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華 孫茜 楊子嬌
“我們搬回來了,不走了!”趕在牛年春節前,蘇道明和老伴搬回了宏康浩宇小區。
在璧山區璧泉街道牛角灣社區,宏康浩宇小區曾因矛盾太多、環境太差成為“問題小區”。2019年9月,老業主蘇道明搬離這里,兒子蘇豪因在小區剛成立的黨支部擔任副書記,要參與小區治理而選擇留守。沒想到僅一年多時間,小區環境徹底改觀,蘇道明就搬了回來。
蘇道明的回遷,是一座城市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案例。自2019年1月起,璧山區在7個矛盾最為突出的城市居民小區開展“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試點,并于2020年全面推開,現有174個小區成立了黨支部,8000余名在職黨員在所居住小區黨支部報到,探索出了一條小區黨支部領導下的城市居民小區治理新路徑。
在城市小區這個居民最集中、基層社會矛盾最集中的“最后一百米”,黨組織可以怎樣作為?
填補空白:小區建起了黨支部
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要善于研判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璧山區“最后一百米”凸顯了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
羅長洪有兩個身份:在8小時內的“工作圈”,他是一名推動者——作為璧城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其職責之一是推進轄區“黨支部建在小區上”的工作;在8小時外的“生活圈”,他是一名觀察者——作為業主,在自己居住的人和家園小區零距離觀察“黨支部建在小區上”的推進情況。
人和家園小區隸屬璧泉街道南關社區,于2008年大規模入住。4棟116戶,全是機關大院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人,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早年沒有物業公司時,幾名業主自發組建了業委會。在熟人熟面的環境中,小區事務商量著辦,倒也相安無事。后來,隨著部分業主賣房遷出、社會人員買房遷入,“熟人社會”成了“半熟人社會”,亂停車、亂扔垃圾等小區通病隨之顯現,業主與物業公司的矛盾日漸突出。
2019年1月,人和家園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引導業主按法律程序重新組建業委會監督物業服務,同時常態化開展各種群眾性活動。“熟人社會”重新回歸,業主開始熱心小區事務,小區秩序恢復正常。
“黨支部建起來了,人熟了,心齊了,事情好辦了,糾紛矛盾就少了。”羅長洪說。
人和家園小區是璧山區最后一個機關集資建房小區。此前,大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家屬院都是由單位統管,矛盾幾乎不出院。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物業小區逐漸替代家屬院,“單位人”逐漸變成“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物業服務企業因其逐利本質,公共區域服務不到位、物業費用收支不公開、公共資源收益不分配、物業專項資金違規使用等問題時有發生,小區矛盾頻發。
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小區管理卻沒跟上,基層社會治理呈現新的問題。璧山區信訪部門數據顯示,該區曾經約有70%的信訪案件都源自小區,小區矛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尤其是2016—2017年,小區矛盾呈爆發式增長,到街道上訪的小區業主像“趕場”一樣。
小區事務為何總是紛紛擾擾?
一直以來,黨組織覆蓋止于社區,小區這個引領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卻是黨建的“真空地帶”。
最貼近小區的社區層面,更直接感受到小區矛盾傳導上來的壓力。“一個社區往往有幾個小區,有的小區甚至擁有幾萬人的規模,僅憑社區力量根本解決不了小區問題,還總是疲于奔命。”璧泉街道鳳凰社區黨委書記熊康竹說。
如何打開這個結?
