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勞動教育的意涵、價值與實踐

2021-03-24 11:48:35張海生
大學教育科學 2021年1期

摘要: 在高等教育階段,推動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準確理解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上,而理解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又必須觀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如此方能真正把握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價值及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為高校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方案。從本體論看,高校勞動教育與勞動的本真密切相關,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性腦力勞動。從價值論看,高校勞動教育兼具教育價值和勞動價值雙重功用,旨在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和培養“全人”。從方法論看,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形式多樣,既有正式課時學分的要求,又有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的補充,是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兩種形式的結合,是生活性勞動教育、生產性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和創造性勞動教育的統一。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生產性勞動;教育價值;勞動價值;創造性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1-0053-0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高校‘人工智能+新工科融合發展模式研究”(19YJC880130)。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在多個場合發表了關于勞動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著重強調大學生要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育積極的勞動態度,培養優良的勞動品德、必備的勞動知識技能,為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礎[1]。隨著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大眾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勞動教育成為新時代學校教育關注的重要一環。從宏觀層面看,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并列對待(有學者將之與蔡元培的“五育并舉”相提并論,稱之為“五育融合”)[2],并將之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即由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轉變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微觀層面看,加強勞動教育,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再次強調,也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根本途徑。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陸續頒布系列文件,為新時代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

事實上,勞動教育一直存在于國民教育的各個階段,只不過近些年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整個社會和教育學界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有所偏差:要么將勞動教育片面等同于體育,將之與德育、智育、美育等割裂開來;要么將勞動教育完全等同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致使勞動教育的形式大于內容,未能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本真功能。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現狀也不容樂觀。推動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準確理解高校勞動教育本質內涵的基礎上,而理解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又必須觀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如此方能真正把握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價值及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為高校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方案。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從本質上看,勞動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即使人得到全面發展,而勞動只是一種手段。但要想弄清楚勞動教育是什么,就必須先搞清楚什么是勞動?關于勞動的內涵,很多學者都對之進行了界定,但毫無疑問,馬克思對勞動的界定最具典型性。馬克思認為,“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3](P207-208)。而且,馬克思還強調,與動物的“勞動”相區別,人類的勞動“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勞動的內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志。”[3](P208)可見,勞動本身至少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首先,勞動本身是一種生產性勞動,其目標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其次,人類的勞動是有目的的活動,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尤為強調人的意志力的保持;再次,勞動的開展必須包括勞動對象、勞動內容和勞動方法,而要讓勞動者樂于享受勞動,就必須精心安排勞動內容并輔以恰當的方法,使勞動內容和勞動方法既能實現勞動本能,又能引人入勝;最后,勞動本身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它與人的體力、智力等因素緊密相連。此外,馬克思還強調,“大工業生產又要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并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生產勞動與教育的結合是造就個人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4]這些論述均為深入理解勞動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解釋框架和學科視角。

由上推之,勞動教育也必然要包含以上馬克思關于勞動的界定。首先,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性勞動,其根本目的也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現實目標在于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人;其次,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再次,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有明確的勞動對象、勞動內容和勞動方法,而且勞動內容和勞動方法或勞動形式越吸引人,學習者的勞動教育效果就越好;最后,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勞動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緊密相連,尤其是與智育和體育的聯系極為密切。

具體到高校勞動教育,我們還必須考慮高等教育這一層級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像基礎教育階段那樣安排勞動教育內容和方法。根據傳統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很顯然,高校勞動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屬于腦力勞動的范疇。因此,高校勞動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及其有效開展,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考察和論證。據此,也就為我們深入理解高校勞動教育搭建了可行的分析框架,即可以從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3個維度對高校勞動教育進行深度闡發:高校勞動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生產性(腦力)勞動,目的在于培養理性的全人;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在于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縮短大學生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周期性,拉近與工作世界的距離[5];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多樣,需要探索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相適應的多元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

三、本體論:高校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生產性(腦力)勞動

就本質而言,勞動是一種生產性勞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行為。這種概念界定,實際上也與教育的概念有著緊密的關系,即教育本質上就含有勞動的意涵。具體到高校勞動教育,其有效開展還必須觀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及高等學校的組織特性。

首先,高等教育是圍繞高深知識進行的專業教育活動,其知識材料的高深性和高等性,決定了高等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與人才培養的方向、質量與規格統一起來。伯頓·克拉克認為:“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規的組織,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6](P11)布魯貝克也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這些學問或者還處于已知和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于它們過于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7]可見,理解高校勞動教育,就必須深入探究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組織的基本運行規范,把握高深知識的核心本質和基本特征。而近代以來,高深知識的發展呈現以下特征:(1)知識具有專門化的性質,且專業有日益增多的趨勢;(2)高深知識的自主性程度越來越高;(3)知識的發現是一項無止境的任務;(4)高深知識具有累積性[6](P13-14);(5)高深知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獲得的。正是由于知識的這種演變特征,使得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不同于其他層次和階段的勞動教育,其有效開展必須做到學術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統一。

