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偉
[摘? ?要]在思想政治課中,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需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選擇。文章對活動設計與議題選擇及議題式教學實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活動設計;思想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4-0044-03
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堂是高中政治教師應對高中新課改、落實政治核心素養的現實需要和常規手段。議題的選擇與展開,影響學科內容的處理與課堂活動的設計,影響課程知識邏輯與實踐經驗邏輯的契合,也影響教學效果的達成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
筆者結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基于議題的思想政治課活動設計做了以下思考。
一、以活動為載體,確定活動形式
議題的選擇與實施和活動型學科教學設計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圖1呈現:
1.創設實施議題式教學需要的情境
議題應是活動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及難點,在活動教學中處于中心或核心地位。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一旦確定了議題,就必須圍繞議題設計好相應的教學情境,并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對情境進行結構化處理。情境創設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情境的不確定性,激發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把握主體的行為目標。
案例1
議題:如何理解班級目標的價值追求。
在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中,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無疑是該框的重點內容。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通過對學生感官的刺激,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在本框中,將“如何理解班級目標的價值追求”作為課堂議題將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這個議題,可以將學生就讀班級自己制定的班級目標作為情境教學客體。教師可以在展示班級目標后,讓學生去講述該班級目標的價值內涵。
需要注意的是,議題不是教學設計中的唯一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拓展、引申出與此相聯系的其他教學問題。班級目標是一個班級共同的價值追求,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會產生重要影響。以“如何理解班級目標的價值追求”為議題,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以此為班級目標”“班級目標對我產生了哪些影響”等問題創設開放性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參與群體探究活動和個體解問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有效內化價值觀教育。
2.掌握運用資料的方法
在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中,需要加強對學生運用資料的方法指導。通過培養學生運用資料的能力,充分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針對特定的教學議題,可以搜集與之相關的背景資料,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或學生知識的空白點,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形成能力。
案例2
議題:商品的價格為何會變化。
要想探究商品價格變化的原因可以開展社會調查。社會調查中的資料搜集和整理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圍繞該議題搜集資料信息具體可以遵從如下過程:分析活動主題—選擇搜索工具—確定搜索途徑—選擇搜索方法—查找信息線索—獲得搜索結果。
以該議題為例,在搜索信息資料前,教師引導學生制定表1所示的搜索方案。
搜集資料是運用資料的前提,整理資料是運用資料的關鍵。整理資料是對獲取信息進行取舍、分類、歸納、加工整合的過程,是整合有價值的信息,使信息更有條理的過程。“商品的價格變化原因探索”信息搜索方案中 “什么是價值,什么是供求”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查閱相關文獻,這能提高他們收集資料及分析資料的能力。對于后面兩項進一步了解商品價值和供求的日常表現的任務,教師可建議學生去學校食堂及校外的超市、菜市場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所感受、體驗,以鍛煉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在“商品的價格變化原因探索”社會調查進行過程中,可充分開展小組討論,積極鼓勵全員參與,以使學生產生思維火花,達成共識。
3.采用共同探究的方式
共同探究的本質是合作探究,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滿足感,幫助學生提高口頭交流技能,促進學生發展社會活動技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幫助學生之間確立正面的競爭關系。將高中思想政治作為一門活動型學科課程,并未改變其學科性質,而是結合活動課程理念,圍繞議題開展探究性教學,以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學目標,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案例3
議題: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是福是禍。
圍繞這一議題,可采用共同探究的方式開展活動。在以“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是福是禍”為議題展開合作探究時,可讓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就“人工智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利弊?”“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些利弊?”“高中生如何去應對人工智能時代?”三個問題展開辨析探究。
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每個小組就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內容、多方位的互動。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就人工智能發表見解、交流觀點、求同存異,各探究小組努力達成共識,表達統一觀點。在多元互動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不斷提高、共同發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充分實現“活動”的價值,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真正學起來、探究起來、思考起來。
4.提供表達和解釋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議題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紐帶,它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活動型課堂中,需要充分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機會、表達觀點的機會以及解釋異議的機會。通過提供機會,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培育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案例4
議題:學校食堂的菜價該不該漲。
在學校召開的菜價上漲意見征求會上,學生代表除了對食堂報告中提出的菜價上漲的多項原因進行詢問外,還分別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意見。
意見一:應該上漲。通過適當提高售價、提供固定套餐等方式緩解菜價上漲壓力。
意見二:不該上漲。通過適當減少菜量、更改烹調方式等措施抵消菜價上漲壓力。
問題:
(1)選擇自己贊同的觀點,并闡述理由。
(2)談談自己對該聽證會的認識。
上述設問開放,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例如,對于意見一,學生可以闡述提價的理由、固定套餐的好處等;對于意見二,學生可以從男女學生食量差異、不同菜色成本不同等角度進行分析。當然也會有學生提出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應肯定學生的表現,給予學生表達個人見解的機會。對于預設問題和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話題,教師都應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和討論,使學生能用開放的態度呈現多元化的觀點。
二、堅持議題導向,支撐教學內核
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不僅要注意議題內容的選擇,還要在活動形式設計上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明確,線索清晰
活動設計應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線索。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應體現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反映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線索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的脈絡。
明確的活動目標必須具體細致,突出重難點,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必須具有層次性,層層遞進,反映學生行為能力的變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清晰的線索可以引領整個課堂活動,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結構,構建學科知識網絡,豐富價值觀內容,進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活動型課程教學設計應考慮以學生活動為教學線索,并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學科本質,活動特征
活動型學科課程,由“活動型”和“學科課程”兩個詞組成。前者表明其特征,后者表明其本質。活動設計應以課程內容為內核和支撐,即要求統籌議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并進行序列化處理。
本文列舉的幾個議題,都是圍繞著教材內容展開的,都是以教材的重難點突破為設置議題的目的。
3.了解“三情”,重視價值
“三情”即學情、教情和社情。活動設計時要了解學生對議題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要了解議題是否符合教情,為教學服務;要了解議題是否聯系社會與現實,緊貼時事與生活。在實施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與議題相關的實踐問題,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
在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中,可以把議題探究當作進行價值觀教育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正視生活中出現的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種問題。通過創設與之關聯的教學情境,探究、發現該議題的實踐價值,使有關價值觀教育的學科內容生活化、生動化。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成為學科邏輯與實際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關鍵在于確定活動議題。議題式教學,不僅需要重視學科邏輯體系,更需要重視社會現實需要,以實現思想政治“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有機統一。
[? ?參? ?考? ?文? ?獻? ?]
[1]? 陳航波.素養為主導? ? 議題為紐帶? ? 活動為依托:對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4):6-10.
[2]? 徐艷偉,孟憲瑞.課堂教學線索構建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15(20):34-36.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