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彬
(沈陽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讓工作火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網絡直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銜接,趨利避害,才能最大限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直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息資源,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空限制,還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基于 “基礎”“綱要”“原理”“概論”以及“形策”五門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然而,教材信息資源匱乏且具有嚴重滯后性。如果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點和案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則難以脫離教材,形成發散思維,不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大降低。網絡直播的方式極大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息資源,高校教師可以在直播中充分利用中國大學慕課、超星學習通、國家精品課等資源,將理論前沿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就業問題等與教材內容無縫銜接。既可以在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網絡新穎案例對知識點充分延伸,還可以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知識共享,以此加深對熱點問題的研究。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采取“三尺講臺,一支粉筆”[3]的線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時間統一、教學地點固定,教學效果不佳。并且,大多數高校都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視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小班授課的班型明顯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采取一百至兩百人,甚至超過兩百人的班型加以授課,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模棱兩可,師生間的互動效果也不盡人意。
網絡直播則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空限制和大班型授課局限,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范圍更廣,時效性更強。教師不僅可以隨時發起直播,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通過面對面交流、分享屏幕、共享視頻、群課堂等方式在第一時間與學生進行研討,還可以通過直播中的彈幕、留言、評論、私信等及時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有側重地解決學生現實問題。同時,網絡直播還具有回放功能,有利于學生溫故知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直播的興起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徑。首先,觀看網絡直播的工具為學生最為常用的電腦和手機,利用電腦和手機,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并且操作便捷;其次,通過網絡直播,學生可以通過彈幕、留言、評論、私信等多種方式表達自身見解,這些信息會在第一時間發表到公屏,且對參與直播的全體師生可見,易引發師生間的情感共鳴。特別是當教師針對某些學生提出的問題與大家進行分享、交流、探討時,必然會增加學生的存在感,讓每一名學生都愿意參與其中,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參與度;最后,通過直播,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身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給學生造成不是教師在上課,而是在和一名主播、網紅、是在和自己親密的朋友交流、聊天的錯覺,從而在心理上打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晦澀難懂的想法,以直播的形式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網絡直播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諸多消極影響。
從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出發,學生主要通過線下課堂中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課堂中師生共同對知識點和相關案例的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以此解決實際問題。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學習時間和空間上受到很大限制,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回答更多學生的問題,部分學生又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所以,在此情形下,大多數學生就會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尋找想要的答案。從獲取信息的途徑看,學生更愿意直接利用網絡和直播,獲取想要的答案,而不需要在特定時間、地點等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答疑解惑;從獲取信息的內容看,學生不再單純地聽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講解,甚至在多樣化的信息下質疑教師講解內容的真實性。當學生帶著某些錯誤觀點回到課堂時,就使教師的講解陷入被動地位,不僅挑戰了高校教師的教育權威,也極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權威。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直播逐漸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科研水平、探索教學改革新途徑、實現精細備課,還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研究應該使用哪些直播平臺、分享哪些慕課資源、購買哪些直播設備、怎樣調試直播效果、怎樣解決各種直播問題、怎樣在直播中更好地與學生互動等問題。而這必然會給教師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更是對高校教師的網絡直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一些早已習慣傳統線下教學方式的老教師而言,他們在對網絡直播的操作上存在諸多疑惑,若沒有充足的時間加以學習、沒有專業的老師加以指導,反而使原有的高質量教學轉為低質量教學,事倍功半、得不償失。除此之外,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如:電腦運行卡頓、網絡不穩定、平臺不穩定、突然斷電等情況,在一些不可控性因素發生時,教師還要制定保證教學的第二甚至第三方案,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有序開展,而這些都對教師的網絡直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網絡直播的方式雖逐漸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又存在教師不能時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的弊端,這就對一些自主學習能力差、自制力不強的學生提出嚴峻挑戰。部分同學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專業必須的理論知識;還有部分學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小學、初中、高中的政治課、歷史課在體系和內容上是重復的,學了這么多年,早已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到了大學,自然放松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學生一邊按照教師的要求把直播高高掛起,一邊用照片充當頭像聽課。打游戲、斗地主等現象比比皆是。
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直播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優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資源、提高高校教師網絡直播能力與水平、加強對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監督,才能趨利避害,實現網絡直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充分銜接。
若大學生在網絡直播中自行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或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則不利于大學生三觀的重塑。所以,教師應主動承擔起優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資源的職責,有效利用中國大學慕課、超星學習通、國家精品課等優質平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優中選優,將可借鑒的圖片、案例、視頻等與自身教學緊密結合,豐富自身教學體系,實現網絡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資源的甄選上,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全員參與,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諸多平臺資源的可利用性,從不同角度慎重地選擇案例加以分析,并積極探尋平臺資源與網絡直播的新方法,避免生搬硬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直播過程中,要將優質的平臺資源與時事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圖片、案例和視頻資源,因材施教,通過優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平臺資源的方式實現網絡直播內容的最優化。
為適應網絡直播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提高網絡直播能力與水平。首先,高校要對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網絡直播培訓,使其了解網絡直播的優勢所在,并將其培養成:具有熟練的網絡操作技能、采用多元網絡直播模式、表達能力良好、理論知識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團隊;其次,高校要積極推行“網絡直播+思政課程”的教學新模式,加大對“網絡直播+思政課程”的宣傳力度和投入力度,開通專門的網絡直播渠道,打造專業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直播平臺。高校可以利用現已成熟的網絡直播平臺,在平臺模塊中打造本學校特色,推出特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分類專項,也可以自主研發或聯合技術公司共同研發思想政治理論課直播APP。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熟練掌握直播APP,利用直播APP對大學生進行專題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網絡直播教學的新理念,深入了解學生對網絡直播的參與度,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直播形式,更好地將網絡直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相結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直播過程中,要緊隨時代潮流,主動學習新思想、新事物,探索創新教育新模式,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在網絡直播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網絡直播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師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監督,首先,高校教師應利用群課堂接龍、課堂派考勤、學習通手勢簽到等多種方式保證學生能夠按時觀看直播,保證學生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時間;其次,教師要在直播中鼓勵每一位同學參與其中,避免教師空對屏幕自言自語的尷尬。并在直播中直面學生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將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再次,教師要采取“開麥即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當教師對互動學生采取加分方式予以鼓勵時,學生的存在感極大增強,潛移默化中會轉變自己的受教地位,轉化為與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互動直播;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學生做客直播間,增加實踐教學的諸多方式使學生愿意參與到網絡直播中來,讓學生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愿地加入每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直播,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對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