從高深性(學術性)來看,高校勞動教育不能僅停留于體力勞動教育層面,而更應該指向腦力勞動教育的開展,培養學生運用智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專業性來看,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門檻較高,需要精深的專業理論素養和較強的專業實操能力,因而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還必須觀照各個學科專業的特性,既要設置一般的、普適性的勞動教育內容(包括實習、實訓,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以及由學校開展的各類實踐性課程),又要設置符合學科基本素養養成的專業勞動教育內容(包括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專業頂崗實習、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等)。從應用性和實踐性來看,高校勞動教育主要強調高深知識的應用維度,即高等教育不僅要研究和生產高深知識[8],還要對高深知識和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使之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但這種對高深知識的轉化和應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的,而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專業學習后,是可以獲得部分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指向就是在于此,即高校勞動教育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產性(腦力)勞動,它通過高深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而得以實現。在此過程中,高深知識的生產(學生多元智力的系統開發和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高深知識的有效傳播(勞動教育內容的合理安排和勞動教育方法的科學選擇)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而高深知識的實踐和應用(運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效參與勞動)是大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主要意指和目標。

可見,高校勞動教育作為一種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生產性勞動,其內涵直接指向高深知識的學術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是個體的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統一。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學術性和專業性主要指向高深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旨在通過學術訓練和專業培養,為大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現實問題和以專業性思維為各行各業提供服務性社會勞動奠定基礎。進而言之,也就從本質上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必須注重大學生個體獨立精神和創造意識的塑造——重在塑造大學生的身體、精神和靈魂,培養大學生的遠大理想、專業信念和勞動價值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要指涉高深知識的應用和轉化,側重通過勞動教育加強高等教育與外部工作世界的聯系,讓勞動教育成為聯通高等教育與外部工作世界之間的橋梁[5]。即高校勞動教育還必須注重大學生個體社會意識和社會能力的培育——重在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勞動本領,使其畢業后能夠通過專業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在社會職業崗位中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勞動教育的本真意涵(本體論)就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論與方法論的主要指向和具體內容,同時也為辯證看待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之間的內在關系提供了有效解釋框架。

四、價值論:高校勞動教育兼具教育價值和勞動價值雙重功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9]。隨后,《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0]。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具有其本真的價值意涵。但這只是從國家層面對勞動教育價值的闡釋——毋庸置疑,這是探討高校勞動教育價值的現實維度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考量尺度和觀測維度。對高校勞動教育價值的考察,還有必要從學理層面加以厘清。

對于價值而言,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其內涵不一。但不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高校勞動教育都應當是教育價值與勞動價值的復合物,不僅具備教育的價值意涵,也包括勞動的價值效用,同時還必須體現高等教育的本質特性。

首先,高校勞動教育必然具備教育價值的意涵。從教育價值來看,它包括教育的個體價值(又稱內在價值)和教育的社會價值(又稱外在價值)。教育的個體價值是教育的本質屬性,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社會價值是教育的社會屬性,旨在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又必須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而論,否則高校勞動教育就會被懸置高閣,喪失其本有的教育價值。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并正式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底,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 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11]。但中國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大而不強、現有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偏差等問題[12],由此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整體落實率低。另一方面,從就業趨勢來看,隨著整個經濟社會科技等的快速變化,未來勞動力市場將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需要早做求職準備、積極應對就業難的挑戰[13]。這無疑為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教育的提出,恰好為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彰顯其個體教育價值和社會教育功用:一是改變部分大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不良傾向,強化大學生的勞動觀,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調動大學生創造性地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其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二是繼續堅持并強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破除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加強大學生與工作世界的聯系,加快大學畢業生從校園學生角色向職業崗位角色的快速轉變,增強大學生的專業勞動技能水平,縮短大學生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周期性,提高大學生初入社會職業崗位的單位生產效率。

其次,高校勞動教育還必然具備勞動的價值指涉。從勞動的價值來看,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而且人的社會性也是通過勞動而產生、實現并得到證明的。此外,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還是體力與腦力的總和。盡管在馬克思當時的年代,勞動指的僅是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并不包括精神領域的生產勞動。但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革新,尤其是現代智能科技的快速發展,勞動不僅僅體現為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對應的是物質財富),還更多地指向了精神生產領域的勞動(對應的是精神財富)[14]。近日,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的性質一分為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強調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和手腦并用,強調繼承傳統和時代精神,強調發揮大學生創新創造的主體作用[15]。因此,從勞動的價值維度來看,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不能僅體現為體力類的物質生產性勞動(實踐性),還應更多地指向運用腦力(思想性)和智能科技等現代工具進行的腦力類生產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而且后者理應成為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價值所在,如此方能體現高等學校作為高深知識生產的核心場所的本質特性。

