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云南蒙自 661199)
在我國,大眾旅游時代已經到來,全域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旅游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十分重要的產業。人們的旅游觀念正逐漸變化,對外出旅游產生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旅游業正從傳統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度假結合型發展,休閑度假成為重要熱點,越來越多的人把他們的閑暇時間花在健身、放松、休閑和娛樂上。當今旅游業正逐步從封閉的自我循環向“旅游+”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轉變,它以強大的生命力與其他行業組合、融合,不僅為自身的發展開辟了空間,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全域旅游”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機制;不僅是一種產品,更是一種融合。產品的融合、業態的融合就是產業融合。旅游的六要素決定了旅游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產業,旅游具有的高融合度產品也正是游客所需要的〔1〕。培育旅游大產業,關鍵是要做好做足“旅游+”這篇大文章。
“旅游+”指的是旅游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形式,為了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和融合能力,將旅游平臺作為載體,推動產業形成集聚作用,與其他產業和領域形成新業態,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的同時,有效拓展旅游業發展空間〔2〕。“旅游+”是實現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徑,是全域旅游轉型升級的創新空間和主攻方向,是旅游投資、旅游消費的新熱點、新亮點。
旅游業具有軟硬結合、融合程度高、覆蓋面廣、拉動能力強的特點,通過“旅游+”多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會給旅游業帶來創新發展,實現瓶頸突破的機會,從而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有助于全面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拓展旅游消費空間,更加注重旅游業的品質和消費氛圍,推動旅游產品的優化和轉型升級。通過盤活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技術和人才的創新與進步,推動旅游業不斷改革,將會形成行業升級效應和經濟發展新動能,有利于有機互補和共同成長,將成為下一階段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旅游業是一個無邊界的產業,“旅游+”也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文化”“旅游+互聯網”“旅游+地產”等等,這些產業的滲透和整合有利于各自產業的突破和發展。通過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與融合能力,使得產業間的聯動效應得以充分發揮,帶動其他各產業的協同聯動發展,也可以產生相對應的產業集群效應,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發展平臺。
旅游業不是一個孤立的產業,而是一個相互聯系、滲透到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國家戰略支柱產業。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國家政治和國家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業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與國家重大戰略有效對接,為國家戰略服務。如“旅游+農業”可以通過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形式的現代農業來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在新常態下,要實現旅游戰略創新與發展的突破,必須高度重視和發展這種產業整合。
旅游與多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社會和人的生存效應將產生。這些效應包括改善基礎設施、擴大就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型養老、開展體育休閑活動和充分發揮旅游業在減貧目標方面的作用。這不僅給旅游地居民帶來收入增加,同時也有利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高旅游地經濟發展水平等積極影響。發展旅游業既要讓游客滿意,讓游客游得順心、放心、開心,同時也要讓當地民眾有獲得感,促進本地居民脫貧致富、改善生活質量,實現主客共享的發展趨勢,也是全域旅游業背景下產業整合的目標任務〔3〕。
紅河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北連昆明,南與越南接壤,優勢產業與特色較多,有利于培育新業態,與旅游產業融合已具有一定的基礎,但現在融合程度不高,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1.旅游與農業融合方面
