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 馮磊



摘要: 英國“知識交換框架”(KEF)評估項目是從知識交換的維度對高等學校進行績效評估的新舉措。隨著英國政府和社會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投入及其回報不斷提高,2017年末英國提出發展“知識交換框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開展。從KEF的第一輪實施方案來看,其評估內容注重覆蓋廣泛的知識交換活動,高校分類強調可比較性,評估手段綜合運用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結果呈現力求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英國KEF的開發與實施對我國完善高校多元評估體系,促進高校知識交換活動拓展了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評估;高校管理;知識交換;校企合作;英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1-0120-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加快‘雙一流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究”(AAA180009)。
隨著高校日趨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來源,其第三職能——社會服務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但目前較為成熟的高校評估工具多聚焦于教學與科研活動,對高校社會服務活動的關注明顯不足,無法有效推動高校參與社會服務。20世紀末,英國開始重視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并通過提出“知識交換”的概念,進而擴展了高校社會服務的范圍。基于此,英國一直圍繞“知識交換”的概念探索相關評估方法以促進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分別對應知識的傳播、生產與應用。2017年末,英國提出開發“知識交換框架”(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以下簡稱KEF)評估項目,并于2020年在英格蘭地區開展第一輪評估,從而與已經成型的“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以下簡稱REF)和“教學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以下簡稱TEF)共同構成對高校的全維度評估。本文聚焦英國對高校知識交換這一新維度的評估,對KEF的產生背景、開發目的、評估內容與方法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推動高校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及開發相關評估工具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英國“知識交換框架”的產生背景
高校的知識交換活動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與資金方面的鼓勵與支持,還需要社會與企業的認同與信任,英國開發KEF即緣于政府、社會及高校投入知識交換活動的現實需求。
(一)政府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投入直線上升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開始投入資金促進高校技術轉移,但大規模資金投入則始于90年代末。1999年,政府從“一攬子撥款”中劃撥出專項基金用以支持高校與外界的知識交換活動,該基金與教學、科研并列,名為“知識交換基金”。“知識交換基金”由英格蘭高等教育基金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以下簡稱HEFCE)與研究理事會共同管理,設置多項子基金,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以下簡稱HEIF)。HEIF自設立以來資金數額不斷增加,2009年,第四輪HEIF相比于第三輪的1.5億鎊增加了36%[1](P25-28)。政府在2017年的《工業戰略白皮書》中認可HEIF的重要作用,并承諾到2020~2021年度增加HEIF至2.5億鎊[2]。除此之外,HEFCE還在專項資金里設立更多的特定項目用以支持高校知識交換[3]。不斷增加的知識交換投入使政府越來越關心資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進行更細致的評價,以更好地分配資金。
(二)工商業及社會對高校的投入不斷增加
