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珊珊,王淑芳
(佳木斯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提高教學質量是改革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的廣泛使用,無疑給外語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1]盡管網絡信息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在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視聽說課程教學實踐中尚未得到切實體現,許多教師還未體會到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好處,還未意識到通過語言、文字、動態畫面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性。為適應網絡信息技術環境對外語教學的要求,本文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個角度,剖析網絡信息技術在地方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的弊端,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主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設備資源是教育的一種必要的投入。許多地方高校在網絡信息技術設備資源的開發建設進行了探究和完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硬件環境的建設及管理、傳統觀念和地方經濟的局限等方面給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
(一)網絡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僅在單一課程或局部環節中應用,其在教學中的作用遠未發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合理有效的運營機制。此外,地方高校在網絡信息技術建設管理方面也存在著疏漏和不足。學校管理雖然不能直接提高網絡信息技術在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效果,但是科學的管理帶來良好的運行環境,為師生的教學更好地提供服務,減少無關因素給教學帶來的困擾,從而能最大幅度的提高教學效率。
(二)高校的硬件建設存在只重視建設而輕視維護,教師與學生不能參與決策之中,高校對教學的服務意識不強,出現問題時責任劃分不清等問題。高校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如:計算機硬件設備、局域網線路連接及教學資源等。語言實驗室與相關共享設施在實際教學中不能真正意義實現共享。網絡的不穩定性對師生在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也產生一定影響,當師生同時在線人數達到一定的極限時,校園網絡會出現網速變慢、突然中斷的情況,有時甚至會發生不能再次連接網絡的問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和管理人員服務效率和質量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完善網絡硬件環境需要高校領導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同時還需要既有英語教育專業知識又懂得網絡技術的多方面人才。
(三)各種傳統觀念和地方經濟局限性也是網絡信息技術不能有效地在地方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發揮其作用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高校領導和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傳統觀念影響頗深,還沒有把網絡信息技術作為外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沒有計算機輔助一樣能上好每節英語課。而且地方高校由于辦學資金在多方面的需求已捉襟見肘,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存在巨大缺口,無法購置更多的語言教學設備。
地方高校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內部環境弊端主要包括教師層面(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層面(學生如何學)兩個層面。
(一)教師層面(教師如何教)
1.忽視信息技術中網絡教學的優勢
多數教師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材料主要以課本為主,使用教材自帶光盤,或結合課本內容找來相關材料,用課件展示。絕大多數高校教師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網絡環境在英語專業視聽說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但是受到視聽說課課型的限制,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硬件設施跟不上,教師對于網絡中提供的音頻、視頻、動畫、在PPT中插入超鏈接等內容不能熟練地掌握并應用到視聽說課教學中來,網絡教學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2.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新技術不匹配
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網絡信息技術不匹配已經成為英語專業視聽說課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對于教師來說,有些教師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慢,讓他們從傳統的用錄音機播放聽力材料的教學轉變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輔助條件下的聽力教學相對困難。大部分教師計算機操作水平僅局限于簡單的系統操作,只是用PPT的形式把視聽說教材中重、難點詞匯或者學生需要回答的問題演示出來,然后教師播放光盤、音頻錄音,學生一邊聽錄音材料,一邊觀看PPT上的內容,教師再逐句的播放錄音,學生逐句的重復,在此過程中教師講解材料內容,學生自己核對答案。最后,教師在課前準備的PPT上將錄音原文呈現給學生,再多次播放錄音內容,讓學生觀看原文邊聽錄音材料來掌握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而且,由于教師網絡信息知識方面還比較薄弱,課件的制作技能缺乏,只會利用簡單的文本(Text)附帶圖像(Image),最多再加上錄音(Audio)和錄像(Video)。與傳統的使用“黑板+粉筆”的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相比,這樣的大學英語課堂只是多了計算機和光盤的輔助。 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把多媒體變成了“單媒體”,其實仍是一種比較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有的教師還使用千篇一律的課件,不制作新課件,這種缺乏原創和再創新的教學形式,未發揮出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的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社會性、情境性及協作性的優勢,失去了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同時也失去了因材施教的初衷[2]。
3.教學模式單一,師生關系堪憂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部分專業教師由于習慣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沒有足夠的認知和充分的準備,教學模式是單一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高校教師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停留在初級階段——作為演示和媒體播放的工具,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在英語視聽說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只是用網絡信息技術設備代替了錄音機,用現成的軟件和制作的課件取代了教師設計的教案。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忽視了自己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令人堪憂。他們過分的依賴網絡信息技術,缺乏傳統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及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臨場發揮能力和教學中“教”的作用以及學生“學”的作用都被大大削弱,嚴重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種過分依賴網絡信息技術手段而忽視教師、學生的人文精神追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學模式的改變應該是教學理念的轉變,而不僅僅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變化。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從教師為中心的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多元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
(二)學生層面(學生如何學)
1.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良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一個人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可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兩部分。內部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真正動力,是將學習活動本身作為學習的目標而引發的推動人們學習的動力從而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喜悅感[3]。 學習動機包括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價值觀及愛好等方面,不僅對學習行為起著激發、定向、維持的功能,而且還關系到學習效果。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招生來源都是成績不高,聽力、口語水平一般的學生。由于學生基礎差,在語言與非語言知識方面欠缺、生活地域、學習方法、教師授課形式等問題對英語聽力、口語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學習興趣相對其他方面也不大。學生往往為了應對各種考試,出國深造,求職等外部動機驅使的需求,而對聽力、口語學習的材料選取比較單一,大部分學生都是通過購買試題,用配備的光盤學習,對資源的豐富與否并不在意。由于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一時難以改變,嚴重打擊學生聽力、口語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其聽力學習效果,并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和失敗感。學習動機是促使外語學習成功的動因,所以英語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適當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到教學內容中,將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動力。學生自主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動機增強,課堂氛圍活躍,從而呈現出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2.缺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觀念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口語學習的觀念上還比較傳統,學習的主要途徑還是老師講解,對教師的指導還有強烈期待,依賴性較強。教師教什么,學生就被動的聽什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缺乏自主學習的觀念[4]。同時,學生缺乏合作的觀念,沒有對合作學習給予高度的重視。總之,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和合作學習觀還有待完善,教師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可以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調節學生的學習動機,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觀和合作學習觀,從而提高聽力、口語學習的效果。
信息技術在地方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是任何傳統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解決地方高校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弊端,擺脫學生依賴教師和課本的單一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做到多渠道、多視角、多層次的學習,提高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效果。