紅河州具備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優勢,是云南省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重要產區。目前已形成了以哈尼梯田為代表的農業旅游精品項目和以過橋米線、蒙自石榴、彌勒紅葡萄酒、石屏豆腐、梯田紅米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品牌。從休閑農業與特色旅游商品的角度出發,紅河州農旅融合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廣闊。
2.旅游與工業融合方面
紅河州有個舊云錫礦業、彌勒紅河卷煙廠等工業企業代表,已形成以建水紫陶、個舊斑錫、石屏烏銅走銀、民族服飾及飾品、民族器樂、民族刺繡等為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加工產業,工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潛力較大,工業旅游、特色旅游商品、工業遺產創意基地將是重要方向。
3.旅游與文化融合方面
紅河州文化資源豐富,“三千四百年”是其中精髓,同時還包括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大量的文化古城古鎮古村落,依托現有文化資源,以文化觀光、文化休閑、文化度假、文化節慶、文化演藝、文化商品等為發展重點,文化旅游將成為紅河州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4.旅游與體育融合方面
目前紅河州高原體育的優勢得天獨厚,已形成了瀘西高原足球訓練基地、中越國際自行車賽暨民俗文化旅游節、異龍湖環湖馬拉松賽、個舊戈賈森林公園越野跑賽等多個主題化的體育旅游產品。優質的溫泉資源、獨特的民族醫療資源,加上中草藥、綠色農產品和體育運動方面的基礎優勢,非常適合開展健康旅游,但在旅游發展新形勢下,體旅融合仍需進一步豐富提升。
5.旅游與美食融合方面
美食是紅河州最豐富的資源,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大產業。以過橋米線、石屏豆腐、建水汽鍋雞及哈尼族長街宴為代表,目前形成了一定的發展基礎,成為到訪紅河州的游客旅游體驗的重要構成,但在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6.旅游與林業融合方面
紅河州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氣候適宜,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以綠春黃連山、金平分水嶺和屏邊大圍山為代表,以各市縣的森林公園為支撐,“旅游+”林業大有可為。但是,目前僅有屏邊大圍山和金平中國蝴蝶谷景區稍有名氣,森林休閑旅游、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度假的發展力度還需加大。
紅河州旅游產品較為豐富,以自然觀光景區為主,休閑度假產品、旅游城鎮、鄉村旅游具備一定基礎,但供給不足,旅游風景道與旅游新業態潛力巨大。
1.觀光旅游產品方面
紅河州已經建成8個國家4A級景區,下一步的重點是5A級景區和高端生態旅游區的創建,以構建觀光旅游的龍頭與熱點,繼續引領觀光旅游潮流。
2.休閑度假產品方面
以彌勒湖泉生態園、紅河水鄉城市旅游綜合體為代表,休閑度假產品已經進入快速建設的階段,但總體上仍然比重偏少,需要加快建設。
3.特色小鎮建設方面
以建水古城、建水西莊鎮、彌勒可邑小鎮、蒙自尼蘇小鎮為代表,特色旅游城鎮的建設速度較快,將有助于形成下一步全域旅游發展的亮點。
4.鄉村旅游發展方面
紅河州有107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鄉村旅游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將休閑農業、旅游扶貧與鄉村旅游充分融合,應當成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工作。
5.風景道建設方面
以滇越鐵路、紅河谷及沿線區域為代表,紅河州具備打造特色風景道的優良條件,但該項工作尚未起步,風景道是全域旅游發展的綱,對于沿線景點整合與綜合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由政府平臺盡快打造,以搶占自駕旅游市場的制高點。
如前所述,紅河州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眾多,并且都具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但目前融合程度不足,因此造成旅游新業態發展不足,還需進一步加強,以釋放全域旅游發展的綜合效應。
紅河州旅游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高品質休閑度假產品開發不夠,游客日益增長的高標準旅游需求與無節制開發的低質量旅游產品之間形成錯位。一是旅游目的地建設單薄。目前紅河州旅游已經成為云南旅游的新熱點,紅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等一批旅游景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就獨立目的地打造來說仍顯單薄,缺乏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景區點的支撐。不少景區景點配套陳舊,旅游服務設施規模小、檔次低,旅游標識系統不完善,休閑、娛樂等相關配套設施不足,旅游咨詢系統、旅游救援系統等覆蓋面不夠,難以滿足旅游市場需求,距離成為獨立的新興旅游目的地仍有距離。二是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旅游市場準入門檻較低,許多對旅游產業并無經驗也無遠見的人跟風投資、盲目模仿,造成同質化、低質化產品過剩,精品、特色、有品牌的產品稀缺,如元陽哈尼梯田周邊的農家樂,在非節慶時期門可羅雀,就是由于產品質量不高。三是高檔精品酒店、主題酒店、特色酒店稀缺。導致旅游吸引力不足,游客體驗度不高,回頭率也不高。
