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理感通茶歷史文化研究

2021-03-25 12:50:29黃正良
大理大學學報 2021年3期

王 麒,黃正良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感通茶生長于蒼山圣應峰(又稱蕩山)、馬龍峰一帶,因產于大理感通禪寺和附近區域而聞名?!缎煜伎陀斡洝さ嵊稳沼洶恕份d:“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頗佳,炒而復曝,不免黝黑……僧為瀹茗設齋。”〔1〕此記詳細記錄了感通茶的采摘加工情況。明萬歷年間,謝肇淛《滇略·產略》載:“昆明之泰華,其雷聲初動者,色香不下松蘿,但揉不勻細耳。點蒼感通寺之產過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2〕對感通茶、泰華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較,并詳細描寫了這三種茶葉的品質特征,可見當時大理感通茶在云南茶中的歷史地位。

一、大理感通禪寺概況

大理感通禪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云南著名古寺之一。感通禪寺位于海拔2 305.82米處,舊稱蕩山寺,據清黃元治撰《蕩山志略》載:“蕩山,在圣應峰之麓,世傳東方阿閦佛來山說法,先期洱海龍王吐水滌蕩,因名?!薄?〕5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云南總兵府隸天威徑鎮撫使李浩撰《三迤隨筆·蕩山寺》載:“南中第一伽藍為蕩山寺,始建于漢……竺法蘭又于白崖建法王寺、大法藏寺。蕩山寺為南中第一古寺……太祖平滇,義兄西平侯薦大主持無極入京都,朝拜高帝,演經三月,賜護國法師。至此,感通寺奉為南中第一禪寺?!薄?〕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白族學者李元陽撰《重建感通寺記》載:“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賢者所建,以靈異特殊,故名。”〔3〕6黃元治撰《蕩山志略·寺院》載:“感通寺,蕩山主寺,世傳漢時摩騰、竺法蘭由西天竺入中國時建,唐李成眉重建,蒙氏僧波羅更葺之,迨元修于段苴實,至明修于黔國公,嘉靖間又修于侍御李中溪。今則寺僧心一更為募葺,金碧重輝、樓閣鱗迭、峰巒回合、林木蔥菁。加以御制龍章,光昭日月,非獨冠茲山也,抑亦合郡招提之領袖云。”〔3〕7從以上史料可知,大理感通禪寺始建于東漢,重建于唐,元時擴建,明清走向繁盛。明代感通禪寺的盛況在以下歷史事件中可見一斑,即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感通寺無極大師,進京朝見,馬嘶花放,朱元璋大喜,大加賚予并敕令在蕩山造“大云殿”,創三十六院。無極大師回大理,按照朝廷要求拓地建寺,增至三十六院。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又命云南布政使張紞,監山慰勞,寺前立十八塊御制詩碑(今碑已毀,詩存《蕩山志略》)和御制龍章,至此感通禪寺獨冠諸山。

明代四川狀元楊慎為感通禪寺寫有“岳麓蒼山半,波濤黑水分。傳燈留圣制,演梵聽華云。壁古仙苔見,泉香瑞草聞?;▽m三十六,一一遠人群”。從詩中可以看到當時感通禪寺的地理位置、風水情狀和佛教的繁榮盛況。感通禪寺歷經千年風雨剝蝕,加之歷代社會動蕩,廟宇損毀較為嚴重,如今感通山僅有感通禪寺、大云堂、萬佛寺、波羅寺、寂照庵尚存。自古“名寺名山出好茶”,大理感通茶是云南發展比較早的歷史名茶,因產于大理感通禪寺而得名。感通禪寺是大理感通茶的發源地,但是文章中所指的“感通茶”指產于感通寺內和寺周圍的茶。

