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芳
[摘? ?要]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味悠遠的藝術境界,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階段的古詩詞閱讀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品鑒語句、繪形寫意等方法還原真切畫面,再現人物處境經歷,以走進作者的生活,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
[關鍵詞]古詩詞;情感鑒賞;例談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4-0010-03
古詩詞是能夠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虞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史記·滑稽列傳》引孔子語:“《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所謂的“志”與“意”就含有現代漢語中的“情感”之意。抒發情感是古詩詞的根本,作者的情感是初中階段古詩詞鑒賞的重要內容。筆者對2019年江蘇省13市中考語文試題考查的古詩詞內容進行了統計(見表1):
由這個統計可以看出,中考古詩詞閱讀題比較喜歡考查情感方面的內容。以文字表述題的形式考查課內外古詩詞是未來中考命題的趨勢。從閱卷結果來看,許多學生在回答古詩詞情感分析題時存在較大的問題。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尋找鑒賞古詩詞情感的突破口。
一、想象聯想
古詩詞是想象的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古詩詞,作者通過有效想象去創作詩作,以表情達意。要想讓學生能夠理解古詩詞,把握情感,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通過想象去拉近時空距離,以勾勒精彩的畫面,挖掘充沛的情感。筆者以蘇軾的《木蘭花令》的教學為例,來分析這種方法。
木蘭花令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①已知秋,更聽寒蛩②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③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注釋】①簟:竹席。②蛩:蟋蟀,又名促織。③君:指其弟子由。此時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捕捉意象特征,創建情境
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相結合的產物。克羅齊說:“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意象里,情趣離意象,或者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想象能夠串聯起意象,構成具有某種氛圍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古詩詞中的意象和具有特性的字詞,然后聯系它們進行想象,對人物處境進行還原,以體會作者的感情。
如對于本詞上闋中的“梧桐葉”“三更雨”“寒蛩”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將它們有效聯系起來構建情境。有學生寫道:
“三更時分,突如其來的夜雨點點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驚破了我的夢魂。睡在竹席,陣陣涼意,我知道秋天已經來到,夜深人寂,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趕快紡布。”
這就是通過想象連綴意象,展現出情景交融的情境,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說:“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由景生情,緣情入境。作者內在的情感和客觀物象相互融合,契合無間。學生若能抓住意象的特征,通過想象聯想描摹情境,便能步入古詩詞的鑒賞境界。
2.再現人物經歷,觸摸感情
古詩詞或表現內在的情感,或再現印象。這首詞的下闋寫道“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作者究竟夢見了什么,以致產生“無覓處”的遺憾?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還原作者的經歷,以體悟作者的感情。“在微雨的上半夜,伴著涼意入睡,夢見了走過的這條漫長而遙遠的路,經過了河北、河南、江蘇,然后進入江西。一路流離,一路風塵,歷歷在目,卻已在千里之外。到達虔州后,還在清江畔的風雨亭里接受了好友的宴飲款待。此刻,我仿佛還沉醉在那江亭的歌舞之中。然而,夜半驚醒,只有冷濕的秋雨。”通過對作者的過往的還原,學生逼真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獨、寂寞。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創建情境及再現作者的經歷,以品味作者被貶后對前路的惆悵,及其內心的驚悸、凄涼、愁苦、孤獨和對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學生在把握詩詞的情感時要避免單一,不能一有所感就止步不前,要有語境意識,要用心去讀一讀,放開去想一想,穿越時空去感受作者所處的境地和所經歷的事件,進而更好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
二、品詞析句
通過想象聯想,學生對古詩詞的情境有了整體的把握,但是要理解詩詞內容,精準把握作者感情,還需要斟酌詞句,反復涵泳。“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作者在創作古詩詞時格外注意煉詞、煉句,以直接或委婉含蓄地表達情志。找準并分析重要語句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情感。
1.關注不同的表達方式
作者在創作古詩詞時常用各種表達方式。寫景敘事意在營造氛圍、交代經歷,議論抒情意在揭示主旨,直抒胸臆。如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沁園春·孤館燈青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上闋寫旅況,采用描寫的表達方式,描繪出一幅清麗、凄冷、寂寞的旅途早行圖,并由此引出世路艱辛的感嘆。下闋寫旅懷,議論抒情,直抒胸臆,由追述昔日抱負,轉到當前的困頓失意,最后以曠達自適的處事態度自我解脫并勸慰子由,表現出作者的志趣、才情與性格。整首詞集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下闋的議論抒情起到闡發胸懷的作用。在古詩詞閱讀過程中,學生要特別關注這一類語句,以更好地揣摩作者的情感。
再如《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下闋中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作者有感而發的產物,體現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情懷。
2.關注不同的修辭手法