在政府基金和政策的推動下,工商業及社會團體對利用高校知識成果的熱情逐漸高漲,投入的資金也越來越多。20世紀初,英國多數高校已經和企業、公共服務機構、慈善團體及社群之間建立了多重互動,知識交換活動覆蓋了聯合研究和項目發展、咨詢和培訓、知識轉移伙伴關系、建立新的公司等各種形式。從英格蘭高校的知識交換收入情況可以看出工商業及社會對高校的投入趨勢:根據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BIS)2009年的統計,2007~2008年度英格蘭高校的知識交換收入達到28億鎊,比2001年增長了50%[4];HEFCE在2018年的報告中也指出,從2004年到2017年,英格蘭高校在各項知識交換活動中的收入均穩步提高[5](P17-19),反映了工商業及社會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投入的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工商業及社會團體迫切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各個高校在各項知識交換活動中的表現及優勢。
(三)高校知識交換的社會貢獻與回報率越來越高
2009年,HEFCE同第三方機構合作,首次計算出高校知識交換活動對經濟和社會的價值回報。根據估計,用于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6億英鎊投入已經產生了至少29億到42億英鎊的價值回報,高等教育與商業及社群互動調查(Higher Education Business & Community Interaction,以下簡稱HE-BCI)的數據也顯示,高校知識交換活動對商業和社群的作用逐年增強[1](P25-28)。戰略發展基金(Strategic Development Fund)及接替其功能的催化基金(Catalyst Fund)是英國支持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重要基金,2016年9月HEFCE委托德勤公司(Deloitte)分析兩個基金的影響與回報。分析結果認為:催化基金每投入1英鎊,直接和間接價值回報分別為2.91和4.64英鎊;戰略發展基金每投入1英鎊,凈回報已經達到12英鎊[5](P19-20)。這些分析數據再次證明了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產生的經濟與社會價值逐漸攀升,使政府認為有必要搭建更規范的平臺來進一步促進高校對經濟與社會的貢獻。
二、英國開發“知識交換框架”的目的
所謂知識交換,就是指高校對其生產的知識加以開發和利用的活動[6]。HEFCE進一步將其解釋為高校通過“分享其知識、專家技能及其他各類資源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益處”的活動[7]。英格蘭科研局(Research England.UK)成立后,全面負責英格蘭高校的知識交換活動,它與英國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UK)共同將高校知識交換定義為“高校與非學術伙伴之間緊密合作以產生商業、環境、文化及社會效益的活動”[8]。由此可以看出,在知識交換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知識生產與傳播,但與高校專門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活動不同,知識交換更加強調通過知識資源的應用來直接產生經濟和社會價值。
英國開發KEF的出發點是為了形成完備的高校績效評估體系,提升高校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的貢獻。2014年,英國政府要求HEFCE開發一個完整的評估框架來衡量高校的知識交換表現。2017年11月,BIS發布白皮書《工業戰略:建立適應未來的英國》(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正式提出發展KEF,負責高校事務的部長約翰遜(Johnson)在對HEFCE的指導信中就此計劃提出了詳細要求,“為了在21世紀贏得現代經濟的成功,我們需要高校在知識的生產、傳播、開發和應用三方面都更加具有競爭性。”[6]事實上,實施較為成熟的REF已對高校知識生產評估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開發的TEF也進一步完善了高校知識傳播方面的評估,但仍缺少項目對高校開發和應用知識的活動進行評估。KEF可以在高校知識交換活動方面提供可比較的、有基準的以及公眾易于參考的績效信息,使高校績效評估體系覆蓋高校職能的三個維度而變得相對完整[6]。2018年英國政府發布的《意見征詢》明確指明了實施KEF之目的,即KEF要面向政府、工商業及社會團體、高校三類對象實現三個目標:第一,KEF需要為政府撥款機構提供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表現,使其更好地分配知識交換基金;第二,KEF需要為企業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知識用戶更加清晰地呈現高校的強項,提高企業及其他用戶選擇高校伙伴的有效性;第三,KEF需要為高校提供有關知識交換活動的有用信息和數據,幫助高校更加清晰地認識自身表現,從而促使其改進提高[9]。
三、英國“知識交換框架”的評估內容