二、大理感通茶文化研究現狀

21世紀以來,省內外有關專家開始關注感通茶,并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1998年云南大學歷史系王艷萍《明代大理茶略考》一文詳細介紹了大理地區茶的歷史文化,其中著重介紹了大理感通茶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5〕。2004年梁濤《云南明代歷史名茶——大理感通茶》一文介紹了大理感通禪寺概況、大理感通茶的植物學特征以及大理感通茶的歷史概況〔6〕。2010年段志芬等撰《大理感通茶及其文化考察》一文介紹了感通茶植株形態特征和感通茶歷史文化〔7〕。2013年楊崇仁撰《感通寺茶記》碑文,碑文介紹了云南茶葉的歷史概況,對感通茶歷史變遷、茶葉制作、茶葉品質作了記述和評價,充分肯定了感通茶的歷史地位和品質。2015年虞富蓮撰《走進古茶樹王國系列之六》一文,解讀了感通茶樹的重要歷史價值,指出感通茶樹是大理茶的模式標本,肯定了感通茶樹在植物學中的地位。2019年李榮姣等撰《大理茶研究進展》一文,文章從藥用價值著手,分析大理茶的化學成分、分布狀況。

以上成果有的從歷史角度研究,有的從文化角度研究,有的從文學角度進行研究,但大多論證和介紹較簡單,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本文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梳理歷代有關感通茶的史料,從歷代名人與感通茶、感通茶的品質特征、發展現狀、發展構想幾方面進行研究。

三、歷代名人與感通茶

(一)李元陽、劉維與大理感通茶

明萬歷年間,大理白族學者李元陽邀云南巡按劉維同游感通寺,寺僧以感通茶相待。李元陽、劉維與印光法師參悟禪茶,劉維還傳授印光烹茶新法,李元陽在寒泉旁建“寒泉亭”,劉維寫了《感通寺寒泉亭記》。

點蒼山末有蕩山,蕩山中立者曰感通寺,禪僧印光住錫處也。寺旁有泉,清冽可飲。泉之旁樹茶一株,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物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寺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凡數千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諳焉。相傳茶水并煎,水熟則渾,而茶味已失,中溪李先生每不以為佳。萬歷庚辰仲春日,先生偕楊君明齋,李君金嵩,蘇君帶云邀余游,躬詣泉所,囑印光取水、發火、拈茶,如法烹飪而飲之,水之清冽,雖熟不改其初,而茶之氣味則馥馥襲人,有雋永之余趣矣。先生既飲茶釋杯謂余曰:“君萬里按滇為余憩此,首發茶妙事奇而可傳矣,曷記之?”余復先生曰:“古者天子有行養老,禮親執醬而饋,執爵而酳,于以乞言,憲行義而功至弘也。先生道德高天下,經濟未究,笑傲湖山,圣天子注念優崇,不欲以遠道煩,高年任先生自得完養天壽,維不倿奉成命,役事而徼親承德?!比菰唬骸奥勼罊?,皆理國理身之要診,即其言奏之朝廷,足以光輔太平,不獨余受之可善滇事已也?!眲t茲烹茗為先生獻,庶幾推廣,圣天子養老,乞言仁壽,萬方至意,亦豈特發茲妙茶,為游士傳奇哉?先生暨諸復謂余曰:“本所來游者,繾綣君行,因著此奇也,而君鋪張其說,義亦正大,信可傳也。遂倫次之以為記?!薄?〕10

此記為明萬歷年間李元陽邀云南巡按劉維同游感通禪寺,有關茶與泉的美文,文中所記有幾個與感通茶有關的重要信息。

一是關于感通茶的樹齡。文載“泉之旁樹茶一株,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物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寺即有此茶?!卑础妒幧街韭浴份d感通禪寺始建于漢,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可見劉維所見感通茶樹已是幾百年的古茶,于今已是千年古茶。

二是關于劉維對感通寺僧泡茶技術的改進。劉維到感通禪寺前,寺僧將茶水并煎,湯色和茶味不佳,于是劉維親自教寺僧沏茶,因水質好,沏茶方法得當,所烹飪的茶馥郁襲人,感通茶由此聞名于世。

三是關于茶與寒泉亭。因感通禪寺寒泉沏茶,湯色純正,茶味清香,李元陽于是修建了寒泉亭,劉維又為寒泉亭作《感通寺寒泉亭記》。由此感通寒泉、寒泉亭、名士與名茶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成為感通茶文化之一絕。

2020年5月23日筆者到感通山田野調查,下山時在蒼麓書院內發現了新建的寒泉亭。在寒泉亭旁有李忠祥撰《蒼麓寒泉亭碑序》和重刻劉維《寒泉亭記》兩塊石刻。《蒼麓寒泉亭碑序》載:

書院之重建當立數百年之基,唯慮數百年之后水源枯竭與污染,故于院之西北角鑿一井,并深數十丈,泉味甘洌……蕩山舊有寒泉者,惜哉!數百年來其跡無處可尋,現經張君楠考之《蕩山志》得之,明時巡按劉維撰有《寒泉亭記》,今鐫之泉旁,以溯先賢之德,是以為序。

可見蒼麓書院的寒泉雖不是李元陽、劉維與印光法師參禪悟道的“寒泉”,但從《蒼麓寒泉亭碑序》和重刻劉維《寒泉亭記》折射出當地民眾對感通禪寺、感通山泉、感通茶的垂愛與追戀。

(二)楊升庵與大理感通茶

楊升庵(1488-1559),原名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四川新都狀元,官翰林院修撰,經院講官,因議大禮案,被流放云南保山,72歲逝于云南戍所。他一生博學多聞,著作達四百余種,《明史》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楊升庵貶謫云南期間,在感通禪寺寓居時間較長,與感通寺、僧、茶結下不解之緣。陳鼎《滇游記》載:“感通寺在城南十里,點蒼之麓,又名蕩山寺,峰巒環繞,林壑幽深,楊升庵寓寺小閣曰寫韻樓,四壁皆升庵墨寶”〔8〕。楊升庵《漁家傲·滇南月節》(其十)載:

十月滇南棲煖屋,明窗巧釘迎東旭,速魯麻香春甕熟。歌一曲,酥花乳線浮杯綠;蜀錦吳綾熏夜馥,洞房窈窕懸燈宿,掃雪烹茶人似玉。風動竹,霜天曉角肌生粟。

文中“酥花乳線浮杯綠”指的就是今天“大理白族三道茶”中的“乳扇茶”,張楠先生正是受此詩的啟發,創制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并使之發揚光大,成為大理旅游文化的一張名片。

(三)馮時可與大理感通茶

馮時可(1544-1621),字元成,號文所,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馮時可與邢侗、王稚登、李維楨、董其昌被譽為晚明文學“中興五子”。隆慶五年進士,先后任廣東按察司僉事、云南布政司參議、湖廣布政司參政、貴州布政司參政。首輔張居正的門生,不肯附和權勢,不受重用。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學造詣頗高,撰有《左氏釋》《左氏討》《上池雜識》《超然樓》《天池》《石湖》《皆可》《繡霞》《西征》《北征》等。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馮時可升任云南布政司右參政,在其《滇行紀略》中載:

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龍,特此中人不善焙制爾。

文中“天池”指的是江蘇,“伏龍”指的是浙江紹興,也就是說,感通寺茶憑借得天獨厚的水土、海拔和凈潔的空氣,生產的茶葉品質較優,可與江蘇、浙江紹興的茶媲美,這里的“不善焙制”指的就是當時制茶法于時人所要求有一定的差異。

(四)謝肇淛與大理感通茶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福建福州長樂縣江田人,后隨父居福州。明萬歷二十年進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著有《文海披沙》《史觿》《滇略》《長溪瑣語》《小草齋詩話》《小草齋集》《方廣巖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還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縣志》。明萬歷年間,謝肇淛《滇略·產略》載:

滇苦無茗,非其地不產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節,猶無茗也。昆明之泰華,其雷聲初動者,色香不下松蘿,但揉不勻細耳。點蒼感通寺之產過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

謝肇淛將云南昆明泰華茶、大理感通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較,得出大理感通茶是三個地區品質最好的,只是價格貴,這是感通茶在明代贏得的最高殊榮。

(五)徐霞客與大理感通茶

徐霞客(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縣人。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農歷三月游歷感通寺后,將所見感通寺采茶、制茶方法及茶味在《滇游日記》中作了記錄:

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頗佳,炒而復曝,不免黝黑。

從“樹皆高三四丈”“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可推知感通茶樹在徐霞客到達時已是古茶樹。又從“茶味頗佳,炒而復曝,不免黝黑”可知徐霞客所見感通寺制茶方法是茶菁經過炒制以后,再經陽光曝曬,這是明代盛行的炒青法,此法所制茶味較好,這種制茶方法一直延續至今。為了紀念徐霞客與感通茶之緣,后人制作了《霞客品茗圖》,如今還懸掛在感通寺的客堂內。