2019年1月,璧山區出臺《城市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暫行辦法》,探索把黨支部建在小區上,黨小組建在樓棟里,構建起城市基層“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架構,讓黨的組織陣地延伸到小區。
這就是璧山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創新的源起。
2020年,璧山區信訪量由2018年的2750件下降至2099件。其中,小區矛盾下降40%。“全區陸續建立起來的174個小區黨支部,成為緩解小區矛盾、維護基層穩定的決定性力量。”璧山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端口前移:有困難找小區黨員
在社會矛盾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要善于創新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從“消防員”到“服務員”,璧山區“最后一百米”凸顯了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發展性
“我們相信黨組織,你們早就該來了!”璧泉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小力清楚地記得,2019年1月12日,這天是星期六,街道黨工委在天湖花園小區與業主面對面征求小區管理意見。萬小力原本擔心會冷場,結果小區中庭里三圈外三圈圍了不少于300人,大家爭搶話筒發言。計劃兩個小時的對話,持續了4個多小時。
此時的天湖花園小區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業主頻繁上訪,僅2018年一年,到街道集訪就達21次。
街道黨工委結合對其他小區的調研情況梳理發現,小區矛盾主要發生在業主和開發商、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其實大部分都是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萬小力說。
但問題在于,矛盾產生在小區,卻不能解決在小區,便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這些矛盾一旦被個別懷一己私心的人利用,就會被擴大激化,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業主維權演變為群體事件,大多是被挑唆利用。”璧山區一名基層維穩干部說。
把解決矛盾的端口前移,不讓小區矛盾在數量上擴大、在性質上惡化。這成為璧山區黨組織力量下沉至“最后一百米”的必然使命。
一條線索不放過,一個訴求也不漏過。2019年1月,天湖花園小區成立黨支部后,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全面排查矛盾糾紛,能在小區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解決的立即上報,給所有業主傳遞“有困難找黨支部”的信息。
“小區建起黨組織,問題有人牽頭管,而且一管到底,矛盾就逐漸緩和了。”熊康竹對此深有體會。
鳳凰社區的鳳凰小區改變最明顯。鳳凰小區曾是全區出名的“火藥桶”:有業主深夜給區領導打電話投訴、大年三十給開發商送花圈、堵塞小區消防通道……
鳳凰小區黨支部于2019年1月成立后,在業主中牽頭組建了保潔、安保、綠化、財務等7個監督小組,并排查出10類50多條矛盾線索。后來,通過對問題的逐一解決,一年后,鳳凰小區終于從“老上訪”變成“零上訪”。
黨支部建在小區上,不僅要解決矛盾,還要滿足社會變革背景下群眾不斷變化的需求。
璧山區實驗小學副校長遲新亮有兩個課堂:在學校,他給學生們講數學;回到家,他在小區“四點半課堂”給孩子們輔導書法。
遲新亮是一名黨員。2020年2月,璧泉街道養魚社區秋實學府小區黨支部建立后,遲新亮第一時間報到,認領了在“四點半課堂”提供集中看護、興趣輔導的服務。小區黨支部還創建了為老人義務訂餐并提供就餐場地的“孝心食堂”,開展了為業主提供閱讀和娛樂服務的“幸福書包”、“快樂棋房”,以及義診義檢、“黨員認親”等活動,所有黨員均有自己的任務。
秋實學府小區有8棟、1134戶3000余人,曾作為矛盾突出小區開展“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試點。小區黨支部建立后,便熱熱鬧鬧開展各種創新服務和創建活動,讓所有業主感知“黨支部就在身邊”。
社會發展無止境,黨建創新不停歇。2020年5月,璧山區又推出“把支部建在在建樓盤上”的舉措——引導在建樓盤業主中的黨員成立黨支部,提前介入對樓盤建筑質量的監督。
如同滅火要打早打小一樣,解決問題的端口前移、服務群眾的端口前移,小區矛盾就少了、小了。就在牛年春節前夕,璧泉街道幾個在建樓盤黨支部發現了3起工程質量問題,并及時協調解決。
“這些問題如果等接房后再暴露出來,影響面就大了,到時手忙腳亂的還是我們自己。”萬小力說。
黨員帶頭:“汽車投票隊”送誠意
