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馮驛馭 周丹
看著“星空房”被一點點拆除時,北碚區縉云山“清歡渡”民宿老板孫德紅呆愣了半晌,才意識到“鎮店之寶”就這樣消失了。
為將低端農家樂升級成特色民宿,此前,孫德紅投入上百萬元,請來專業設計師進行房屋改造。那時,縉云山內農家樂亂搭亂建現象較為普遍,孫德紅也在樓頂違規加蓋了一層以玻璃為頂的“星空房”。那是她最得意的設計,也是“清歡渡”價格最高的房間。
孫德紅不曾想到,民宿重裝開業不到一個月,縉云山便打響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星空房”被納入拆除范圍。更讓她沒想到的是,整治后的“清歡渡”雖只保留了13個房間,收入卻不降反增,每月的營業額節節攀升。
蔚藍色的暢想
進入新時代,北碚不缺藍天。
2020年,北碚共收獲340個藍天,成為重慶主城都市區中首個突破340個藍天的行政區。
藍天持續的同時,各類污染物濃度也持續下降。2015年,北碚PM2.5年平均濃度為52ug/m3,到2020年已降到32ug/m3。
“過去,北碚有‘縉云山麓、‘夜雨寄北等名片,而今,北碚又多了個新標簽——‘北碚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北碚藍”的背后,是北碚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一以貫之。
為讓“北碚藍”常駐北碚,北碚建立起了1個綜合指揮中心、129套監測監控設備、1套管理信息系統、1支延伸至村(社區)的600余名網格員隊伍的全天候保障機制。
這些保障機制不僅能精確預測未來1小時到7天的空氣質量和污染狀況,同時在大數據、無人機和AI智能識別等新設備和智能技術的支撐下,能讓轄區內大氣污染問題盡收眼底。
不僅如此,北碚還將蔚藍色的暢想延伸至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北碚以“七個率先”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思路和重要舉措,比如:在全國率先建成大氣AI智能監控預警網格化系統,實現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全方位、多手段監測監控;在全國率先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生態文明分中心,重點打造生態文明志愿服務黨員先鋒隊伍、生態文明思想宣傳教育模范志愿者隊伍、生態文明思想實踐科技示范志愿者隊伍;在全國率先完成污染源普查試點,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支撐……
正因如此,北碚環境質量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整體推進率均排名全市第一。2019年,北碚被國家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北碚藍”,一年比一年藍。
青山間的追求
“赤多白少”為“縉”,早晚霞云姹紫嫣紅的縉云山因此而得名。
不同于其他大山,縉云山是罕有的“三區疊加”之地:在有“物種基因庫”之稱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外圍,是縉云山風景名勝區,山下則是城區。
“三區疊加”的優勢得天獨厚,但也催生了縉云山的管理難題:農家樂違規經營,蠶食林地;自然保護區開發受限,基礎設施滯后;部分原住民私搭亂建,管理困難。
2018年6月,縉云山打響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
鐵腕治違,為生態修復騰出空間是當務之急。
“過去,村民在屋頂、林地上隨意搭建彩鋼棚,衛生環境差,與保護區優美的生態極不匹配。”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黨支部書記陳貞介紹。
為此,當地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農戶,現場辦公聽取群眾意見,還組織部分村民到浙江莫干山等地觀摩學習。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縉云山累計拆除各類違章建筑物53.2萬平方米。孫德紅也是在這時醒悟過來,意識到民宿發展應該做“精”,而不是做“寬”,“清歡渡”經營開始蒸蒸日上。
但縉云山環境容量畢竟有限,已有的山區布局既不利于生態保護,也難以實現增收致富。面對這一困境,北碚率先探索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將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村民有序搬出安置。
可遷出談何容易?
“我把這里當成自己的‘根,沒想過要離開。”縉云山后山大屋基的原住民李星華聽說要搬遷,抵觸情緒很大。
為讓搬遷下山的縉云山原住民過上好日子,北碚區整合資金1億多元,通過搬遷補償、異地遷建、納入城鎮社保體系、開通入學綠色通道、開展就業技能專題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努力讓原住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既有保障,又無后顧之憂,李星華最終動了心選擇搬下山。如今,李星華是縉云村的森林防火隊隊長,管理全村50多名護林員。“人搬下來了,心還在山上。守護好這片山林,就是守住我們的好日子。”李星華說。
當下,北碚正圍繞縉云山的綠水青山,加快打造溫泉谷兩山生態文旅產業園,布局發展更高層次、更大效益的生態文化旅游和康養經濟。
放眼北碚,滿是怡人的“縉云綠”。
新紅利的釋放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樣北碚都要。
環江水、靠青山的北碚因生態優美而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區、森林城市標準化示范區等諸多榮譽,但此前其經濟發展水平在主城都市區中并不“冒尖”。
盡管如此,北碚在招商引資中并沒有“撿到籃子都是菜”,而是嚴格環境準入門檻,為此,曾拒絕了數十億元的環境污染風險項目。
“我們一直堅持環境要持續改善,經濟也要高速發展,努力實現雙發展。”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重慶長江造型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態轉型便是北碚厚植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的生動典型案例之一,該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業生產鑄造用覆膜砂和廢砂再生利用企業。
“鑄造企業排放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廢砂,每生產1噸合格鑄件,就會產生1.2噸廢砂。”長江造型材料公司副總經理曹科富說。
重慶的汽摩工業基礎雄厚,汽車、摩托車的發動機在鑄造時,需要先用砂子造模,再根據模子鑄造,如此一來,便產生了成千上萬噸廢砂。
過去,如小山般高的廢砂或被隨意傾倒在長江、嘉陵江沿岸,或無組織亂堆亂放,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還污染空氣,危害土壤及地下水,因此廢砂回收也就成了鑄造產業綠色化生產的緊迫要求。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長江造型材料公司用長達10年的時間研究如何回收廢砂,最終成功掌握廢砂再生處理技術。
“目前,我們每年可再生利用廢砂超過150萬噸,回收再生率達98%以上。”曹科富說。
在長江造型材料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北碚絲毫沒有放松對長江造型公司的環保監督。
“實話實說,我跟區生態環境局的同志吵過兩次架。”曹科富笑道,一次是因為建立污水處理廠,一次是因為安裝大氣AI智能監控預警系統。“那時不理解他們為什么對企業的環保要求如此之高,現在才明白,是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
正因北碚堅持綠中掘金,才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贏。
“接下來,北碚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加快推動‘兩山高水平轉化,做好厚植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夯實‘兩山轉化三篇文章,積極探索北碚特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北碚區相關負責人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