(六)普荷禪師與大理感通茶

普荷(1593-1673),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本姓唐,名泰,字大來,號擔當,晉寧人。熹宗天啟中以明經入對大廷,明亡剃發為僧,隱雞足山,法名通荷,后更名普荷。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曾稱其詩“溫敦典雅,不必賦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賦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天啟年間曾任布政使李本寧對其評價:“清而不薄,婉而不傷,法古而不襲跡,卑今而太吊詭”。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眉公在賞讀普荷的扇面畫后,也稱其“靈心道響”,為“當世奇男子”。普荷晚年居感通禪寺,潛修佛法,并對感通茶情有獨鐘,深得茶禪之道,如今在感通禪寺左廂房二樓還懸掛著《擔當大師點蒼詩錄》五首,其中三首均以茶為題材。

其一為《贈茶仙》:

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須將杜老傳。譜入飲中為第九,縱雖不醉也飄然。

詩文道出了普荷對感通茶的垂愛和陶醉,把吃茶當作人生的一大快事。文中“茶仙”泛指善于飲茶者,“杜老”指唐代杜牧,因杜牧對茶的鐘愛,把自己比作“茶仙”,并有《春日茶山痛不飲酒因呈賓客》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辟潛P盧仝對茶的研究之深,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人們常常將之與“茶圣”陸羽相提并論,由此可見普荷對感通茶的癡情也不亞于唐代盧仝、陸羽?!顿洸柘伞贰帮嬛袨榈诰拧币痪渲械摹暗诰拧保⒉皇侵概判械诰?,而是至極、最高的意思。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書中對“九”字的解釋是“凡數之指其極者,皆可稱之為九,不必泥于實數。”“古人造字以紀數,起于一,極于九,皆指事也?!笨梢姟熬拧蹦恕爸翗O”“最高”“極高”之意,“飲中為第九”說明茶是飲品中的至極,是最佳、最益于人的飲品〔9〕。

其二為《題試茶圖》:

不去花前學舉殤,必先谷雨采旗槍。世人慎勿輕茶童,萬事無如水味長。〔10〕

此詩是普荷禪師的一幅草書作品,詩中的“旗槍”是好茶的美稱,在古代,根據茶葉采摘的時間不同,可分為蓮心、旗槍、雀舌、鷹爪四個品級。蓮心是最早采摘的茶,此時茶剛剛冒芽,是極品,不好采摘,時間很短,因此一般很難喝到。旗槍是剛剛冒出第一、二片葉子時采摘的茶,也極為難得。雀舌、鷹爪相對比較普遍。采茶的童子不學別人去賞花喝酒,卻一定要冒雨去采茶葉。世人千萬不要輕視他們,平常的事才是最長久的事。就如同這采來的茶一樣,凡事都沒有茶的味道回味無窮。作為一代高僧,普荷對茶的理解的確意味深長。

其三為《葉榆令許思舫衙齋試茶》:

君不見,蒼峰缺一胡為乎?只為天炎雪不枯。莫怪一方有冷癖,萬里遙來宦葉榆。葉榆六月暑獄酷,幸有積雪與人沽。每日退食無一事,旋在樹下支風爐。買雪必買太古雪,其雪潔白無點污。雪爽不得茶來點,誰識江南佳趣殊。江南清客手親制,留與高雅不時需。一兩二兩安敢望,得將撮爾勝醍醐。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稱陸羽徒。對酬只許三四座,以我參之韻更孤。得不一飲一嗟吁,西巡所剩無幾多。不覺傾來只半壺,半壺半壺復半壺。何勞為我太區區,此半已是半之半。可不幾連壺也無,主人不必嘴盧都。交情若也真能淡,是水吾當飲一瓢。