“知識交換框架”作為英國首個針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績效評估框架,其方案設計經過各方反復磋商,評估內容覆蓋了廣泛的知識交換活動。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驅動力的角色已經被廣泛認識,許多國家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高校與外部組織進行知識交換,促進高校知識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但已有政策及研究多關注高校的技術轉移,極大地局限了高校知識交換的內容、對象及形式:在知識交換內容上,更關注科學與工程知識的應用;在知識交換對象上,多支持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而忽視其他公共及社會組織的參與;由于以上兩方面局限,在知識交換的形式上,更多集中于通過專利授權、衍生公司等形式促進高校知識成果商業化[10]。正是認識到高校知識資源應用的多樣化,英國在21世紀初就將政策術語由“技術轉移”改為“知識交換”,全面推進高校各個學科與外部各類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劍橋大學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CBR)及公共與企業經濟顧問中心(Public and Corporate Economic Consultants,PACEC)在2008~2009年度對英國兩萬多名高校人員的調查表明,20.2%的高校學術人員在過去三年內參與過知識交換活動,分學科來看,22.6%的衛生科學、21.9%的STEM學科、14%的藝術人文學科及20.1%的社會科學人員參與其中,表明英國高校知識交換內容的學科豐富性;同時,調查所涉及的知識交換合作對象中,企業、公共機構及慈善志愿組織分別占41.1%,53%及44.3%,顯示了合作對象的多樣性;知識交換的形式同樣多元,包括基于個人的活動、基于社群的活動、商業化活動及問題解決活動等各種類型,如圖1所示[10]。英國高校已經較為全面地參與到知識交換活動中,為了進一步推動這一局面的發展,KEF對高校知識交換的評估必然要充分考慮知識交換的內容、對象及形式。
劍橋大學的CBR/PACEC兩個中心是英國政府促進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開發KEF過程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其關鍵人物被納入KEF運行小組或技術組顧問團。KEF技術組基于CBR/PACEC對英國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研究成果及其他相關研究,將KEF的評估內容劃分為7個維度:合作研究、與企業共同工作、與公共及第三部門共同工作、技能及創業培訓、地區發展與重建、知識產權及商業化、公共和社群參與[11]。合作研究包含高校各學科與非學術組織的各類共同研究活動,與企業、公共及第三部門共同工作則指高校為相關機構提供的咨詢服務、問題解決服務等活動。KEF對“地區發展與重建”和“公共與社群參與”兩個維度進行了重點解釋。“地區發展與重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溢出結果有利于地區增長與重建,二是指高校與企業、公共部門及相關組織專門實施知識交換活動,以地區發展及區域重建為首要戰略目標,這些活動可包括地區經濟發展、社會包容性建設、公共空間或基礎設施改進以及對破舊區域的重建等[9]。對于“公共與社群參與”,KEF借鑒了國家公共參與協調中心(National Co-ordinating Centre for Public Engagement)對公共參與的定義,將該維度描述為能夠向公眾及社群分享高等教育及科研價值的各種活動,且強調互動與傾聽、產生共同收益[9]。以上7個維度盡可能地平衡和覆蓋了高校知識交換的各類內容、對象及形式,保障了KEF評估內容的全面與均衡。
四、英國“知識交換框架”的評估方法
英國“知識交換框架”在評估方法上進行了重要的探索,強調高校評估的公平性、定性與定量手段的平衡性、評估結果呈現的互動性,這些特點將提高評估的效度,增強對各類用戶的服務性。
(一)高校分類——構建公平的比較基礎
對高校任何領域的評估都應當首先考慮高校的分類,否則會使評估意義銳減。對于高校知識交換活動評估來說,更需要考慮高校之間的結構性差異。沒有任何一種知識交換活動是適合所有高校的,高校的知識交換活動特征取決于其學科結構及其所在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特征等因素[12]。忽略這些差異進行評估不僅無法保證評估結果的公平性,也無法有針對性地促進高校的不同類型的知識交換活動,例如比較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與小型單科學院之間的知識交換活動表現就沒有意義[13]。為此,KEF運行小組特邀劍橋大學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中心(Centre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的烏爾里克森(Tomas Coates Ulrichsen)教授對KEF的高校分類進行研究。
