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淳,肖晨曦
(1.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上海 200000)
關鍵字:“汴京燈籠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國的燈彩,又稱“花燈”“燈籠”,從最初的實用照明工具發展成兼具審美性的節慶燈彩,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民俗文化意蘊和心理寄托。開封“汴京燈籠張”歷史悠久,做工考究,技藝精巧,作品題材和類型豐富,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和民俗色彩,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這項民間傳統手工藝已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從分析“汴京燈籠張”在現實傳承與發展中的困境著手,研究其創新性發展問題,對于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也有一定參考意義。
2007年“汴京燈籠張”入選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張俊麗在開封市理事廳街38號創辦“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以此場館為主要傳播媒介,接待各方游客、學者等的參觀訪問,展示和宣傳其發展歷史和精巧技藝。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社會變遷,“汴京燈籠張”在現代化社會中的傳承和創新問題面臨困境。
1.傳統家族式傳承人培養模式
“汴京燈籠張”傳承至今已有七代,主要依靠家族內子孫代代相傳。于傳承人而言,家庭氛圍和父輩的言傳身教不僅為自身的學習提供先天性便利和優勢,也加深了延續手藝傳承的使命感。然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家族式傳承亦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某些家族傳統觀念會禁錮思維、現代小家庭制影響傳承人的篩選和培養以及單線式傳承面臨各種風險時的脆弱性等。
2.燈彩蘊含文化記憶的缺失和特有文化空間的限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記憶”更容易隨時代遷延與變革而被人們忽略或忘卻。元宵等傳統節慶燈會應是燈籠張或其他燈彩最為集中的文化空間。“汴京燈籠張”的造型及題材大多出自日常生活和大眾心理期許而帶有美好寓意,如今節會的熱鬧、燈彩的奇特更吸引人眼球,其中夾雜的濃重風土人情的獨特文化記憶漸被遺忘與拋棄。[1]而文化記憶的缺失讓人們對其內在價值感難以達到一致,文化空間的節令性限制則使得燈籠張愈加脫離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3.燈彩自身特性和功能的轉化
燈籠最初作為實用照明工具,后被賦予眾多寓意,承載了更多精神內涵。“汴京燈籠張”發展到今日成為一種需要保護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存在,大多因其自身功能的轉化而束之高閣。多彩的燈籠大多掛于高處,不便就近觀看、細細賞玩。加之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的活態性和共享性不能在陳列展覽中得到有效發揮,但燈彩實用功能的弱化也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精神審美的體驗。作為承載主體的博物館又較為封閉,開封市理事廳街遠離中心城區和景點聚集區,地理位置相對處于劣勢,也給人們的認識帶來不利影響。
4.燈籠張獨特的制作工藝與藝術特色
“汴京燈籠張”種類豐富,涵蓋燈彩中的大多種類,且獨具地域特色,像木版年畫燈、較擅長扎制的無骨燈、走馬燈。就其制作工藝來看,所用材料較復雜精巧,流程繁瑣,技法要求嚴謹,手工操作占比較大。另外,造型、用材、題材也別具一格,所用支撐、裝飾、粘合材料十分講究等。這些特色性的東西給了“汴京燈籠張”較高區分度,同時也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首先就燈會而言就很難實現承擔大型和造型復雜的花燈制作,其次融入大多數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較困難。[2]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關鍵。傳承人的培養是“汴京燈籠張”創新性發展的首要和關鍵一步,保證一定的儲備人才和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才能使其從搶救性保護走向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落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活動的支持,提供人力和資金保障。現有傳承人牽頭以展館為基地,采用線上線下征集的方式篩選錄用學員。主要面對當地、省內的熱愛燈彩制作或者熱衷傳統文化的學生、學者等人群,采用定期開班培訓的方式,可根據實際情況免費或適當收費。可以借助自身的區位優勢,以周邊學校為試點展開合作,以實踐課、考查課、講座的方式定期進校園,進而推廣到開封當地中小學、高校,加深廣大學生對此民間手工藝的認識,同時培養興趣、傳授技藝。嘗試用設立技藝培訓基地、手工設計制作大賽、巡展等多種形式吸引青少年,用實習方式吸引省內高校相關專業的高校生,培養和發掘潛在傳承人。待多元開放式技藝傳承成型,后備人選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藝儲備后,嘗試利用雇傭關系留住人才,長期、短期合作以應產業研發生產不時所需。以家族傳承人培養為基礎,突破傳統培養方式的局限,靈活利用現有資源,結合雙方意愿,嘗試現代化的傳承人培養方式,在當今社會重現“汴京燈籠張”的原生活力。[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趨完善的大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博物館的建設日漸普遍。“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對這一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發展發揮了很大效用,但實際操作中也易固態化、標本化,甚至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傳統手藝的活態傳承。應結合人們的喜好和現代科技打造更多樣化、動態化、個性化的體驗館。可在其中的個別房間添置投影儀,播放提前錄制的花燈發展歷史、代表性燈彩的制作過程等知識或技藝的動態展示。[4]開辟特定體驗區,讓人親身參與到花燈制作中,增進了解的同時也促進傳承的擴大化。鑒于現展館地理位置較偏僻,可考慮與開封當地其他著名旅游景點合作方式引領游客到博物館參觀游覽。進一步完善網站、自媒體平臺,打造線上數字化博物館。利用現有展館,探索多樣化展示形式,多渠道呈現燈彩的獨特魅力,使其發揮最大效用。
“汴京燈籠張”可以通過承辦燈會或者參與燈彩研制等打開當地的燈會市場。與政府、景區通力合作,推動開封彩燈業的有序發展,用汴京特有燈彩辦本地特色燈會。同時借助開封文化旅游平臺,擴大游客看燈、扎燈的集中體驗;創新工藝、選材、藝術設計,劃分特殊、高端、大眾消費群體,將傳統手工與現代化生產區別開,分別打造大眾化、產業化、精品化訂制路線,使燈彩業更具連貫性與靈活性。以燈會為平臺,旅游為拉力,實現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效益的有機結合,把“汴京燈籠張”塑造成有著特殊文化記憶的文化產品,推向市場,再造燈彩品牌。
藝術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文化更能展現自身價值。燈彩在作為照明工具出現的同時也是家居建筑的一種裝飾,典雅的風格、古樸的裝飾都令人神往。“汴京燈籠張”可以與古典家居有機合作,走進尋常百姓家。根據不同的裝修風格和消費者喜好設計制作不同類型的燈彩,以自己的特色打開市場,無論是家庭、店鋪裝修或是影視劇場景制作都可以積極合作,實現自身的發展;可以有效融入城市景觀環境設計之中,作為街區建筑裝飾、主干道路燈都能有效發揮作用,也利于塑造城市形象;可以結合現代大眾精神訴求,如事業興隆、身體健康等,來研發生產小型裝飾品、掛件、禮品、紀念品等,使其帶著新的文化內涵出現在生活中。
“汴京燈籠張”作為民間工藝精品,有著超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如今在實際傳承中面臨的諸多問題,背后有燈彩自身特殊性的原因,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性的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也有借鑒意義。身處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兩難的境地,“汴京燈籠張”急需找準自己的特色,探索出實際可行的創新性發展道路,為傳統文化在現代化語境中煥發新生機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