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思維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的影響,可應用于臨床急診病人的治療、急診科建設和院前急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多臨床實踐、多崗位鍛煉等途徑培養中醫思維。
關鍵詞:中醫思維;急診急救;應用;培養;
分類號:R248
一.相關概念
1. 思維。思維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理性認識,即思想;或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人借助于語言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本質和規律。三、思維是反映客觀現實的能動過程;它既能動的反映客觀世界,又能動地反作用于客觀世界。四、相對于存在而言,思維指的是意識、精神[1]。思維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是有意識地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自覺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旨在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2]。
2.? 中醫思維與中醫急癥思維。中醫思維是指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而形成的指導中醫理論形成以及臨床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醫學思維[3]。中醫急癥思維是在中醫思維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醫急癥學特點而形成的,以處理人體生命活動中急性事件為主的認識過程[4]。
二.中醫思維在急診急救中的應用
1.整體思維
整體觀念,是指事物自身內部之間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都存在緊密關聯。中醫整體觀念系統地詮釋了人與自身、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除了人體自身精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在生理、病理下相互影響外,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也是相互聯系的,如此才能形成一個人與自身“形神合一”、人與環境“天人相應”的有機整體[5]。整體觀念涵蓋了宏觀(天、地、人)、中觀(自然、社會)、微觀(人的生理、病理等)三個層面。現代醫學也認為,人的健康受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影響,和整體觀念對人體健康的認識是一致的。
在急診急救中,具體到證候分析,大多數急危重癥的證候群已經由單一的臟腑經絡病變轉化為多臟腑及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改變,或由一個學科的疾病病理變化轉化為多學科的疾病病理變化,這就要求從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對證候群進行整合[6]。具體到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需要為患者整體情況著想,多舉措改善患者病情[7]。具體到大型救災現場,中醫整體思維可以引申到調配資源、急診急救一體化等,比如需要調配公安、消防、應急管理專家、醫療技術專家等人力資源,需要直升機、救護車、擔架、輪船等各類轉運手段,需要現場急救人員、轉運途中的醫護人員、醫院內接診人員院前、院內、ICU一體化,整個救援過程都需要應急管理人員有整體思維,運籌帷幄,統籌調配資源,發揮救援最大效益。
2.辨證論治思維
中醫的“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本質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等。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相同的證型,因此,可以分別采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辨證論治思維是中醫的靈魂,只有辨清了“證”,才能正確的“施治”,才能遵循中醫理法方藥的診治邏輯。比如中醫急診中常見的頭痛,根據頭痛的性質,隱隱作痛一般是虛證,劇烈作痛一般是實證,頭痛有沉重感的為痰濕證,刺痛的為血瘀證,脹痛的為氣滯證;根據中醫六經辨證理論,依據頭痛的位置,可以有邪在陽明經所引起的前額痛、邪在少陽經所引起的兩側頭痛、邪在太陽經引起的后側頸項頭痛、邪在厥陰經引起的頭頂痛等等,臨床上要根據具體頭痛的性質、位置,探尋病機,明確證型,開具相應的方藥。
3.治未病思維
“治未病”指采取各種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四個方面。現代公共衛生的“四級預防”理念也大致按照這四個層次來維護健康:“零級預防”,干預時間為獲得疾病風險因素之前,目的是預防危險因素的發生;“一級預防”,干預時間為獲得疾病風險因素后,疾病發生之前,目的是預防危險因素導致的發病;“二級預防”,干預時間為疾病發生早期,目的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三級預防”,干預時間為疾病治療中及治療后,目的是防止傷殘、促進功能恢復。
以急診急救中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為例,“未病先防”體現為日常加強民眾的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保持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體重等,控制好自身的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降低健康危險因素,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欲病救萌”,體現為接診患者有不健康飲食、吸煙、酗酒、作息不規律等健康風險因素,甚至表現有眩暈、肢體麻木等早期癥狀,這時要及時干預,降低患者的危險因素,通過藥物早期治療,避免演變成心腦血管疾病;“既病防變”,若患者已經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已經可以診斷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則要及時開展治療,避免各類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傷殘程度;“瘥后防復”,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比如卒中)發生后,要早期康復,恢復機體的功能,改善機體的狀態,避免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再次發生。