此外,高校勞動教育在一定條件下還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10]。一方面,由上文高校勞動教育與高深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的關系來看,高校勞動教育與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緊密相連,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必須依托于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的有效結合,因為要做成某一件事情,就必須綜合運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其中,所學理論主要指涉智育,將之應用到現實情境中(本身就是勞動教育的直接外顯),既要考慮現實情境的復雜性(非智育的范疇),也要考慮到事件本身的方向性(德育)、科學性(智育)、倫理性(德育)和價值性(德育、體育、勞動教育和美育)。可見,在某種程度上,勞動教育之于其他四育,具有強大的滲透性。另一方面,與其他四育不同,勞動教育是唯一直接通向勞動世界、工作世界的教育,其獨特價值就是在更廣闊、更具體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將在其他四育中獲得的知識、能力、素養,整合性地、創造性地運用于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成為在勞動創造中實現個體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和諧統一的高素質人才[5]。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勞動教育之于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及其人才培養功用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夸大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將之凌駕于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之上;同時,我們也不能窄化勞動教育在培養全人和理性人中的價值和作用。就五者之間的關系而言,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之間是一種互蘊互攝關系,勞動教育在本質上屬于社會教育領域,我們既不能拔高和夸大學校勞動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不能貶低和降低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功用[16]。

五、方法論: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策略多元統一

從本質上看,本體論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價值論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方法論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從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閉環看,本體論與價值論又制約著方法論的實施,方法論的有效闡發必須建立在本體論和價值論的基礎之上。就本研究而言,高校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基于高校勞動教育的本體論和價值論而深入闡發與抉擇。就高等教育的本質而言,“高深知識以復雜系統為對象……其表達形式是專業化的、深奧的、緘默的,具有復雜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17]。這種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組織、管理、課程、教學、評價等制度的設計與安排、貫徹與執行,都應符合高深知識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規律。為此,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觀照高等教育知識材料的高深性和勞動教育作為一種生產性勞動的本真,科學合理地設置高校勞動教育內容,并輔之以恰當的勞動教育方法,如此才能使高校勞動教育發揮實效。

首先,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安排應當多元、引人入勝①,具體包括:(1)生活性勞動教育——這是最基本的勞動教育內容設計,旨在通過正式的課程設置和非正式的集體活動安排,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大學生明白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自己獨立處理,養成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獨立人格和生活能力。(2)生產性勞動教育——主要是讓大學生體驗物質生產性勞動,培養大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包括見習、實習、實訓等形式,旨在通過生產性勞動實踐,讓大學生體驗從簡單勞動到復雜勞動再到創造性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創造價值。(3)創造性勞動教育——這是高校勞動教育內容安排的關鍵與核心,也是與其他階段勞動教育內容設計的最本質區別,即強調高等教育的高深性,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創造意識、能力的培養及挖掘,包括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創新創業實訓等形式,旨在讓大學生主動開動腦力,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運用,將智力運用到創意的開發上,提高生產性腦力勞動能力。 (4)服務性勞動教育——既包括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志愿性活動(如“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又包括具有專業性質的服務性勞動(如運用專業知識為普通群眾提供專業咨詢與服務等),讓大學生提前感知服務性勞動的魅力,以及助人為樂的滿足感。需要注意的是,這四種勞動教育內容的安排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每一種勞動教育內容的安排既包括正式的課程設置和學時、學分安排,又包括非正式的社會性集體活動和專業性服務活動,是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統一。

其次,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應以正式課程為主要依托,具體課程設置必須包括通識性課程、專業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和創新創業類課程等多個模塊。為此,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以明確,并通過精細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勞動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及其主要教育內容”[18]。其中,大學生在第一學年,應主要接受通識類勞動內容的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其課程形式可以由勞動教育通識理論課、勞動教育專題講座等內容構成;在第二學年或第三學年,應主要接受專業性勞動教育內容的熏陶,旨在通過加強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的專業服務性勞動能力,該類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方向特點在專業教育內容模塊進行選擇(前提是該類型勞動課程的有效開發及其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并凸顯創造性勞動教育內容的安排;在第三學年或第四學年,主要接受實踐類課程的內容訓練,包括專業性的實習實訓、公益性的社會性活動、創新創業類實踐等內容,該類課程強調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旨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和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和感知理論世界與工作世界的聯系,并使之能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迅速轉換自身的角色。如此一體化的安排,方能將高校勞動教育與高校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等相互融通,進而拓展通識教育的勞動內容,強化專業教育的勞動意涵,增強實習實訓的勞動導向,提高創新創業的勞動效果,切實增強學生應對復雜外部世界和多變的社會職業崗位的能力。