烏爾里克森分析了高校的知識生產能力、教學與研究分布特征、規模水平、物理設備以及高校所在地方社會經濟及工業背景等因素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屬性與機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分類的概念框架,包含三個維度:各領域知識儲備、各領域知識生產能力以及相關物理設備與基礎設施,正是這三方面共同決定了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能力基礎,每個維度可通過相應指標及變量進行測算[13]。進入分類階段,首先以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以下簡稱HESA)及REF2014作為數據源為各變量進行賦值。其次,以赫芬達爾指數HI(Herfindahl Index)計算每所高校的學科集中度,若一所高校的HI指數超過0.4或是50%以上的學術人員從事同一學科,則將其劃歸為專業類高校,之后根據其集中性學科的不同將其歸為藝術類、社科人文類或STEM類高校。最后對余下的綜合性高校進行分類:先對各維度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相互獨立的主成分變量,并對主成分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進行層次連接聚類法分析(Hierarchical Linkage Cluster Method)獲得聚類的數量,并確定每個聚類的起始點;在此基礎上采用非層次中位數聚類法(Nonhierarchical K-medians Cluster Method)將所有綜合型高校分為5個聚類[13]。
在最終的實施方案中,社科及商科組由于成員過少而被合并至其他組,所以最終在KEF第一輪評估方案中,英格蘭高校被劃分為7個小組。藝術組包括倫敦藝術大學、皇家藝術學院及皇家音樂學院等21所,STEM組包括圣喬治學院、克蘭菲爾德大學、皇家農業大學等12所,其余101所綜合性高校分類及特征如表1所示[14]。這一分類充分考慮了高校的學科分布、教學與科研的比重、資金來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有效地將英格蘭高校進行聚類,使各類高校根據自身特征而側重參與不同類型的知識交換活動,由此建立了同臺比較的基礎,也賦予組間比較以實際意義。
(二)評估方法——綜合運用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
KEF遵循有用性、可靠性、普遍性、即時性及專注性的原則,為知識交換評估的7個維度分別建立了一定的測量指標,個別維度還以描述性材料作為輔助[9]。值得注意的是,KEF賦予每個維度平等的地位,也賦予各維度的測量指標相同的權重,測量值以最近三年的平均值為準。具體的測量指標及數據來源如表2所示。
在定量評估方面,KEF注重對已有數據的最大化使用。KEF在開發之初就確定了“充分利用已有數據,減少數據收集給高校帶來的負擔和消耗”的原則[6]。在第一次意見征詢時,各方均支持對現有數據的挖掘,特別是對HE-BCI數據的再利用[15]。自1999年起,HE-BCI開始每年發布報告,公布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投入與產出,包括企業、公共與社會組織對高校研究的投入,以及高校咨詢、商業化及知識產權收入,還包括高校其他服務社會的活動情況。至2007~2008年度,各利益相關者均已廣泛接受HE-BCI測量的有效性和相關性,因此HEFCE也開始將其用作分配第四輪HEIF資金的基礎[1](P25-28)。基于HE-BCI的成熟性與接受度,KEF在評估時最大程度地引入了HE-BCI數據作為測量基礎。另一方面,來自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的數據也為項目評估提供了支持。HESA主要統計的是英國高校高等教育活動的基本數據,如各類教師人數、學生人數、入學情況、畢業情況、資金收入等。KEF評估更加關注高校單位資源所取得的知識交換成效,因此往往需要借助HESA數據將HE-BCI數據進行標準化。在最初方案中,標準化的基數是高校當量全職學術人員數,但由于KEF定位于高校層面的評估而非學術人員的評估,因此在最終方案中,標準化的基數被統一調整為高校收入[11]。其他一些數據源也被考慮使用,如英國創新局及各研究理事會的數據等。
由于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沒有現成數據作為衡量值,同時這兩方面也很難完全以量化方法來評估,因此KEF在包含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維度中引入定性評估。評估維度中的“地區發展及重建”和“公共及社群參與”需要高校提交敘述性材料,材料通常包含5個部分:一是基本信息,如機構名稱與聯系方式;二是背景信息,KEF要求高校提供知識交換活動的使命、科研和教學特征等內部背景以及所在地區位置、經濟、人口和社會經濟背景等外部背景;三是戰略目標,要求高校簡述其在各個知識交換維度上的戰略目標以及如何達成目標;四是已實施的知識交換活動及成果,包括人員參與情況,成果及潛在成果產出情況等;最后是外部組織對高校活動的認可情況,包括個人、機構及項目所獲得的證書或獎勵等[9]。在KEF第一輪方案中,敘述性材料不會被評級或打分,只用于給相關用戶在做出判斷時提供更多參考。
