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麗雙 李育盈 韓琳 李戍杰 賈騰杰



摘要:在新舊動能大背景下,田園綜合體作為一個新業態,展現了“精品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將其結合智能化時代,以體現“智能+旅游”的交叉融合。項目以在產品、自然景觀、文化資源都頗具特色的紅色圣地沂蒙山區為例,以其特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智能化體現游客在食、住、玩、買上的良好體驗,最終實現由農產品轉變為旅游商品。項目理念即:一方面實現休閑式旅游,另一方面帶動沂蒙經濟發展,響應脫貧政策。
關鍵詞:融合體驗;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智能化時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休閑度假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中國未來經濟的戰略支點向新型城鎮化與新型農業化方向發展,“田園綜合體”則是推進這兩個領域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隨著人們旅游消費體驗的注重以及對于生態環境健康綠色發展標準的提高,整個旅游產業面臨著多元融合的趨勢。本文以鄉村振興為項目宗旨,以沂蒙山區為例,探討田園綜合體在智能化時代與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融合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體驗。
一、導論
近年來,鄉村振興是我國的重點工作和政策舉措。田園綜合體要想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真正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形成產業化,增加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形成田園特有的個性化建設,豐富消費者的體驗。
(一)沂蒙山區發展融合研究的背景
1. 新舊動能轉換大背景提供政策支持
臨沂市政府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要著力建設以鄉村農產品銷售為首位,具有沂蒙當地文化特色的新型田園綜合體。這無疑給田園綜合體的持續發展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基本保障。
2. 合作社的逐漸興起
沂蒙山區已經發展有某些行業的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可以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此模式以農民合作社形式建立公司與當地農民的長期銜接合作關系,起到積極鼓勵當地農民自愿投資入股、推動國家田園農業綜合體項目建設的作用。
3. 智能化時代的田園綜合體
沂蒙山區在農產品銷售以及景區旅游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融入智能化產物,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快園區的運營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處理分析大數據信息,不斷加大消費者的多層次感官體驗,為中國全域式生態旅游的產業發展模式增添新的色彩。
4.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沂蒙農民把自己的特色蔬菜產品種植業推到線上銷售,實現蔬菜從開始播種到成熟再到市場銷售的一體化,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就農村電子商務未來趨勢提出相關部署,電子商務的出現為農村實體經濟提供了跨越式的發展。
(二)沂蒙山區發展融合研究的特點
2018年4月,臨沂市規劃建設30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為智能與田園綜合體的融合奠定了資源基礎。除此之外,沂蒙山區發展田園綜合體還具有一些特定因素: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臨沂是魯南農業生產大市,具有臨朐大櫻桃、莒南板栗以及沂蒙紅嫂品牌的一系列大量含有當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悠久流傳的紅色民俗文化——“兩岸勝地,紅色沂蒙”,沂蒙素有“華東小延安”之美稱;天然生態的自然地貌景觀——沂蒙地區不僅具有獨特的岱崮高原地貌,同時還成為AAAAA級國家風景區;特色鮮明的房屋建筑——沂蒙山區獨具冬暖夏涼的高山石屋等特色的房屋建筑,屬于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沂蒙山區具有魯南五大調、沂蒙山小調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涵蓋戲曲、手工技藝等各大門類,民俗資源豐富;明確的物流市場定位優勢——沂蒙建有復合型的多功能電子商務中心項目,打通了物流進村的“最后一公里”。
二、國內外發展田園綜合體的特征及意義分析
(一)國外田園綜合體特征分析
國外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較我國而言較早,其發展模式也較我國更為成熟,總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鼓勵群眾的參與;重視環保、注重資源的整合;重視個性化體驗,注重智能科技的融合。