再次,不同類型、層次高校勞動教育的方法策略應有所區別。高等學校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還必須重視具體方法策略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如此,就要考慮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特殊性[19],根據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勞動教育內容,選擇適宜的勞動教育方法。具體而言,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的勞動教育方法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大學生創造性勞動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參與老師科研項目,掌握基本的科研流程,主動運用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0],其基本形式可以是科教融合、產學研合作等;應用型大學的勞動教育方法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即專業性的服務勞動能力),其有效途徑包括積極參加實習實訓、專業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等;高等職業類院校的勞動教育方法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主要是物質生產性勞動),增強大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其有效途徑包括實習實訓、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對不同類型、層次高校勞動教育方法的選擇只是筆者做出的簡單分類,不同類型、層次高校在勞動教育內容和方法選擇上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完全對應的關系。

最后,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安排和方法選擇還必須考慮社會發展的時代性特征。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一輪智能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漸由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走向智能社會。在智能社會階段,人與機器共生共存,人機競合(既競爭又合作)將成為常態[21]。這就要求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與之同向而行,借助強大的智能科技的力量,創新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使勞動教育的開展既具有時代特征又引人入勝,切實增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和育人價值。根據現階段智能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越是能被數據化、結構化和程序化的勞動行業和就業領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就越大[22],由此高校勞動教育就必須對勞動教育內容進行科學重構,適當融入科技勞動教育內容,并選擇與科技發展相適應的勞動教育方法。例如,高校可以根據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高感知性、開放性、自主性等特性[23],通過仿真實驗室讓學生感知具體的勞動生產環節,在虛擬的環境中提早(真實)體驗勞動創造價值,在實際的操作中不斷了解技術的研發原理、應用領域與轉化途徑,進而培養學生運用新興技術思維、原理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六、結 語

與中小學勞動教育強調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側重點不同[24],高校勞動教育更多需要發揮高校、社會、企業、個體等利益主體的作用,尤其是要求個體之于勞動的理解、熱愛和尊重,并且強調對大學生創造性腦力勞動教育的啟蒙、熏陶和訓練。但勞動教育如何有效貫徹實施,還需各高校根據各自的辦學基礎和條件,審慎為之,否則就可能陷入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窠臼。同時,高校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也必然需要政府、高校、社會、行業企業、家庭、學生等不同利益主體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否則高校勞動教育就是紙上談兵。此外,如何評價大學生的非正式的專業服務性勞動,也是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之一。但無論現在高校勞動教育面臨怎樣的困境,都不可否認,勞動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必將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的優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有用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基于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的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17-21.

[2] 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03):7-16.

[3]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顧明遠.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J].教育研究,2017(08):4-11.

[5] 周光禮.勞動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N].光明日報,2020-07-28(14).

[6] [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7] [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8] 李梟鷹.從高深知識到大學課程:一個學術性的生成過程[J].大學教育科學,2018(02):38-42+125.

[9]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10] 新華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0-07-27].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26/ c_1125772938.htm.

[11] 教育部.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0-05-20)[2020-08-04].http://www.moe.gov. 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 html.

[12] 李立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下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邏輯框架與作用機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06):10-19.

[13] 岳昌君,夏潔,邱文琪.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4):1-17.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關于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幾個問題[J].經濟研究,2001(12):33-40+91.

[15]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0-07-27].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16] 張應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慶高教研究,2020(04):5-10.

[17] 趙蒙成.復雜性思維與“高深知識”[J].現代大學教育,2005(05):7-11.

[18] 張海生,張瑜.多學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與發展策略[J].重慶高教研究,2019(06):81-93.

[19] 張海生.我國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分類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8(01):41-55.

[20] 盧曉中.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五大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19(05):6-9.

[21] 余小波,張歡歡.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觀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9(01):75-81.

[22] 張海生.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將如何存在[J].江蘇高教,2020(02):23-29.

[23] 羅萬成.虛擬現實技術與“新工科”人才培養——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8(01):65-77.

[24] 王玲.統籌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06):22-27.

The Meaning, Value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Analysis of Ont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ZHANG Hai-sheng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we must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like this we can truly grasp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provides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ssence of labor.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productive mental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dual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value and labor value,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diverse, inclu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formal class credit and the supplement of social practice or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formal learning and informal learning, and the unity of daily life labor education,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service labor education and creative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al value; labor value; creative labor education

(責任編輯 黃建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91|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亚洲免费三区|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综合欧美|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第一色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毛片免费|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激情影院|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亚洲综合第一页|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网久久综合|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激情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