目前,紅河州旅游新業態培育、新產品開發較慢,影響產業發展后勁。元陽、建水、彌勒等旅游“熱點”地區,傳統景區日趨老化,新產品新業態開發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峰期往往形成游客擁擠狀況。其他旅游“溫點”地區,開發建設緩慢,旅游景區點少、各種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市場吸引力不強,產業綜合帶動效應還不夠強。旅游產品供給結構失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緩慢,紅河州內的人均游客消費水平不高,如果產品結構無法盡快調整去適應高水平消費需求,游客享受不到高檔次的產品,就會形成低層次的旅游消費市場。從全州范圍看,觀光旅游與大眾產品仍是主導,“旅游+”融合發展還不夠深入,2018年國慶黃金周,紅河州接待游客298.93萬人次,一日游人數為217.57萬人次,占總游客量的72.7%,結合外部進入時間分析,可見游客停留時間較短,缺乏“黏性旅游產品”。旅游供給的質量提升速度跟不上游客多元化需求提升的速度,沒有開發出獨具魅力、獨具創意的新型業態,如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溫泉旅游、紅色旅游、康體養生旅游、研修旅游、夜間旅游、低空旅游等滿足游客品質化、個性化、復合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旅游新業態發展仍相對落后。
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旅游產品轉型應該以市場需求和當地條件為依據,由觀光型為主向觀光、商務、生態、休閑、養生、文化并重轉變。觀光是旅游發展的最低層次,休閑、度假、體驗是旅游發展的高層次。在目前和今后一定時期內,紅河州仍是由觀光游占旅游市場的核心和主流,只有結合各地實際,在適合發展休閑、度假、體驗旅游的地區,才能實施“轉型”戰略,而在其他地區,要因地制宜地實施“升級”戰略〔4〕。
2019年春節黃金周,紅河州共接待游客477.81萬人次,休閑度假類項目集中的彌勒市接待游客135.49萬人次,位居全州第一,而享譽國內外的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元陽縣僅接待游客10.27萬人次。可以看出,一流文化旅游資源尚未形成一流的文化旅游經濟產業,觀光型旅游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旅游的需要,在需求多樣化的當下,旅游產品的豐富性有待提高,旅游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
以“旅游+”融合發展為手段,是旅游市場消費的新熱點,是全域旅游突破的新亮點與新引擎。依托紅河州的特色及優勢產業,通過“旅游+”,促進旅游與紅河州最具特色及發展基礎的高原特色農業、特色工業、森林生態資源、民族文化、高原體育運動、美食資源、邊境貿易、健康產業等相關產業及領域的深度融合,構建一個以旅游業為核心、多種產業融合共進的泛旅游產業集群,從而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旅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旅游農業,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將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場景、農村風貌等作為旅游吸引物融入旅游中。通過旅游與農業的創新性組合,可以充分擴展旅游業的內涵和發展空間,滿足了旅游市場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還促進了傳統農業的變革與發展,拓寬了創造效益的渠道,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立足紅河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利用農業景觀、農村空間和農作體驗,強化農旅融合,重點發展以花卉、果園及梯田為核心依托的觀光休閑農業體系,以紅米、紅酒和綠色有機水果為依托的特色農產品體系,以精品農家樂、鄉村客棧、精品民宿、鄉村營地、鄉村休閑莊園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形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業態。
積極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一是以過橋米線、紅米、紅酒和綠色有機水果為抓手,包裝打造米線、紅米、紅酒、香蕉、芒果、菠蘿蜜、荔枝、火龍果、檸檬、楊梅等,發展“紅系”農產品;二是依托現有冬早蔬菜種植,打造冬早蔬菜基地,形成紅河州高原特色農業旅游品牌。
加強鄉村旅游規劃,加大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利用農業資源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文化,結合區域農業、文化、民族資源,開展體驗活動創意、農事景觀設計、鄉土文化發掘、特色民宿建設、民俗活動舉辦;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農業休閑度假區、特色小鎮、特色村莊、休閑農業項目和田園綜合體等,打造讓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帶。
挖掘紅河州工業旅游資源,依托百年錫業、百年滇越鐵路和紅河煙廠,突出工業特色,加強工業旅游品牌建設。加快推進個舊云錫礦業、建水紫陶制作、石屏豆腐加工、蒙自過橋米線加工、開遠工業遺產、彌勒紅河煙卷廠、彌勒工業園、彌勒食品加工園、電商產業園、彌勒航空城等特色工業載體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開發以觀光科普型工業游、特色工業旅游商品系列、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業研學體驗游為代表的工業旅游新業態。
依托優勢產業和知名企業,合理布局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和旅游工業園區,積極拓展延伸旅游產業鏈,實現產業集聚,做大旅游產業規模。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加大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特色農副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