運用修辭能使作品更形象,更具有文采,從而能更好地表達自身的感情。比如用典,古詩詞中的典故和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常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使用典故,能使表達更生動。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上闋中的“親射虎,看孫郎”就引用了孫權射虎的典故。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曾于建安二十三年親自射虎,坐騎為虎撲傷,孫權投以雙戟,虎才退卻。這里蘇軾以孫權自喻。下闋“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則使用了馮唐、魏尚的典故。據《史記》記載,西漢魏尚為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一帶)太守,守邊有功,戰績卓著,但因稍有虛報戰果之嫌,被削職,之后馮唐進諫,澄清事實。于是漢文帝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并讓其復任云中太守。蘇軾以魏尚自許,希望朝廷能夠委以重任,從而立功報國。綜合這兩個典故,學生可知蘇軾想要表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感情。
再比如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如蘇軾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就巧妙地運用了比喻,他寫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人這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像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雪地上;這雪地上因這偶然的機會,留下了爪痕,鴻雁轉頭又飛走了,哪還記得這爪痕留在了哪里?因這比喻生動而且深刻,自東坡做此詩之后,“雪泥鴻爪”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跡。
要想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學生就要理解不同表達方式的價值,特別關注點明主旨的抒情句、議論句,還要關注別有意味的修辭手法,多查閱和積累相關的傳說故事,多追問某些藝術手法的運用目的并反復辨析。
三、繪形寫意
1.詩中有畫,畫詩悟情
意象是包含作者情感的特殊物象,是景物與情感的統一。在想象的基礎上將之描繪出來,可以深化學生對詩歌情境和情感的理解。學生可以抓住古詩詞中表現顏色、位置、形態等的詞語,繪出富有意境的畫面,從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立場、態度和情感。如分析蘇軾的《浪淘沙·昨日出東城》時,引導學生先抓住“紅杏”“綺陌”“雪霽”等,感悟景物色彩。接著對“東城”“墻頭”“前村”等詞語進行分析,了解蘇軾的探春軌跡,感悟其不斷蓄積的欣喜情緒。最后用畫筆把這首詞所描寫的內容展現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蘇軾筆下那一派熱烈的春光及其對春的喜愛。
再如蘇軾《冬景》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初冬的橙黃橘綠,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那人生的好景又在何處?作者含蓄地表達了人到了壯年,雖然青春年華不再,但是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仍然可以大有作為的情感。學生通過繪畫可以感知古詩詞的具體情節,從而對內容有更深的感悟。
2.改寫詩詞,表達感情
如果說朗讀品味是對古詩詞情感的吸收體悟,那么寫作就是對古詩詞情感的認知的輸出,是學生情感的表達。有趣、豐富的閱讀滋潤著學生的心靈與文筆。真實、大膽的寫作能讓學生沉靜下來,從而能夠更好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時,筆者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詞,然后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這首詞改寫成一篇寫景抒懷的小散文。幾次朗讀后,在十五分鐘內,有學生寫出了令人驚嘆的小散文。例如:
“彎彎的月牙掛在夜空之中,月光透過稀疏的梧桐葉,照在地面上,宛如一汪清水,潔白透亮。夜已經深了,四周漸漸寂靜成一片,闃無一人,只有我在這月色中來回地走著,隱隱聽到鴻雁的叫聲。突然,似乎有人聲傳來,我的心猛地一跳,驚訝地回頭去看卻發現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并沒有其他人。我不禁為此感到惋惜、遺憾。”(張燕)
“這夜色深沉的晚上,絲絲涼風迎面吹來,殘破的月牙掛在稀疏的梧桐樹枝頭。耳畔傳來的鳥鳴聲格外悠長。我徑直走到梧桐樹下,夜風將樹葉輕輕吹動,“沙沙沙沙”,似乎在問我,為什么來這里?想起黃昏時刻看到的那只鴻雁,獨自在昏黃的天空飛翔,卻不肯棲落在哪一寒枝上。兩旁的樹木不知何時都退到了身后,腳下是一塊塊橋板,四周是清幽幽的水,水中倒映著天上那殘破的月,風起波動,月亮晃晃蕩蕩更加殘破不全,頭頂又是一聲鳥叫,是那鴻雁終于落下來休息了嗎?”(張翊恒)
學生在寫作中或重于情境的描摹,或重于作者內心的解讀,他們都能結合豐富的想象,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設計情節,以更好地傳達感情。適當寫作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感情的理解。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養成多寫多練的好習慣,使他們得以提升能力水平,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所有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并且不屬于我們的文化作品,都一定要我們置身到創造那些作品的時代和文化里去,否則,那些作品在我們看來就會是不可理解的、奇怪的,一點兒也不美的。古詩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文化的殿堂中仍閃閃發光。但是因為創作年代久遠,要理解其內容、把握其情感便有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借用聯想想象來體會意象之美、生活之美,關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特殊的修辭手法,并通過繪畫、改寫等領悟古詩詞的意蘊,以更準確全面地解讀古詩詞。
[? ?參? ?考? ?文? ?獻? ?]
[1]? 陶文鵬,鄭園.蘇軾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2]? 朱光潛.詩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 張愛萍.詩歌閱讀教學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29-31.
[4]? 劉必鋒.行走在“詩意”與“實效”之間:“古詩詞賞析之情感把握”中考專題復習課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6):53-55.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