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友
(廣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共產黨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發展來講,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導地位,因此不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作為社會主要人才的大學生都必須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勇于承擔個人使命擔當,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發展的正確性、長遠性。
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即在客觀、深入、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其產生堅信不疑的思想態度,并在行動實踐當中,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人格內外品質。至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則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手段、教學措施,培養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客觀認知,鞏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使其能夠按照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
中國共產黨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發展,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雖然在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經不斷的艱辛探索與實踐,也相繼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都是構筑在馬克思主義之上的。我們要通過信仰教育,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念如同火炬一般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承下去,使其承擔起國家、民族的使命擔當,認清來路、奮勇向前,才能穩固國家意識形態及社會治理的和諧、穩定。
對于當前的大學生來講,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使命有兩項,一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進程,二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教育、培養過程當中,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強化并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成效,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如果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缺乏,對自身的使命責任認識也會模糊不清,更遑論使命擔當。“信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話題”[2]。高校要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才能引導他們準確認識自身的使命責任,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
“個人”“國家”“民族”之間,是存在一種微妙而緊密的聯系的,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條件下,評價一個人才素質的標準,不再僅僅局限于其知識結構、專業能力,同時更加重視其對國家的態度、民族的情感,綜合起來便反映為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擔當,如果缺少使命擔當,則難以被認作是優質的社會人才,因此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成為其綜合素質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唯有通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強化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擔當,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并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信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3]。因此與一般性的文化知識教育不同,信仰教育屬于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教育實踐活動,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靈魂”。具體來講,一般性的文化知識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設,以及相關能力的提升,而信仰教育則需要作用于學生的思想、精神,驅動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正確應用,形成一種個人堅信的終極價值觀念。使學生正確、深入認識和理解信仰對象,并形成一種深信不疑的穩定思想、心理狀態,實現自身精神世界的協調、自洽、規范、約束自身的價值、行為取向。由于信仰教育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要有一套明確的制度和規范,以保證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正確、有序推進,實現對大學生的全面引導,如此才能確保學生能夠對馬克思主義形成堅定的信仰。不過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針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還并沒有構建起明確的制度和規范,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過程中,教育的執行缺少指導、要求和約束,降低了教育成效。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諸多的思想理論要點,涉及個人、社會、政治、宗教、民生、經濟等方方面面,體系健全而完整,任何一點均可以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向和布局,但是還并不能被看做是具體的、可實踐的目標,其目標的制定,需要根據當下的現實社會情況及人才培養要求而定,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和發揮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作用、價值和意義。但目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標還較為模糊,沒有明確通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讓學生實現哪些方面的發展、起到哪些方面的引導作用,難以直觀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成效。
如上所述,與文化知識教育不同,信仰教育涉及到了更多層次、更多方面的引導,這樣才能對人的精神和內在起到塑造作用,使人建立起堅定的內心精神世界,不輕易發生動搖和崩塌,并清楚認識到個人存在的價值,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擔當,使得自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儲備,得到正確的應用和發揮。也就是說,信仰教育是需要緊密貼合實際的,既要貼合社會實際、又要貼合個人實際,這樣的信仰教育才真正能夠起到有價值的作用,促進社會與個人的發展。而目前我國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所選擇的內容還并不是非常貼合社會與個人實際。如當前我國的社會環境、國際地位已經與建國早期完全不同,學生所面臨的學習、成長與發展環境也有了徹底的改變,而以往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顯然已經不太能夠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對教育成效的限制較大。
我們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它其實并沒有明確的、精煉地被提取出來,而是分散地存在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當中。當然,有諸多的學者、研究人員都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梳理,歸納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要點,不過單單學習這些要點,而不去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話,顯然并不能使學生形成堅定信仰的。當前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可能會感受到枯燥,作為教師應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深入、正確地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從而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教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陳舊”[4]。單純注重口頭說教,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成效也因此降低。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打通和融合了哲學、宗教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因此對于學生來講,其需要學習和認識、理解的東西是較為龐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具有更多的教育載體,就更加有利于學生對這些知識、理論、觀念的吸收、實踐。而目前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載體還較為單一,教師過多地掌控了課堂的主導權。如能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信息化技術、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等聯系起來,學生就能全方位地接受信仰教育引導,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要想對大學生進行有序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必然離不開制度和規范的保障。
首先,應當建立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制度規范,這一策略措施是關鍵性的,對后期教育工作的實際開展及教育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為此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結合當前的現實社會情況、時代發展趨勢和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提取和梳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使之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用明確的規范制度確保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符合現實需求,并在教育實踐當中得到嚴格落實;其次,要從教育運行機制方面做出制度規范,將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專業能力教育并列,因為它們共同決定著學生的未來發展,甚至于未來的社會建設。如與其他的教育活動運行機制相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樣也包括了教育規劃、教育實施、教育監督、教育考核、教育保障等諸多環節,應對這些運行環節,做好相關的制度規范工作,使信仰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加有序、高效。
要確保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能夠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促進學生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高校還應當明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向、目標,根據目標的設定,逐步推進、落實信仰教育過程,達成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理想成效。
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當前的社會環境、時代趨勢,讓大學生樹立起“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為“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旨,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所始終秉持的理想信念,作為大學生必須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理想信念,并堅定不移地為此奮斗;目標之二是應當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尤其是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滲透作為要點,使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擔當之所在;目標之三是要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自身的精神家園。精神追求的空虛和模糊,會嚴重動搖人的信仰,消磨人的意志,并極易受到不良的思潮蠱惑與影響,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必須要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自身的精神家園,找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寄托,堅定和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擔當,保障國家長遠、穩定發展”[5]。
在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制定方面,高校要做到貼合實際,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教育內容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環境、時代趨勢,或是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悖,就必然難以起到實質性的教育成效。
具體來講,首先是應當明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本內容,要讓學生對“信仰”形成客觀的認識,如“信仰”的本質、特點和規律,以及人為什么需要“信仰”,“信仰”與人的存在具有什么樣的實質性聯系等等;其次是需要對具體的教育內容進行詳細的梳理,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因為只有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追求,才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真正堅定不移;最后則需要結合當前的現實社會情況、時代發展趨勢和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制定靈活性的信仰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從當前時代出發,更加深入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擔當,堅定自身的個人理想及政治立場,不受外來思想和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法方面,應當盡快做出更新,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心態、認知規律。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屬于“靈魂工程”,并且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因此其具有非常強的理論性特點,教學中難免會形成“灌輸式”教育的現象。
但是在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之外,教師還應當引入其他更加多樣、更能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以嘗試應用案例教學法、辯論教學法以及情景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使教學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且對于學生來講更加具有吸引力,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塑造與引導,逐步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當前的大學生意識開放、思想活躍,這是非常自然與常態化的現象,而且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社會環境的開放和活力。不過,面對大學生這樣的意識和思想特點,在對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高校需要完善教育載體,在傳統單一理論化教育的基礎上,設計和創新其他各種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大學生參與的教育載體形式,讓大學生能夠以主體地位,全身心地參與到馬克思主義信仰學習與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