蒼山終年積雪,是故大理的老百姓有“買雪”的習慣。炎炎夏日,有人從蒼山頂上采下冰雪背到大理古城里叫賣,淋上糖水做冷飲,亦可供人煮茶之用?!百I雪必買太古雪,其雪潔白無點污。”說的就是買雪烹茶的韻事,也說明雪的純凈度對烹茶的重要。“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稱陸羽徒。”普荷禪師不僅吃茶要用蒼山之純凈雪,亦知烹茶與器皿的重要關系。“對飲只許三四座,以我參之韻更孤。”兩句寫盡了吃茶的境況與韻味,俗話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個得味。三四個人對飲,是最為恰當的吃茶氛圍。這里的“孤”不是“孤獨”,而是“最佳”之意。此一詩寫盡了大理的民風,提出吃茶需要有優質水源、好的烹茶器物和科學的技藝。從文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普荷禪師對茶情有獨鐘,對品茶技藝有獨到見解,可稱得上是茶圣陸羽之徒。

(七)余懷與大理感通茶

余懷(1616-1696),清初文學家,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史、寒鐵道人,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晚年退隱吳門,漫游支硎、靈巖之間,征歌選曲,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著《茶史補》一卷,署莆陽人,自云“嗜茶成癖”,向著有《茶苑》一書,為人竊稿。……所存未備者,名曰《茶史補》,在文章中記錄到:

感通寺山崗產茶,甘芳纖白,為滇茶第一,曾為貢茶。

由于感通茶具有雪山、云霧、清泉、沃土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制茶技術不斷改進。明代謝肇淛將云南昆明泰華茶、大理感通茶和普洱茶作了比較,得出大理感通茶是三個地區品質最好的茶的結論,清初余懷著《茶史補》正式提出感通茶是滇茶第一,曾作為貢茶,這是感通茶在清代贏得的最高榮譽。

(八)黃元治與大理感通茶

黃元治,江西德興人(一說安徽歙縣人),號樵谷鈍夫,清康熙十五年丙辰科進士,工詩善書,書宗米芾,得者頗寶之,詩以公安三袁為宗,為清初著名詩人,詩格極高,后袁枚評為:“國朝邊塞詩人第一”。曾任貴州平遠府,江西建昌府通判,后知云南澄江府,累官大理寺卿,刑部左侍郎。著有《黟中雜記》《燕晉游草》等。清康熙年間黃氏因修大理府志,寓居于點蒼山之蕩山,有意搜集有關蕩山的資料,輯成《蕩山志略》,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交蕩山寺僧師父付梓?!妒幧街韭浴匪d《重建感通寺記》《松韻樓記》《感通寺寒泉亭記》等文涉及大量高僧、名士結緣感通茶歷史,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感通茶史資料〔11〕。

四、大理感通茶的品質特征

感通禪寺所產的茶,鮮葉均采摘自寺院內兩棵古茶樹及感通禪寺周邊的茶園,均屬大理茶種。大理茶種是云南亞熱帶中山常綠闊葉林珍稀喬木,所制之茶有獨特的清香味。

(一)大理感通茶的種質特征

感通茶葉片橢圓形、葉尖尾狀、葉面平坦、革質泛光,葉脈9~11對,葉柄、鱗片均為紫紅色,芽葉黃綠色,萼片4~5片、花瓣9~12枚、花柱4~5裂,嫩枝、芽鱗、葉背、花萼、花瓣、花絲均無毛,唯子房多毛。制成的綠茶墨綠甘醇,有獨特的清香味。

(二)古法制作感通茶的品質特征

由于大理感通茶生長環境優良,多種植于海拔2 000~2 500米之間,多云多霧。茶葉中茶多酚含量偏少,澀味偏輕,葉底軟嫩尚勻整,實為綠茶中的佳品。傳統古法制作感通茶均用炭火焙制而成,產量極少,外形不勻整,白毫顯露,尚勻凈,墨綠尚有光澤,沖泡后清香明顯、有園野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回甘。不足之處是采摘鮮葉不重視分類,老嫩不一,烘干溫度不統一,導致干茶葉外形稍有欠缺,從而影響茶葉品質。

(三)20世紀末下關茶廠生產的感通茶品質特征

改革開放后,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下關茶廠恢復感通茶的生產,該時期的感通茶為炒青綠茶,和傳統感通曬青茶不同。感官品質特征為:外形條索肥碩緊實、呈彎曲狀、白毫明顯,色澤墨綠油潤、香氣馥郁持久、呈熟板栗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嫩勻明亮。下關茶廠生產的感通茶在1992年“三月街”民族節地方名特產品展銷會上榮獲“金花獎”,同年6月榮獲云南省省級名茶稱號,1996年10月被評為全國食品行業優秀產品〔12〕。