(二)國內田園綜合體特征分析
1. 國內首個田園綜合體項目
無錫農林田園東方園區是我國首個田園綜合體項目,以農林休閑樂園和生態高效農業為主題,設計理念為:保證村落原有形態不被破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新的規劃和景觀設計。其中還選取一批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建筑,保留村落中原有的池塘、古井等原生態自然景觀,做到最真實地還原古代鄉村風光舊景。
2. 地方田園綜合體特征分析
田園綜合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建設要以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條件為依托,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以及環境特點,打造專屬于當地特色的鄉村田園文化旅游綜合體 。
(三)智能與田園綜合體融合的意義
鄉村發展角度——打造“智能+”農村田園的綜合體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協同發展,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資,促進農村產業升級轉型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當地村民角度——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多產業融合的項目,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以及務工人員,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除此之外,田園綜合體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當地居民傳統觀念的改變和文化素質的提升。生態環境角度——“智能+”田園綜合體不是對生產、生活和生態等領域的單一突破,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整體性改革,它將嶄新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引入農村,在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的同時打造循環農業模式。
三、智能與田園綜合體融合的體現
沂蒙山區以農產品為其核心第一產業,田園綜合體的經營管理建設也應以農產品為首位,在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基礎上加快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建設“智能+”的田園綜合體順應了農村發展趨勢和時代變化,具體分為現代農業產業、文旅休閑產業、鄉村文化社區三大板塊,并實現“智能+”的有效融合。
(一)“智能+農業產業”
田園農業綜合體必須始終堅持以當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為服務中心,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現代農業,構建一個智能化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推進三產融合,促進當地傳統農業產業升級轉型。
1. 農產品造型設計
在造型設計方面對觀賞性較強的蔬菜進行造型設計以展現田園的趣味性。通過墻體栽培可以為蔬菜構建一個極具觀賞性和體驗性的“綠色小屋”和“生態院墻”;通過立體柱式的栽培蔬菜可以建造一個具有特殊觀賞性的“蔬菜森林”或者形成充滿體驗性的“蔬菜迷宮”。
2. 農產品種植體驗區
農產品體驗區主要具有以下兩個體驗區:特色兒童區和綠色蔬菜采摘體驗區。在特色兒童區設置一系列針對于兒童的與趣味相關的游戲,讓兒童通過游戲認識蔬菜并學習關于蔬菜的相關知識。在綠色蔬菜采摘體驗區種植大批綠色蔬菜以供游客采摘,采摘區種植的蔬菜以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的蔬菜為主,促使游客在了解蔬菜生產過程時吸引其參與種植,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
游客還可以在園區租賃部分土地進行種植體驗,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種植動態并對所租賃土地的蔬菜進行澆灌施肥等步驟 。田園現場管理員根據收到的需求代指操作,通過物聯網無線射頻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生活進行管控,大大節省人力和時間,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3. 農產品品嘗區
農產品品嘗區以現場游客烹飪蔬菜瓜果為主要形象,將游客親手采摘的蔬菜制成美食,烹飪過程通過雙向玻璃向開放展示,使游客享受到烹飪的視覺盛宴并能感受到烹飪的食品安全。
4. 農產品文化館
農產品文化館促使游客更深刻的認識到蔬菜的起源以及其發展歷史,在這里游客可以直接通過掃描文化館展出蔬菜名簽牌上的二維碼來獲取該蔬菜的相關信息,使游客深刻的感受到蔬菜的傳統文化和魅力。另外,文化館的蔬菜手工分區可以提供游客自己制作或引導游客購買以蔬菜手工藝為主題的玩具、明信片、教育科普書籍、攝影圖片等一系列文化新穎創意產品,增加游客的新鮮度。
5. 農產品模型區