(三)結果呈現——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KEF在結果呈現及應用方面表現出直觀性、互動性及動態性的特點,力求打造用戶友好型的展示界面,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首先,KEF無意于建立一個關于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排行榜。KEF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提供一個新的高校排行游戲,而是希望能讓高校和其外部合作者更好地了解高校在知識交換活動中的特點。在最初意見收集階段,絕大多數高校也都表達了對排行或劃分等級的反感,只有個別意見認為可以采取TEF的分級[15]。因而最終KEF的結果呈現沒有選擇對高校進行排行或分級。
其次,KEF意在打造直觀的高校知識交換圖譜。在寫給HEFCE的信中,約翰遜希望KEF能夠創造一個競爭平臺,增加高校的責任感,加強對高校的問責,使高校能夠對照基準值有目標地提高自己的知識交換表現[6],而打造這一平臺最好的辦法就是圖形化呈現。在KEF結果呈現方案中,高校每一維度的測量指標將被加權求和并換算為十分制的數值,在某一類高校群中,分數處于前10%的高校將獲得10分,處于后10%的機構獲得1分,依此類推。KEF將用雷達圖呈現高校在各維度的表現,為了便于對比,同時還將呈現其所在類別的表現均值。這樣的呈現方法使高校很直觀地了解自己在同類高校中的位置以及可能提高的方向,也使高校的合作伙伴能夠直觀地了解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特征。高校所有維度的得分將不會被計算為一個總得分,同樣是為了防止以分數對高校知識交換活動進行簡單粗暴地做判定和排名,而忽視豐富的細節。
最后,KEF的結果呈現重點關注互動性和動態性。意見征詢階段各高校及企業表達最多的觀點是希望建立用戶友好型、可互動的在線數據呈現,或是專屬KEF的儀表盤圖,還有較多反饋意見希望結果呈現能使用戶方便地對數據進行過濾以獲得他們最感興趣的部分[15]。因此,KEF建立了在線的動態互動平臺,使各類用戶可以自主定制想要獲得的數據及圖示,也可以方便地查看一個高校過去三年內在某一維度的表現趨勢。這樣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方便了企業、公共機構對高校合作伙伴的準確鎖定。
五、結語
英國KEF的提出為評估高校質量與績效提供了第三種維度,并在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評估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積極的探索。在評估內容上,KEF不僅關注技術成果應用與轉化,更將目光放眼于更廣泛的高校知識交換活動上;在比較基礎上,KEF研究了不同高校知識交換活動的特征并以此進行高校分類,避免了不公平的評估比較;在評估方法上,KEF特別注意了高校難以量化評估的文化影響及社區建設貢獻,以案例提交作為定性判斷的基礎;在結果呈現方面,KEF不追求無效的排名游戲,轉而以互動平臺服務各利益相關者的個性化需求。KEF的以上特征將有效促進英格蘭高校對知識交換活動的持續參與,并將隨著進一步推廣而提高全英高校參與知識交換活動的積極性。
當前,高等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器與加速器,高校對產業、企業和地方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將進一步顯現。借鑒KEF的評估內容與方法,我國政府、高校與社會其他組織需要進一步提升知識交換與轉化的重要地位,并嘗試通過可量化的評估手段提升其有效性。首先,要提升知識交換活動在高校中的地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作為高校的三大功能支撐了其社會存在的合法性,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作用已經被廣泛認可,但我國高校社會服務的功能仍有待進一步拓展。而拓展社會服務功能首先需要將知識交換、產學研合作等活動從對科研和教學的附屬地位中剝離出來,厘清概念,給予應有的績效認可,提高學術人員與外部組織交流的積極性。其次,要重視非科技領域的知識交換。從KEF的評估內容可以看出,知識交換活動的形式非常廣泛,且不僅限于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因此,政府和高校應重視并鼓勵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各學科人員發揮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為非理工科學術人員參與知識交換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最后,要增強高校分類的研究。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專門強調要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借鑒KEF高校分類研究的經驗,我們應從高校的學科分布、規模、教學與科研比重、基礎設施等維度出發,將高校更加細致地分為不同類型的集群,而非簡單的教學型或研究型大學,使各類高校評估和發展政策更具有針對性,繼而引導高校基于自身特征加強特色建設。
參考文獻
[1]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UK.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08-2009[R].London:House of Commons,2009.