五、大理感通茶發展構想

感通茶歷史悠久,與古寺同輝,但如今感通茶由于種種原因發展受限。首先,茶園管理不善,茶葉產量低,加工工藝沿用傳統古法制茶,茶葉品質堪憂;其次,感通茶宣傳力度不夠,許多游客不知道感通茶,寺內也沒有專業人員介紹和解說感通茶;再次,由于平時寺僧事務繁多、人手不足等多種原因,寺里茶文化氛圍缺失。

如今感通茶處于發展的瓶頸期,但感通禪寺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土壤、氣候等環境優勢,以及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重塑和發展感通茶與感通茶文化重要而且必要。感通茶的發展可以從改造茶園,擴大種植面積;依托優秀茶企,打造品牌;合理保護、大力發展感通禪茶文化以及促進感通寺茶旅一體化發展四個方面著手。

(一)擴大感通茶種植面積

在充分保護大理茶種質資源的前提下,大力改造和發展茶園。感通茶園現在基本采用放養模式,產茶量低以致感通茶供不應求。寺院內的茶樹基本采用有性繁殖(茶籽繁殖),成活率低且不能較好保持母本的優良特性。大理茶種是稀有、珍貴的茶科植物,可采用無性繁殖技術即短穗扦插技術,繁殖茶苗、擴大茶園、提高產量。該技術可節約成本,投入資金不多,既可以保持母本的優良特性,又可以發展該稀有的茶樹種類。

(二)依托優秀茶企,打造感通茶品牌

大理感通茶文化歷史悠久,南詔大理國以來,各朝代遺存了大量有關感通茶的歷史資料,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歷史資料。在原有茶葉品牌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感通茶的質量,同時結合市場需求開發感通茶的新品牌,以品牌效應促進感通茶產業的發展。大理雖不是云南的主要茶葉產區,但把茶葉做到了極致,下關沱茶、云龍綠茶、南澗的鳳凰沱茶都是茶葉中的精品,可以依托地方優秀茶企生產、加工感通茶。

(三)挖掘大理感通禪茶文化

自古名寺出名茶,感通茶歷經數百年滄桑,與古寺同輝,是大理乃至云南禪茶文化的歷史見證。在空山修竹、晨鐘暮鼓的梵音中,靜心品飲感通茶,有感而通,體味禪茶文化博大,參悟人生的真諦。這是感通寺住持傳慈法師的日常生活寫照,也是大理感通禪茶發展的終極目標,即“平常心就是道”。發展禪茶文化可吸取北京龍泉寺的辦學經驗,開辦茶道班,可以分為成年茶道班和少兒茶道班,以此宣傳感通禪茶,茶道班內容可以分為聆聽法師開示、古琴伴奏(也可以采用大理白族三弦,營造歡快的茶道學習氛圍)、茶冥想、茶藝表演等,使廣大游客真正體會禪茶一味的神奇。

(四)推動感通寺茶旅一體化發展進程

感通禪寺背靠點蒼山、南臨清碧溪,除感通索道外,感通禪寺是登蒼山的必經之地。推動感通禪寺茶旅一體化發展進程一是要依靠區位優勢和配套發展努力實現茶旅產業一體化。二是深入挖掘歷史民俗文化,加強地方故事、傳說的收集完善工作,實現茶旅文化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三是以感通旅游為契機,大力開發感通茶旅游伴手禮。四是積極延伸茶產業鏈,結合禪茶文化開發茶療、茶飲、茶食等產品。五是挖掘民族茶飲,大力推進大理白族三道茶、感通糊米茶、糖茶(白語叫“紹道兆”)、烤茶等進入民俗餐飲行業,實現茶旅飲食一體化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AV熟女乱| 久久青草热|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97av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视频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www亚洲天堂| 性69交片免费看| 99视频只有精品| 色悠久久综合| 97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亚日韩Av|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高清|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午夜天堂视频|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天堂2014|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激情乱人伦|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com|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在线无码九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jizz| 免费在线一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青青草久久伊人|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无码福利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日韩黄色精品| 亚洲天堂成人|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