農產品模型區以提供游客了解世界各地各種蔬菜同當地蔬菜的區別為宗旨,收集世界各地不同的知名蔬菜品類,以蔬菜模型制作和展出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例如游客在模型區閑逛欣賞田園風光時隨機掃描植物身上的二維碼,即可獲取該植物的生長習性,生長環境等相關信息。
(二)智能+文旅產業
1. 紅色文化體驗館
素有“兩戰圣地、紅色沂蒙”之稱的沂蒙在發展“智能+”田園綜合體戰略時也應當積極利用沂蒙特有的紅色文化,建設紅色文化體驗館。體驗館中以極具沂蒙特色的“孟良崮”、“淵子崖村”等相關戰地、根據地的壁畫、復原模型以及“沂蒙六姐妹”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畫像為主,向游客展出沂蒙革命英雄兒女的光榮事跡。
在戰地模型中利用VR、數字建模技術供游客“親身”體驗戰地的艱辛。革命英雄事跡以空中投影的形式向游客進行影片展示,游客可通過觸摸某些特定位置對相關細節進行進一步的了解,此展館以《沂蒙山小調》為背景音樂帶入游客情感。除此之外,體驗館還提供攝影服務,以游客為主人公,將游客在“戰地”中的經歷制作成微電影,此項目為附加功能,游客可自行選擇是否購買。
2. 特色小吃街、工藝街
小吃街與工藝品街錯落排列組成“德賢村”,主打質樸、復古風格,其建筑風格融合傳統中國風和沂蒙特色的石頭屋,并建有能反映沂蒙人民日常生活的與店面相關的磨碾、銅人等建筑品以及復古石桌、石凳。“德賢村”中央為一個小型廣場,提供別具特色的雜技表演和游玩設施。
小吃街的小吃以當地特色小吃如糝、沂水塌包子等為主,除此之外,還可以招商引資比如甘肅、山西等地的特色美食入駐,豐富小吃街的種類,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大體驗價值。
工藝品街主要由沂蒙特色工藝品構成。合理利用當地勞動力,積極發動“奶奶工人”,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特色工藝品主要以瑯琊草編、木質微型農具、手繡荷包等裝飾品和工藝馬扎等實用品以及虎頭帽、虎頭鞋等兒童用品為主。
3. 溫泉休閑會所
沂蒙田園綜合體在實現鄉村體驗的同時也為游客提供較為高檔的放松體驗項目——溫泉體驗會所。其不僅有基礎的溫泉設施,還提供小食餐飲、桑拿、足浴等減壓舒緩服務,還以女性顧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美容護膚、美甲美妝等基礎美容服務。溫泉會所提供線上預約服務,顧客在田園微信小程序指定界面提前預約、指定技師上門服務。
(三)“智能+鄉村社區”
田園綜合體不僅可以有效推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而且還能有效帶動其第三產業的發展。利用田園智能化綜合體發展農村文化旅游業,游客的各種住宿娛樂設施和服務是旅游業中極其重要的。WIFI全區域覆蓋應用場景將WIFI區域覆蓋技術和田園智能化技術相結合,構建一個步移景異的旅游環境腳部空間,游客每移動一個腳步,空間內的各種燈光、音樂效果都會隨著游客腳步的推移和變化而發生變化,除此之外,智能車充電樁均勻分布于田園的各個項目點。
住宿風格以主題酒店和傳統民宿為主,游客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進行選擇。主題酒店在外觀上和普通酒店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內部具有智能試衣間和3D打印技術支持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游客量身打造一間獨一無二的專屬房間,游客在前臺拿到房卡后即可在平臺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樣板風格。民宿以當地沂蒙特色石頭屋為主 。以客棧的形式為游客提供住宿,客棧位于小吃街“德賢村”中心小廣場附近,與街市融為一體,“德賢村”中心廣場的游樂設施也可為游客提供一定的健身功能,既為游客提供食宿又方便游客外出體驗當地風情。
四、結語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進一步到來,天然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需要融入一些諸如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的智能化應用技術。本文概括了“田園智能+特色農業產業+文旅休閑產業+鄉村生態社區”三個部分。智能與田園綜合體的融合建設,不僅有助于鄉村生態建設還有利于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相信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田園綜合體會帶動經濟發展,服務于鄉村振興旅游行業。
參考文獻:
[1]馮春林.我國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及案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5):343-347.
[2]迮寒露.浙江省田園綜合體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
[3]周敏.新型城鄉關系下田園綜合體價值內涵與運行機制[J].規劃師,2018,34(08):5-11.
[4]高菲.全域旅游視角下智慧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8.
[5]魏銘,李國慶.智慧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05):136-137+140.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