[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UK.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R].Norwich:HMSO,2003:39.
[3]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UK.Social Innovation Fund[EB/OL].(2016-03-03)[2020-06-11].http://www.hefce.ac.uk/funding/ sifund/.
[4] 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 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R].Norwich:HMSO,2009:61.
[5]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17-2018[R]. London:House of Commons,2018.
[6] Johnson J.A Letter from Minister of State for Universities,Science,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o HEFCE[EB/OL].(2017-11-24)[2020-06-19].https:// re.ukri.org/documents/2017/jo-johnson-to-davidsweeney/.
[7]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Work to Develop Knowledge Exchange Comparison Framework Gets Under-way[EB/OL].(2017-12-01)[2020-06-11].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 gov.uk/20180319120210tf_/http://www.hefce. ac.uk/news/newsarchive/2017/Name,116323,en. html.
[8] The Universities UK.Concordat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Ex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EB/OL].(2019-05-02)[2020-07-11].https://www.universitiesuk.ac.uk/policy-and-analysis/reports/Documents/2019/ knowledge-exchange-concordat-consultation.pdf.
[9] Research England,UK.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Consultation[EB/OL].(2019-01-09)[2020-06-11].https://re.ukri.org/documents/2019/ kef-consultation/.
[10] Hughes A,Kitson M.Pathways to Impact and the Strategic Role of Universities:New Evidence o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Exchange in the UK and the Factors Constraining its Development[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03):110-111.
[11] Research England,UK.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Decisions for the First Iteration[EB/ OL].(2020-01-16)[2020-07-11].http://re.ukri.org/ documents/2019/knowledge-exchange-frameworkdecisions-16-jan-2020/.
[12] McMillan T.University KE Framework Goo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Transfer[EB/OL].(2016-08-31)[2020-07-11].https://webarchive. nationalarchives.gov.uk/20180405115330/http:// www.hefce.ac.uk/media/HEFCE,2014/Content/ Pubs/Independentresearch/2016/University,KE,fra mework,Good,practice,in,technology,transfer/2016_ ketech.pdf.
[13] Coates Ulrichsen T.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Metrics:A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B/OL].(2018-11-19)[2020-07-11].https://re.ukri.org/documents/2018/ kef-cluster-analysis-report/.
[14] Research England,UK.KEF Clustering and Narrative Templates[EB/OL].(2020-03-02) [2020-08-07].https://re.ukri.org/sector-guidance/ publications/knowledge-exchange-frameworkclustering-and-narrative-templates/.
[15] Research England,UK.Overview of KEF Call for Evidence Responses[EB/OL].(2018-11-12)[2020-07-11].https://re.ukri.org/documents/2018/ overview-of-kef-call-for-evidence-responses/.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for University Evaluation in the UK
MA Xing FENG Lei
Abstract: The "knowledge exchange framework" (KEF) evaluation project in UK is a new measure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exchange. With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return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society on knowledge exchange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KEF at the end of 2017, which aim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xchange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irst round implementation plan of KEF includes evaluation contents focus on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exchange activit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mphasizes comparability, and the evaluation means comprehensively use qualitative judgment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so as to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user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KEF in the UK has opened up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knowledge exchange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evaluatio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knowledge exchang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UK
(責任編輯 陳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