在社會需求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要善于彰顯解決矛盾的主導力量。從“隱身者”到“領跑者”,凸顯了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先進性
黨員冉小波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他在秋實學府小區黨支部有一個“汽車投票隊”成員的身份:凡小區有公共事務需要業主投票表決,而部分業主不在小區的,他就和其他隊員開車“送票上門”。
“以前因為矛盾較多,業主對小區事務很不熱心。”小區業主張家勤說。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大家看到黨員們亮明身份并帶頭做事,尤其是像“汽車投票隊”這樣顯示出黨支部解決問題誠意的舉動,業主們也就慢慢轉變了態度。
小區黨支部副書記羅澤賢是璧山中學退休教師,他每天帶頭堅守在黨支部接待業主、處理矛盾,讓“有事就找黨支部”、“有事就找黨員”成為業主共識。
小區黨組織的主導力量和小區黨員的“主心骨”作用,使矛盾堅冰逐漸融化。
宏康浩宇小區黨支部正式掛牌那天,7名黨支部委員在小區中庭開展黨員報到和“宏康是我家,清潔靠大家”活動,少數群眾不但不理解,還現場質疑他們“是不是得了什么好處”。
“我委屈得要哭了。”黨支部書記萬家琴說,但他們堅持下來,一邊維護現場秩序,一邊耐心給群眾做思想工作。
8棟97歲老黨員唐定國在陽臺上看見樓下開展的活動,非常激動,硬是讓孫輩扶著下樓“要向黨組織報到”,還拿起掃帚幫支部委員們“扎場子”。看見高齡老黨員都站了出來,一些業主不再風言風語,紛紛圍攏上來。
黨組織挺起來,黨員站出來,就是一面旗幟。
“這頓飯早就該吃了!”萬小力在自己居住的遠林雅宇小區8棟擔任了黨小組長。2019年4月,他“新官上任”,立即組織8棟所有鄰居以AA制方式辦了一次鄰里宴。席間,大家交談甚歡,黨員更是帶頭表示“今后要齊心協力把小區管理好”。
“黨組織來團結大家,最能獲得群眾信任,也最有效果。”業主們說。這場鄰里宴不久,業主唐光勤家小孩幾次外出忘記鎖門,鄰居都幫他鎖上并及時告知。唐光勤非常感動,專程回郊區老家背了藤菜,給樓上樓下共27戶鄰居每家門上掛了一把。
“一把藤菜”的故事,成為小區美談。
兩年來,璧山區174個小區黨支部引領設立了近千個黨小組,黨小組又在小區黨員和普通業主中發展近千名樓棟長、3000余名樓層長——在這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中,黨組織的服務和溫度直抵業主家里。
固本培元:黨有號召業主必響應
在社會組織發生變化的背景下,要善于培育解決矛盾的主體力量。從“上訪者”到“調解者”,璧山區“最后一百米”凸顯了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領性
提煉“康雅”核心文化主題、創設“宏康八大景”并取上文藝的名字、在步道兩旁安裝家教漫畫展板……曾因矛盾糾紛多、環境臟亂差而“大名”在外的宏康浩宇小區,現被稱為璧山區“最有文藝范的小區”。
萬家琴每次帶著造訪者參觀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們的核心文化主題‘八大景和景點名字都是業主提煉并投票決定的,系列漫畫也是業主創作的。”
小區黨支部成立以來有兩大成效:一是排查出矛盾并逐步解決;二是把業主的心凝聚起來、力量發動起來。萬家琴說:“現在我們小區只要黨支部有號召,黨員必有行動,業主肯定會響應!”
談及黨支部開展工作之初的委屈,萬家琴早已釋然,她認為:“只要發動群眾參與進來,小區管理進入良性循環,支部設在小區上就算成功了。”
說起群眾力量的彰顯,78歲的邱光澤老人是一個典型。
瀚恩陽光小區業主邱光澤曾是璧山區的“信訪大戶”、“信訪專業戶”。瀚恩陽光小區業主曾和物業公司矛盾很深,業主們把早年曾是國企干部的邱光澤推選出來,籌款資助她上訪。從2018年起,邱光澤到社區、街道、區里頻繁上訪,甚至還去過市里上訪。
2019年5月,瀚恩陽光小區黨支部成立后,書記陳治明專程拜訪了邱光澤,邀請她一起參與小區事務,但邱光澤不置可否。陳治明并未氣餒,她帶著報到的80多名黨員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督促物管公司提高服務質量,清運樓道垃圾,清理僵尸車等,小區環境一天一天有了變化。
邱光澤暗中觀察了3個月后,決定不再上訪。她憑借在業主中的威望,協助黨支部調解糾紛、處理矛盾,推動小區逐漸從亂到治。
瀚恩陽光小區設置有209個停車位,但登記車輛就有510余輛,曾經每天要上演“搶車位大戰”,鄰里之間還因此動粗。邱光澤與黨支部引導組建了“黨員+志愿者巡邏隊”,每晚進行義務巡邏,困擾小區幾年的老大難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瀚恩陽光小區黨支部剛成立時,梳理出大大小小263個遺留問題,大家捧著問題清單都覺得很沉很沉。但如今,已有215個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這么大的工作量,如果大家不關心不參與,不可能做得到。我們覺得非常欣慰,黨組織把群眾這個小區治理的主體力量培育起來了。”陳治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