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諦,熊 謙
(1.鄂州市教育局電化教育站,湖北鄂州436099;2.新民街小學,湖北鄂州436099)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基礎,也是我國教育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相較于中學生以及大學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小學數學是小學的基礎學科,運用多媒體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然趨勢。學好數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的感知與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小學生本身的特點,才能科學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設計以及作業設計,才能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直觀的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自己直接看到和動手實踐操作的內容更容易接受。多媒體可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思考素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各方面發展還在完善中,無法獲取教師傳授的全部知識,教師需要不斷地對小學生進行知識刺激,才能幫助學生盡快獲取教師傳授的全部知識。[1]他們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好動,在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維持半個小時,所以在理解數學的部分抽象概念上還存在著一些困難。
小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還非常天真,對于生活中的事情充滿了好奇,他們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富有想象力、善于觀察、容易被新穎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們興趣愛好十分廣泛,他們天性活潑好動。[2]多媒體的新奇性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傾向對自主性活動有好感,而對于被動性的知識接收過程不感興趣,多媒體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思維的擴散,鍛煉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數學的感覺,只有通過多觀察、多體會,才能夠真切地感受數學的有趣之處。數與數之間有著千百種的聯系,培養數學感覺對以后學習數學以及在數學方面的發展都有極大的作用。數學是一個與各學科聯系都十分密切的學科,學好數學、培養數學感覺,可以為以后學習其他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符號的學習貫穿數學學習的全部過程,不僅只有小學,而且在以后的中學和大學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符號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符號思想能夠將問題簡單化,讓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學生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數學中不乏有抽象概念,更多的解決方法是我們通過對抽象概念進行思考,將其想象成具體的事物,然后再進行計算或證明,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觀念,督促學生將數學中的操作與頭腦思考進行有意識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們動手,還要求學生動腦,雙向結合,對數學學習才更有幫助,這為今后在數學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數學重在數字,數學的課程內容大多數是在講述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數字的學習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不斷地深化數學中的統計思想。
數學不是一個死板的學科,而是一個靈活的學科。它能與多學科聯系緊密,也能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多媒體可以多角度展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數學能與生活相結合,能使學生產生豐富聯想,將數字與聯系起來,生活中也能夠應用數學,能夠促進學生今后在數學方面的發展。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主要遵循五條數學核心原則,只有合理地進行數學作業的設置,才能達到作業設置的最初目標,也就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鞏固所學知識,并拓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為小學生設置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點,通過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合理化設置。除此之外,小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對于本章內容的總體把握情況,然后進行作業設計。作業設計的目標要讓學生能夠輕松完成,要讓班級里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能夠完成作業,這樣才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例如: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先通過制作微視頻初步認識人民幣,然后布置了購物的實踐性作業,設計了購物記錄卡,讓學生帶著記錄卡和家長到超市去買東西,學生在體驗中快速清楚地算出物品的總價錢,這樣的作業適合孩子的天性,也讓學生從小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對于人民幣的知識也鞏固得比較好了。
在設置小學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內容,將作業內容的難易程度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問題是學生可以輕松解決的,而且設置的內容要符合課本大綱所授的教學目標;第二個層次是學生可以經過認真思考之后可以得出答案的作業內容;第三個作業層次的問題相對比較難,要設計出讓學生們經過“跳一跳”才能解決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后,通過視頻影象呈現設計下面的作業,讓學生任選5 道題進行解答。(1)43×58+43×42;(2)54×38+46×38;(3)201×24;(4)25×404;(5)125×88;(6)99×101;(7)43×68-43×3;(8)999×99;(9)4×16+8×32;這樣的作業,既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能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設計的問題除了要符合課本內容以外,還要設計相關內容的開放性題目,比如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問題。這類題目的設置不但可以提高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作業中,我們要給學生更多的開放性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經歷,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善于思考,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從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本節課的內容中“跳出來”,從而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創新思維。[3]
例如:學校美術組有9 人,音樂組比美術組少4 人,舞蹈組的人數是音樂組的3 倍,音樂組和舞蹈組一共有多少人?再如:有39 塊巧克力,拿出幾個后,可以平均分給6 個人?通過條件開放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從眾多的已知條件中找出多余的信息,抓住問題的本質,高效、簡潔地解決問題,能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發展。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而且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開放性問題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好數學創設了機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也有效地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且促進了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作業設置的問題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包括與生活相關聯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實際生活中也能學習到數學。
例如: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題目:一個家庭(10 人)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如果買4 張全票,則其余人按半價優惠;乙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家庭10 人旅游算團體票,按原價的80%優惠,這兩家旅行社的原價均為每人500 元。
(1)如果你家去旅游,你準備選擇哪家旅行社呢?
(2)看到這些信息后,你對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議呢?
設置作業的過程是教師為了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而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鞏固性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設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多方面的規則進行設計,否則會導致家庭作業達不到預期目標。作為一種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手段,作業一定要適應學生差異化的特點,符合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