加快推進旅游與煙草、生物、醫藥、紫陶、花卉、根藝、食品、民族商品等加工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特色工業旅游示范點。重點依托個舊的百年云錫礦業,通過廢舊廠房、礦區的藝術化改造,結合錫工藝藝術品的開發設計,打造工業遺址旅游;依托彌勒的紅河煙卷廠,通過開放卷煙生產過程和生產設備,打造工業科普游。
依托紅河州豐富的森林資源,以保護優化與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將旅游休閑發展與全州各市縣森林城鎮、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城市綠地的建設提升創新融合,重點打造森林生態觀光、森林休閑、森林康養、森林探險、森林人家、森林營地、森林小鎮等一系列森林旅游新業態,促進林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旅游產業的拓展延伸。
建設紅河州森林公園系統,紅河州亞熱帶原始森林資源豐富,規劃以森林生態文化為主題,重點打造屏邊大圍山、金平分水嶺、綠春黃連山三大森林資源,積極建設“滇南綠洲”生態園、個舊市戈賈森林公園、蒙自市碧色寨森林公園、建水縣龍窖生態城城市森林公園、石屏縣煥文森林公園、彌勒市太平湖森林公園、紅河縣僑鄉森林公園、元陽縣紅河谷森林公園等11個森林公園,提供與自然生態相和諧的宜游、宜憩、宜教、宜覽、開放的公益性公共園林等社會服務功能。
著力實施面山綠化工程,加強城市擴展區原生態保護,建設以果園、環城防護林、景觀林、城郊森林公園、城市綠化美化工程、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的城市面山綠色生態屏障。實施鄉村綠化工程,以鄉村、湖泊周邊、江河堤岸、農村生產通道綠化為重點,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綠化,營造鄉村森林生態景觀。
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旅游+民族文化”的組合、融合,形成新的旅游產品,產生新的旅游業態。依托以“三千四百年”為代表的旅游文化資源,以“十大文化工程”的落地實施為先導,以“六大文化產業園”的加快建設為核心,以特色民族節慶、精品旅游演藝、民族特色表演、大型節事賽事活動所構成的文化節慶演藝活動的提升打造為重點,以重點旅游項目的文化創新植入及文化體驗設計為支撐,以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發展為延伸,促進紅河州旅游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各種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鎮、文化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建設一批歷史人文旅游基地〔5〕。加大旅游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以微電影、微視頻、音樂文學、雕塑書法、美術展覽等為載體加大旅游形象傳播。
創新旅游與演藝相結合發展模式,積極打造舞臺及實景演藝項目,開發旅游影視與動漫作品,做大做強文旅演藝產業。提升打造一批文化節慶演藝,以凸顯地域特色、注重游客參與、豐富體驗內容、強化與文化商貿及旅游消費的聯動發展為原則,打造由精品演藝節目、特色民族節慶、主題節慶活動、景區特色表演為核心構成的旅游文化節慶演藝體系。在演藝精品名牌方面,重點打造“蒙自《honey(哈尼)紅河》、建水《臨安舊夢》、河口《中越風情》、元陽《梯田印象》、金平《夢幻蝴蝶谷》、彌勒《阿細跳月》”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演藝。在民族文化節慶精品方面,重點打造“哈尼族十月年民族節、彝族火把節、屏邊苗族花山節、河口瑤族盤王節、金平者米男人節”等民族節慶。在特色文化旅游活動品牌方面,大力提升紅河文化藝術節、建水孔子暨紫陶藝術文化旅游節、紅河谷·元江·紅河民俗文化旅游節及個舊國際錫文化旅游節,河口中越跨境文化旅游節、哈尼梯田國際攝影大賽等節慶活動。
提升開發文化創意商品。一是充分發揮紅河州“三千四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蘊,邀請專業機構進行系統策劃、包裝與制作,形成一批展示“三千四百年”獨特文化魅力的書籍、字畫、文玩、擺件、光盤、影視、小商品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使之成為紅河旅游文化商品購物業的重要支撐。二是重點發展建水紫陶、個舊斑錫、沙甸回族銀飾、少數民族服飾(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刺繡、蝴蝶工藝品等。推進民族民俗非遺活態傳承,總結、提煉和創作哈尼哈吧、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萊腔、哈尼四季生產調、樂作物、阿細跳月、哈尼多聲部民歌和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充分利用紅河州高原特色優勢與體育發展基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項目和業態,借力節事品牌效應,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康體運動基地和國家級、省級體育旅游基地。積極發展各類體育旅游賽事品牌,打響民俗體育旅游品牌,鞏固群眾健身類體育工程,加快城市綠道健身工程和滇越鐵路、紅河谷沿線的風景道建設。依托規劃建設的彌勒、元陽、瀘西等9個通用航空機場,開發低空飛行體驗、滑翔傘、熱氣球等航空旅游特色項目。
打響民俗體育旅游品牌,以紅河州多民族傳統民俗為基礎,依托摔跤、打秋千、武術、斗牛、祭龍等民俗產品,培育舞龍、龍舟賽、秧歌賽等“一縣一特色”參與性體育休閑旅游活動,挖掘特色民間體育資源,開發民俗體育旅游產品,讓游客在健身娛樂的同時,體驗地方文化特色。
打響戶外運動品牌,大力發展山地戶外休閑運動,依托紅河谷、大圍山等山地和森林資源,圍繞不同的自然景觀開發登山、攀巖、探洞、密林探險、野外生存等休閑運動項目。大力發展水上戶外運動,以紅河、異龍湖、南溪河等眾多湖泊河流和沿岸景觀為載體,發展漂流、游艇、摩托艇、魚舟、拖曳傘、水上自行車等體育旅游活動,打造集運動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水上體育休閑旅游帶。
