緩解住房壓力,改善社會民生問題
隨著現代生活各方面需求的不斷增加,城市居民迫切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然而,不斷上漲的新建商品房購買成本讓越來越多的人望而卻步。對這些具有修繕價值和居住功能的老房子進行合理改造,改造室內舊管道,更新衛生設施,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緩解住房困難。
二、我國老舊住宅區的環境現狀
(一)路面破壞嚴重
小區由于建造時間長久,原有園路、廣場鋪裝和園林建筑小品破損嚴重,不但不能滿足小區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需求,甚至會威脅到居民的出行安全。如因為鋪設或維修地下管道而挖開的地面,由于恢復不到位或沒有恢復,路面低洼不平,給老人和兒童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小區附屬綠化不足
在建設期這些老社區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安置問題。因此,大部分居住區房屋密度高,而附屬綠地面積小,甚至綠地貧瘠。雖然一些居住區的樓前、樓后都有綠植,但缺乏其它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綠化形式,如休閑花園、小區廣場等。因此,雖然居民到處能看到綠色,但卻沒有滿足他們對園林環境的使用需求。
(三)基礎設施不全
舊小區的基礎設施老化,水電管線問題也是困擾社區和居民的一大難題,由于管道老化、維修不到位等原因,舊小區里經常產生諸如排水管道堵塞等問題。
(四)種植設計形式單調、重復
“綠化率”是老舊小區對于配套的園林環境的首要要求。因此,在這種簡單的“綠化”要求下,種植設計的綠化品種單一、景觀呆板、色彩單調,設計形式受建筑布局的制約。
(五)后期養護、管理缺失
經過多年的發展,許多老舊居住區普遍存在著植物生長過高、過于密集的現象,小區內私搭亂建嚴重,停車位不足。多數是由于小區資金不足和缺乏統一管理,在綠化方面長期缺乏人工管理和保護,有些植物都已經衰老嚴重,造成黃土暴露的生態問題。另一方面,老小區由于建成時間較早,沒有預留充足的停車位,小區通道、小區外的馬路,甚至小區綠化帶,便都成了居民停車的地方,嚴重破壞現有的綠地質量。
三、我國老舊住宅區環境更新與改造的原則
按照“一街一特色”的理念,在考慮整條街建筑風格、居住人口、文化內涵等要素上找準定位,將街道環境的建筑色彩、植物綠化、環境小品等整體設計,多方面打造高品位的特色街區。老舊小區外立面還將延續原小區的歷史文脈,要多采用原有的顏色和風格。
在有限的空間內提高綠化層次和品位,豐富綠化空間。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前提下,根據土地情況,節約人力物力,建設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生活便利、安全有序的幸福家園。同時,在綠地中開辟游憩活動空間,設置多種形式和諧統一的景觀設施,完善小區內的各種生活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四、我國老舊住宅區環境更新與改造的對策
(一)綠化改造
為了解決老舊小區綠化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拆違建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和新建生態停車場等舉措最大限度增加老舊小區的綠化面積。 在用地緊張的區域范圍內,可以“小、巧、精”的方式拓展和建設綠色景觀空間,并在有條件的居民樓,進行屋頂綠化。使綠化面積至少達20%,盡量做到步步是景,最大程度的還給市民一個綠色生態優美的居住空間。
在綠化的改造方面,保留原有高大樹木和綠地,并建議補種喬木和灌木、地被植物,并栽種花卉。綠地中原有的大型喬木一般予以保留。這些樹木生長年代長且已成形,不僅為社區增添了綠化,而且大大提高了綠化覆蓋率。長勢不好的枝葉不但影響了自身的生長,還嚴重影響綠地中的采光通風,應進行全面修剪。根據綠地類型的不同,因地制宜增加花灌木和林下地被植物。根據現有條件選擇易存活的鄉土樹種,進行合理的垂直綠化搭配,既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也便于日后的養護管理。喬灌木搭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搭配,可以形成疏密有致、高地錯落、層次分明、季相色彩對比鮮明的植物景觀效果。
(二)立面改造
立面改造是老舊住宅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外墻、空調板、雨水管、門頭、無障礙坡道、屋檐、門窗等的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的設計風格應盡量在傳承歷史風貌基礎上與小區周邊環境協調統一。立面改造應注意保留原有的立面色彩和風格,尊重老舊住宅區現有住宅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在延續社區歷史文脈的前提下,徹底改變空調外掛單元風格各異、建筑立面雜亂的現象。
(三)增加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改造包括設置郵箱、垃圾箱、變壓器箱、路燈、座椅、社區標識等便民設施,應以方便居民使用、符合居民生活習慣為原則。在高層住宅改造中,應在入口處設置無障礙通道,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道路和公共設施入口處設置合理的無障礙設施。
小區內主干道可以鋪瀝青,小道多鋪青磚,既吸濕防滑也經濟。統一規劃夜間照明系統,根據小區的整體布局,合理設置光源,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保障。
由于老舊居住區生活的老年人較多,為了方便日常休息和活動,在有限的空間內開辟出一定的休閑空間,并增設長凳、鵝卵石小徑、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考慮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設計出晾衣架等便民設施。
(四)樹蔭停車
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娛樂、休閑需要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設置樹蔭停車場,使車輛停放與植樹造景有效結合。明確停車位的位置,停車位應該用線標出。在禁止停車的地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避免亂停車。有條件的小區預留立體停車場地,以緩解老小區停車難問題。
(五)加強養護管理措施
城市綠化“三分靠栽種,七分靠養護”。許多老舊小區因為主管單位破產或改制,小區基本陷入了無人管理的境地。小區的綠化環境是全體住戶的公共財產,維護小區環境要靠居民共同努力。
針對小區環境及綠化缺乏專人養護的問題,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綠化養護機制,落實綠化養護管理責任。可通過社區委員會組織物業、小區居民成立管理委員會,以維護居住區的整體環境空間;還可以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有資質的公司市場化養護,加強后期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在綠化的養護上做到日常灌溉、中耕除草、修剪整型及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加強宣傳,營造氛圍,積極動員居民參與。廣泛發動小區居民參與到小區的綠化設計、綠化管理和綠化改造中來,在綠化改造方案上要多征求小區居民的意見,調動居民的積極性,通過居民親自參與,增強居民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和綠化美化意識,幫助居民建立“美化家園,人人有責”的思想意識,共同維護管理好老舊小區的環境美化綠化工程。
五、結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群眾住房困難”。城市中老舊住宅區的改造關系到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整體局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金俊榮.上海市中心城老式小區——靜安區“西王小區”景觀綠化改造[J].上海建設科技,2011(05):58-60.
(作者單位: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