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優化作業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一條有效途徑。教師對作業形式、內容的優化設計,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使他們在作業過程中收獲成長與成功的喜悅,鍛煉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層次。本文圍繞如何通過優化作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展開了初步研究,結合教學案例,提出了以下幾點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優化前置作業,激發預習興趣
所謂前置作業,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出和學生發展能力、學習情況相符的前置輔助性學習資料。前置作業幫助學生預習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前置作業時,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知識點,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學情的關注和科學分析,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確保前置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預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完成前置作業中,達到預期的預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棉花姑娘》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中獨立探索課文生字,掌握正確讀音,模仿棉花姑娘和小動物們不同的對話語氣,了解七星瓢蟲、青蛙、啄木鳥、燕子分別吃什么害蟲的生物常識,課前做足學習準備。還可以順應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愛好特點,將《棉花姑娘》的童話故事以動畫視頻的形式發送到班級家長微信群,學生課前觀看群內視頻,認真傾聽棉花姑娘與小動物們的對話,不自覺進行模仿訓練,掌握對話中生字的正確發音,借助視聽感受了解不同動物的作用,一方面提升了預習興趣,體會到預習語文課文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前置作業任務,為下節課的高質量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優化隨堂作業,促進合作學習
隨堂作業,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教學進程中通過作業形式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在利用作業優化提高教學質量時,需從隨堂作業的有效優化入手,全面評估課堂教學情況,促使學生在隨堂作業完成中積極合作學習,解決獨立作業容易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學生樂于分享作業經驗、作業技巧、學習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三年級第五單元習作教學“我們眼中繽紛的世界”過程中,教師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了《我愛故鄉的楊梅》《我家的小狗》兩篇習作例文。為了考察學生的習作水平現狀以及課堂例文學習質量,及時組織開展了《我愛故鄉的××》隨堂習作作業,依據學生學情,將學生分成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在組內演講自己的作文,互相給出評價意見和打分,教師觀察學生合作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融入學生小組討論,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幫助,發揮教師作用,促進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三、優化課后作業,延伸教學效果
課后作業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作業形式,然而在實際開展中,很多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影響,課后作業以題海戰術形式開展,作業量多且難度大,加劇了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面對這種現象,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策略優化課后作業,延伸課堂教學效果,豐富課后作業形式,做好課后作業的減負工作,給學生提供輕松、開放、自由、多元化的課后作業平臺。
例如,在《牛郎織女》這節課教學后,教師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課后搜集更多民間故事,下節課講給大家聽。有學生詢問父母,學會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有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搜集“民間故事”關鍵詞后,閱讀了“哪吒鬧?!钡拿耖g故事;還有學生到圖書館查閱民間故事大全,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花木蘭從軍”的民間故事。學生們在實踐中打開了了解民間故事的大門,拓寬了學習途徑,輕松、自由的作業氛圍帶給學生書本作業不一樣的體驗感受。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要采取有效方法,全方位優化語文作業,以此為途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小學語文作業的改革創新,提升學生作業興趣,保持學生健康向上的作業心態,利用作業推動小學語文高效陽光課堂的構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