紅河州南端的河口縣、金平縣與越南隔河相望,山水相連,地緣相近,人文相通,兩國邊境貿易往來繁榮。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好機遇下,以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紅河州沿邊的地緣優勢、經濟優勢,挖掘異域風情,按照“一口岸多通道”“一區多元”建設,設立中越紅河河口跨境旅游合作區。結合邊境沿線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邊關風情,實施邊境地區“旅游+”貿易,推動河口邊境旅游試驗區、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開發具有邊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主題酒店和特色餐飲。結合口岸商貿,創新邊貿會展商務旅游,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吸引力的會展品牌,推動節慶會展與商業購物、會議展覽等產業融合,帶動邊境購物旅游發展,構成中越邊境別具一格的異國風情旅游帶。
豐富跨境旅游線路產品,打造中國河口縣—越南廣寧省、中國河口縣—越南沙巴、中國金平縣—越南老街省、中國金平縣—越南萊州省、奠邊省等邊境旅游線路,逐步實現游客出入境實施簽證或通關便利化、自由化,提升紅河州邊境跨境旅游品質。推進邊境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建設河口異域風情小鎮、盤王小鎮、中越邊貿特區、河口免稅旅游購物區、中越文化自由體驗區等具有邊境旅游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品質旅游項目。
以彌勒、蒙自、建水、開遠、金平、石屏、屏邊等市縣為重點,發揮溫泉、森林生態優勢及豐富的中醫藥、民族醫藥、生物保健等資源優勢,以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為支撐,打造一批健康養生項目,促進旅游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開發哈尼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醫藥資源和中草藥資源,積極引進綜合實力較強的醫療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加快民族醫藥健康旅游產品開發,開發以民族醫療、康復療養、養老護理、保健美容、養生養老為重點的特色醫療康復旅游產品。依托燈盞花、藥用石斛、板藍根、三七、葛根等,積極發展中藥材和健康產品原料基地、發展生物醫藥健康產品、發展地方特色健康服務業、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園區。建設創意新、起點高、功能完善、設施先進、服務高端的國際化度假康療中心和養老基地。
積極發展溫泉養生產品,依托彌勒、建水、金平、個舊和瀘西的溫泉資源,以感受溫泉文化為主題,開發天然溫泉、特色民族溫泉等產品。結合健康旅游、推拿按摩、心理調攝、睡眠調整、膳食調養、健身活動等內容,建設集溫泉水療、水上游樂、田園風光、避暑休閑、康復療養、度假酒店、商務會議等于一體,形成主題鮮明、特色各異、業態豐富的溫泉養生旅游度假區〔6〕。
建立健全由州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領導小組”,把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納入州政府年度中心工作,完善州級領導聯系旅游重大項目建設制度,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旅游開發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進旅游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州文化和旅游局,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和聯系,分解落實“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工作任務,加強協調推進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時按質完成。
建立健全州文化和旅游局職能,有效承擔旅游規劃和產業促進、旅游資源整合與統籌協調、旅游監督管理與綜合執法、旅游公共服務和專項資金管理、旅游營銷推廣和形象提升、旅游數據統計與綜合考核等職能。州政府各相關部門、各市縣人民政府要圍繞“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和重點工作,結合各自職責和職能,明確各自的工作任務和重點,加強統籌協調配合,增強服務意識和效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形成推進旅游融合發展的合力。
建立健全適應“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配套機制,包括旅游聯席會議制度、旅游建設投融資機制、旅游項目聯審制度、旅游規劃公眾參與機制、旅游標準化工作機制、旅游企業培育機制、旅游綜合監管機制、文明旅游共創機制、旅游志愿者組織機制、旅游人才培養機制和旅游工作考核激勵機制等。
“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是全域旅游快速發展的新動能,將會產生行業升級、產業聯動、戰略對接和社會民生等效應。這種產業發展形式既是旅游業自身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客觀要求,也是各產業在新常態經濟條件下實現突破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將推動旅游業的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實現全域旅游發展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