4.中和思維
中和思維注重事物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和諧、均衡。中醫學強調和諧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健康為“陰平陽秘”,體現于各臟腑功能和諧協調,情志適度中和,且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人體的疾病發生,在于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人體陰陽失衡,失去整體功能的平衡狀態;治療人的疾病,在于用藥物的陰陽偏性來糾正人體的陰陽失衡,使人體恢復到協調與和諧狀態。
在急診急救中,時間就是生命,但往往臨床上病情比較復雜,救治的關鍵在于把握住“黃金時間”,穩定患者生命體征,需要急診醫務人員具備執簡馭繁的中和思維,迅速采取措施,盡早恢復患者的酸堿平衡、呼吸平衡等,先保命后治病。
三.中醫思維的培養
1.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中醫學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功底好的醫生理解中醫思維會更容易一些。但現在醫生大都在現代科學氛圍里培養出來的,建立的是西方科學的思維模式,傳統文化教育嚴重缺位,導致他們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存在困難,甚至對中醫存在誤解。因此,要把傳統文化教育納入醫學生培養的通識課程,幫助他們建立中醫思維[8]。
2.多臨床。中醫學是直接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醫學理論體系,它比在實驗室實驗得出的結論更直接、更真實:先觀察,從臨床上提取信息;然后,思辨,取類比象、司外揣內;最后,在實踐中檢驗[9]。培養中醫思維的落腳點在于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只有在臨床中具體處理問題,才能更好的運用、強化中醫思維,實現臨床實踐能力和中醫思維之間的螺旋式上升[10]。
3.多崗位鍛煉。急診醫生,需要具備卓越領導者的綜合素質:觀大局、識大體,敏銳的觀察能力,系統協調能力,防患于未然的能力,和諧發展的能力等等,這些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中醫的整合思維、辨證論治思維、治未病思維以及中和思維。只有在臨床科室、管理崗位上多崗位鍛煉,才能跳出急診看急診,才能體味這些思維的內涵和價值。
四.結語
中醫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不但沒有被淹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反而煥發出奪目的光芒屹立在世界醫學之林;它的思維模式仍指導著臨床應用,為解決世界醫學難題貢獻著智慧和方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醫生,理應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醫[11],為解決臨床急癥問題多備一個“殺手锏”。
參考文獻:
[1]辭海·教育(心理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14.
[2]朱光.中醫思維定勢審視[N],中國中醫藥報2016年6月3日第004 版.
[3]胡素敏,孫悅,肖茜瓊等.中醫思維與辨證論治[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7,32(8):3377-3380.
[4]趙丹,李潔.中醫急癥思維與實踐[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6):1101-1104.
[5]李燦東,夏淑潔,雷黃偉.中醫健康管理與整體觀念[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19,34(10):4683-4686.
[6]曹康裕,張卓成,張濤.中醫專業七年制實習生急診臨床思維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養[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 (2):257-258.
[7]沈洪,劉中民.急診與災難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8-223.
[8]傅文第.中醫藥大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為何難建立[N].中國中醫藥報,2017 年12 月21日第003版.
[9]張伯禮.中醫思維與實踐養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23(5):593-594.
[10]趙丹,李潔.中醫急癥思維與實踐[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6):1101-1104.
[11]王鵬等.真學 真懂 真信 真用——中醫藥的發揚光大應從醫學生的教育抓起[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8, 24(8):893-894.
作者簡介:王鵬(1986.06-),男,漢族,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人,職位:講師、主治醫師,學歷:博士研究生,專業:中醫學,主要研究方向:治未病與健康管理。
基金項目:海南醫學院 2018 年科研培育基金,《基于 3D 打印的中醫小夾板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編號:HY2018-25
1.海南醫學院? 海南? 海口? 571199
2.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